全球銷量54億美元,中國卻無緣這個百億級商機?

歷史表明,第一個進入人們心智的品牌所佔據的長期市場份額通常是第二個品牌的2倍,第三個品牌的4倍。而且,這個比例不會輕易改變。

因此,在1985年,當人們腦海中曾幻想無數次的超清隱形眼鏡第一次在上海淮海路一家老字號的眼鏡店亮相時,出現了萬人空巷的熱鬧場面!

首家隱形眼鏡店的“落戶”

源於美國的海昌眼鏡是全球最早的隱形眼鏡製造公司之一,也是第一個將軟性隱形眼鏡帶入中國的國際品牌。當海昌隱形眼鏡問世以後,產品立刻受到了市場的猛烈存眷,隨後在武漢、西安迅速建廠。

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資本。1987年以後,博士倫、衛康、視康等公司陸續進入中國市場,親水性眼鏡遍地開花,被更多消費者熟悉。

經過10年的適應期與宣傳期,海昌終於在中國“落戶”。

1995年,中國臺灣金可集團從國際海昌公司(位於美國得克薩斯韋科市)獲得軟性隱形眼鏡離心澆鑄工藝和設備,成立了海昌隱形眼鏡有限公司。

雖然軟性隱形眼鏡壽命較之前霸佔整個市場的硬性近視眼鏡更短,但是軟性隱形眼鏡仍然發揮了其便捷、美觀、舒適的特點,即使銷量沒有爆炸式的增長,但是相關報道卻鋪天蓋地。

海昌賺足“時機性”的實質性優勢,其衍生產品“隱形眼鏡護理液”,也搭上了這趟便車,一同打入了中國市場。

通過“搭便車戰略”,海昌護理液也有了不錯的效益,市場上慢慢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買了別家的隱形眼鏡,卻會選擇配上一瓶海昌牌的護理液。也正是這樣的選擇,使得今天很多人,在購買隱形眼鏡時,會搭配不一樣的品牌護理液,將兩種產品“混搭”使用。

作為品類先驅者,海昌在打入中國市場時,並沒有過激的“排外”舉動。他們將精力放在了新產品的研發上,進而形成規模較大的醫療行業研究團體,並在10年不到的時間裡擁有多達10000多平米的堆棧,也算是厚積薄發的典型商業案例之一。

“當產品有足夠的站位實力時,那麼聲譽與形象將比任何明確的產品特點更有利於產品銷售。”在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海昌開啟了漫長的“廣告之旅”。

“海昌的每一則廣告都是對品牌形象的長期投資”

廣告教父大衛·奧格威曾說過:“每一則廣告都是對品牌形象的長期投資”。

當我們今天回頭看海昌這個品牌時,不難感受到,海昌廣告對消費者的影響力有多深,也不得不感嘆這筆品牌形象的投資有多值!

2006年,快消品已經少有投放廣播和報紙廣告,他們認為這樣的宣傳方式價格過高、投資回報率太低,所以轉向了電視廣告投放辦法,甚至還會投放手機、移動電視新媒體廣告。

而此時,化妝品、食品、家居用品等廣告主,多數以貼片和贊助冠名的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海昌也在這個端口找到了更直觀的辦法。

2006年末期,海昌集團邀請到了當紅國民女團組合S·H·E做產品形象代言人。投放市場的廣告費用也從3800萬元開始逐年遞增,效果比想象的更好,廣告語——“我們的美麗,海昌隱形眼鏡!”也被人們熟知。

這段話和三人組的代言視頻還沿用至今,可見海昌對這段廣告的認可度。

雖然花了很大一筆酬金,但是明星確實能幫助品牌樹立起更高大的形象,加上SHE的粉絲量級大,提高了廣告的受眾接觸率,吸引了大批“骨灰級”粉絲。

在此之後,海昌分別邀請了蔡依林、羅志祥做代言,廣告投入費用也從3800萬元增至2007年的5800萬、2008年的8000萬,到了2009年則超過了一億元。

代言人的選擇決定了海昌消費人群的定位:年輕人、學生、上班族。

通過號召力極強的大牌明星宣傳以後,海昌果然在這場投資中收益頗豐,2009年--2015年,海昌品牌系列產品產量、產值及市場佔有率連續七年均位於全國同行業中首位。

此時的海昌已成行業中的佼佼者,但市場不是永恆不變的,隨著中國近視患者的增加、需求的擴大,更多蓄力已久的品牌開始在這個朝陽行業斬頭露角。

領導品牌齊驅並駕,消費選項逐步增加

海昌雖然是率先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但世界上第一家生產和銷售隱形眼鏡的公司卻是博士倫。

跟在海昌後面,想必這個老牌玩家也是有苦說不出,“跟風”自然不是博士倫的第一選擇。

因此,博士倫在產品類型上發力,從日拋、雙週拋到月拋、半年拋、年拋各種類型,還在08年,重新定位純視產品,打造出散光型隱形眼鏡,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而在中國市場的後起之秀強生(安視優),則主打“短期產品”:其透明鏡片有日拋、雙週拋、月拋三個系列;美瞳則有日拋、雙週拋兩個系列。價格略高於前兩者,更適合中高端以及對“潔淨度”要求較高的兩大類人群。

海昌則是一直主打經濟實惠型的隱形眼鏡,收穫的主要為“居家型”消費者。

三者實力都不容易小覷,那誰更勝一籌呢?

從近1個月的百度搜索指數來看,進攻中低端市場的兩位老牌玩家,你追我趕,不分上下;而偏向高端市場消費人群的強生,則要略“弱”一些。

全球销量54亿美元,中国却无缘这个百亿级商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