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4大特徵,A股投資者有多「扎心」?

1、機構散戶化,散戶韭菜化

發達國家資本市場,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高,沒有頻繁調倉的習慣,價值投資的土壤自然存在。A股市場眾多機構和散戶一樣追漲殺跌。一方面,一些堅持價值投資的機構,因為畏懼市場的大幅波動,被動的放棄長期持有,另一方面,散戶也被機構引導方向,使得在頻繁的上漲下跌被反覆收割。

2、IPO造血能力差

今年以來全球資本市場動盪加劇,隨著美聯儲的不斷加息,全球資金迴流美國,身為離岸金融中心的香港,資金面必然存在一定的流失,但年內還是有多家大型公司在香港實現IPO,包括小米,映客,平安好醫生,希瑪眼科等多筆大額IPO,除此之外中國鐵塔也即將在港股上市,充分的體現了香港資本市場強大的造血能力。

反觀A股,近期IPO明顯降速,CDR目前一單未發,三家獨角獸上市每一次開板都對市場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

IPO本身是一家好事,有利於融資企業繼續擴張發展,也有利於為二級市場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標的,但每逢IPO加速市場必跌,只能說明是資本市場發展程度不夠。

3、衍生品缺失

我國資本市場衍生產品較為有限,目前僅存在受限的股指期貨與上證50期權兩種,使得一些機構投資者很難通過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

一方面,這種情況會使得機構投資者在市場大跌時不敢入場抄底,使得A股下跌往往一跌極深,大多數個股被打穿估值中樞。

另一方面,股票運行到相對高位時,市場一旦突發利空,資金沒有套期保值方式,只能拋售手中持倉股票,再次對市場產生新的衝擊,多次大幅下跌就是這樣開始的。

4、監管需要漸進性

一刀切的新規定對於證券市場衝擊較大,例如熔斷政策突然推出,衝擊了當時脆弱的市場情緒從而引起股災。資管新規突然推出,使得場內資金產生較大的失血,使得近半年市場始終處於拋壓之下。

但熔斷政策,資管新規,本質上都是為了保護投資者權益,問題在於政策推出過於突然,市場預期頻繁的被影響,使得投資者反而從中受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