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去賣豬肉了,北大才子自稱愧對母校,讀書改變命運嗎


陸步軒這個人或許很多人聽過了,他是當年高考的文科狀元,在千軍萬馬中他得了頭籌,在80年代的北大,他是三角地裡的風雲人物,北大才子的名號,他一直當得。但是北大畢業的他卻在34歲的時候操起了殺豬刀,當起了屠夫。聽說的人譁然,北大畢業就只能賣豬肉?那讀書還有用嗎?

當年,34歲的他從體制內出來,悶聲幹起了屠夫,那只是他選擇的生活方式而已,生活所迫,誰能指摘?

柴靜當年採訪他,問:“你希望自己以後能做什麼?”他答:“現在不敢說,命運基本不掌握在我手裡。”

面臨質疑和爭議,他就只能做個北大出來的屠夫,把這個屠夫做好,就不算給母校丟臉。他回北大的時候曾說:“我給母校丟臉了,給北大這塊牌子抹了黑”。但是北大是個何等自由包容的學校啊,當時的北大校長說:“我們北大,可以出傑出的政治家,也可以出優秀的屠夫。”

另一個北大畢業的學長陳生找到他,想和他聯手賣肉,創下品牌,賣豬肉也賣出北大水平。

他們開始自己創業,把賣豬肉這件事做到最好,不就是北大畢業的應該的姿態嗎?

養土豬,利用自己的屠夫經驗開辦屠夫學校,他一個人帶動了許多人,發家致富。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他們品牌趕上互聯網+的模式,上天貓賣豬肉。

北大這塊牌子,給她添光彩的人不多,但是消費她的人太多。北大畢業的屠夫如今已經50多歲了,品牌上市,身價上億,為母校爭光,還是給母校抹黑,自有世人評判。讀書有用嗎?讀者心中自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