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最美草原」唱起動人牧歌——走進大美祁連山系列報導之三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漢武帝派兵出擊匈奴,奪取祁連山。匈奴人悲傷悽婉,作此歌慨嘆!兩漢時期的一首《匈奴歌》,道盡了祁連山在匈奴人心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祁連山區林木蔥蘢,草原面積廣闊,降水和冰雪融水滋潤著山南山北的大片草原,特別適宜從事牧業生產,歷史上匈奴、月氏、羌等各民族都曾在此放牧生息。如今這裡依然生活著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尤其是位於祁連山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的大草原,由於夾雜在高大山系之間,再加上冰川融水的滋潤和四季分明的氣候,逐漸成為一片風調雨順、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成為我省獨有的少數民族裕固族居住生活的地方。這就是著名的肅南大草原,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這裡不僅是馬背民族的美麗家園,也是我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轄的重點區域。我省保護區總面積198.7萬公頃,肅南段佔了117.8萬公頃。保護區內,肅南有草原1240多萬畝,其中核心區有180萬多畝,肅南對於保護區來說地位舉足輕重。

夏末秋初,本報記者專程來這裡採訪。

甘肃日报:“最美草原”唱起动人牧歌——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三

黃金牧場景色醉人

到達肅南縣城時,恰逢肅南縣64週年縣慶的大喜日子。四面八方的牧民們早早地趕到縣城慶祝,婦女們身著鮮豔的長袍,頭戴喇叭形的紅纓帽,男子們扎著大紅腰帶,手持民族樂器,聚集在大廣場上唱起了大民歌,跳起了歡慶舞,一位女歌手深情地唱起了裕固族的民歌《家園》:我的家在很高很高的地方/馬背上的人們能撫摸到月亮/我的家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溫暖的帳房裡兒女成長/當你從絲綢之路走/它會留住你的腳步/當你把祁連山遙望/它會牽引你的目光……歌聲柔美細膩,清澈悠揚,將人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引向了草原。

“到肅南不去草原枉來肅南!”我們的心早已飛到了遠方的草原。好在康樂大草原離縣城不遠,開車時間不長就到了。一望無際的康樂大草原,碧波萬頃,綠意蔥蘢,五顏六色的鮮花,細細碎碎裝點著草原。巍巍祁連山下,雪山與草原輝映、綠洲與戈壁共存,湖泊與溼地交融……真如一幅色彩明麗、質感十足的油畫佳作。

陪同採訪的縣委宣傳部負責人是裕固族,說起肅南,她當起了義務宣傳員:肅南因在肅州之南得名,因地域遼闊、地形特殊,又處於祁連山山地,構成了特殊的地理風貌。這裡山勢起伏磅礴,林木參天傲立,草原碧綠如毯,繁花美麗似錦,處處皆為奇異的風景,馬蹄寺、冰溝丹霞、康樂草原、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旅遊景區等景區名揚四方,每到夏季,遊人如織,成為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裕固族人在大草原上生產勞作、在馬背上縱橫馳騁,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裕固族文化。裕固族語言被文化部和國家民委列為“中國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保護工程”和“全國試點搶救保護項目”,裕固族民歌、服飾、婚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據介紹,肅南草原“夏日塔拉”,裕固族語意為“黃金牧場”。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確實給肅南人民帶來了金色的回報。全縣草原面積171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原142.2萬公頃,面積大、類型多、草質好,理論載畜量120萬個羊單位,為發展畜牧業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我省牛羊產業大縣和優質高山細毛羊基地。“富裕鞏固”可謂實至名歸!

甘肃日报:“最美草原”唱起动人牧歌——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三

被譽為最美的空中草原—康樂草原

(攝影:張鐵梁)

打響草原保衛戰

隨著人類活動的急劇加速,經濟活動過度頻繁、旅遊資源的無序利用、過度放牧引發的草場退化等問題,使肅南大草原的生態環境令人憂心。特別是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無序探採礦,旅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問題以及超載超牧引起的局部地區草原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十分嚴重.

去年2月至3月,由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的中央環保督察組就此開展專項督查,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通報。

痛定思痛,馬上整改!為了保護祁連山,為了保護牧民的家園,一場草原保衛戰悄悄打響。

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旅遊景區是肅南縣的王牌景區,九排松、康隆寺、石窩會址等景點馳名中外,可是蜂擁而至的私家車、人滿為患的遊客接待中心曾給景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被列為整改的重點。如今這裡的情況如何呢?

記者在景區現場看到,私家車如今已難覓蹤影,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遊人統一乘坐旅遊大巴車進入景區遊覽。景區內,進入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的道路、棧道等關口,都已設置了禁止遊客進入的標識。

景區負責人李克勇告訴記者,整改前,旅遊旺季每天能清理兩皮卡車的垃圾。現在景區裡垃圾少多了,環衛工人的工作量大大減輕。

據李克勇介紹,景區已全面拆除保護區緩衝區內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遊客接待中心一座、80平方米懸空式接待房屋18間、95平方米生態小木屋3座、650平方米的拉馬場管理用房及燒烤城2處、24平方米彩鋼商鋪門面8間,同時拆除舞臺、滑索等設施設備和其他臨建設施。

接近中午,蘭州遊客楊雲霞和孩子準備乘坐旅遊大巴去景區外就餐。“遊客要慢慢適應景區內遊覽、景區外吃住的旅遊模式,畢竟保護生態環境高於一切。”楊雲霞說。

康樂鎮巴音村境內的神麒礦業公司燒柳溝煤礦舊址,地處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緩衝區、試驗區。記者在這裡看到,人工種植的草地已是綠茸茸的一片,幾乎看不到任何採煤的痕跡。當地國土所所長秦學紅告訴記者,水泥碑旁邊就是當時封閉的井口,去年縣裡對這片區域全面清理,並進行人工植被恢復,今年再次補播了披肩草,綠色的遮陰網用來提高草籽發芽率,保持水土……不久的將來,這裡也將披上厚厚的“綠毯”。

經過一年多的問題整改、生態修復,保護區內礦業權全部關停退出,旅遊經營活動全部停止,草原超載超牧問題得到有效整治,實現了草畜平衡,喧囂的草原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甘肃日报:“最美草原”唱起动人牧歌——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三

遊客在康樂草原景區拍照

(攝影:張鐵梁)

草原牧民的新身份

“建萍,收拾一下,我們準備出發,記得拿上水壺!”

在祁連山寺大隆保護站大橋管護站,今年3月新上任的生態管護員安建萍跟隨護林員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一路顛簸,終於到達管護責任區——多脊背,她要做的是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查看草木生長情況,做好轄區內森林草原病蟲害測報等工作。

安建萍家住肅南縣康樂鎮德合隆村,世代以放牧為生。2017年底,安建萍一家四口搬出保護區的核心區。目前,肅南縣有149戶484名農牧民從核心區搬了出來,他們用另一種方式守護著自己熱愛的這片草場。

在肅南縣紅灣綜合市場,妥雪梅經營著一家麻辣串串香店,她是最早一批從康樂鎮大草灘村搬遷至縣城的牧民。“搬出牧場後,丈夫在外跑運輸,公公成了生態管護員,一家的收入和之前放牧相比差別不大。但搬出草原後,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方便多了!”

為確保農牧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張掖市在生態保護、農牧民定居、草原獎補、公益林補助管護、精準扶貧、困難群眾救助等政策集成創新方面大膽探索和實踐,一戶確定1名護林員,每人每年發放管護經費3萬元;一戶培訓1名實用技能人員,確保每戶有1人掌握實用技能技術,能靠手藝吃飯;一戶扶持1項持續增收項目,支持搬遷農牧民發展舍飼養殖業、生態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等;一戶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措施,如房屋拆遷補償費、住房補助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補助資金等。據測算,農牧民遷出前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8元,遷出後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到20145元,增加747元。

甘肃日报:“最美草原”唱起动人牧歌——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三

祁連山山脈廣袤無垠、水草豐茂

(攝影:張鐵梁)

像保護皮膚一樣保護草原

草原是肅南縣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肅南縣草原面積2677多萬畝,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共有草原1240多萬畝。

“草原對肅南特別特別重要。草原是肅南農牧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草原還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吸塵降霾、固碳釋氧、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草原就是地球的‘皮膚’。”說起草原,肅南縣草原工作站副站長祁曉梅有說不完的話題。

1993年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草原系的祁曉梅,走出校門後就一頭扎進了肅南大草原,從未離開過。祁曉梅在肅南縣城長大,小時候對草原沒有一點概念,直到大學畢業分配到皇城畜牧站工作後,她對草原的熱愛與日俱增。20多年來,她已離不開草原,也為家鄉草原的保護和研究努力工作著。她告訴記者,肅南縣基本草原面積大,草原類型多,有低地草甸、溫性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9個類型。自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在肅南縣實施以來,肅南縣加大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力度,每年完成人工種草10萬畝以上,年儲備優質牧草達9萬噸。根據縣草原站監測報告結果顯示:草原生態保護禁牧區牧草平均高度從2012年的14釐米提高到2017年的19釐米,總蓋度從2012年的65.5%提高到2017年的78.2%,優質叢生牧草比例上升到58%以上。此外在草原治理方面下了很大的氣力,鼠蟲害和植被裸露地的治理都取得了成效。

在肅南縣,不僅有祁曉梅這樣的專業技術人員關注著草原,普通的幹部群眾和廣大牧民也成為“草原衛士”。在肅南草原上,活躍著一支草原生態管護員隊伍。204名草原生態管護員分佈在全縣的102個行政村,每村1至2名管護員。他們熟悉草原保護的政策法規,經常深入牧戶家中清點飼草、牲畜數量,記錄巡查臺賬、傳遞信息,進行草原普法宣傳。他們懂民族語言、熟悉本村基本情況,常常用最貼近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的交流和管理方式,讓每片草原都能得到維護。

有一回,大河鄉皂礬溝一帶發生了爆發性的沙鼠鼠害,涉及面積達15萬畝,縣裡請來了專家鑑定,全縣所有的幹部職工也發起了動員令,每人揹著30斤重的藥袋,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投藥,前後花了一個多月時間,一天都未間斷,在很短的時間裡控制住了鼠害蔓延。

在祁曉梅的眼裡,肅南的草原是她見過的最好的草原,這份偏愛也讓她在草原保護之路上越走越遠。

如今的肅南草原滿目蒼翠,綠草如茵,鮮花鬥豔……祁曉梅說,草原又變回了記憶中的樣子。

(記者 馬瑜 齊興福 文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