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同一堂課》:同根同脈傳承中華文化

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

6月16日,人民日報點贊電視節目《同一堂課》:兩岸三地共一課,傳承同根同脈的中華文化。

“《同一堂課》通過臺灣文化名人、大陸文化學者交換教學,引領兩岸三地同尋中華文化之根,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國學風範,體現了“同宗同文、同根同脈”的深厚主題。”(全文見本文後)

為什麼《同一堂課》能獲得人民日報點贊?它是由南瓜視業出品,而南瓜視業由以深度內容著稱的南方週末在視頻領域轉型探索而來,製作有高度、有態度、有溫度的電視節目及視頻產品為特色。今年5月27日,南瓜視業與浙江衛視、燦星製作及碧桂園集團聯手,推出了這一檔文化教育節目《同一堂課》。

一檔優質的綜藝節目不僅能滿足娛樂的剛需,還要促成社會對於主流價值的認同。《同一堂課》之所以能夠在井噴般湧現的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除了有創意的節目形式,更重要的法寶恰是把“同文同宗,同根同脈”的價值內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主流價值的所在。

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
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

同文同宗展現人文價值,同根同脈傳承中華文化

在《同一堂課》節目中,匯聚了濮存昕、張大春、于丹、孟非、馮侖等22位文化名人學者,擔任為期三天的教師,與當地孩子同吃同住,深入兩所不同特色的小學,教授同一主題的課文,分別作不同解讀。

每期節目通過“不同時空,同一堂課”的設置,將臺灣文化名人、大陸的文化學者交換教學,連通人文回溯,為兩岸學生講授22堂經典語文課。

節目首次把南方週末沉澱多年的深厚文化底蘊轉為內容創意優勢,在不同時空的課堂上啟發孩子們尋找中華文化的根,啟發更多觀眾關注國學、思考教育,同時能夠喚醒兩岸同胞骨髓深處的文化基因,使臺灣與大陸真正的血脈相通。

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

首期節目中,大陸學生學到的是平仄、韻律、起興、吟詩,臺灣學生則對南京、重慶、西安等祖國城市產生嚮往之情;第二期節目裡,大陸學生學到的是對父母的瞭解,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臺灣學生則跟隨馮侖來到北京真實感受首都風采。第三期節目,大陸學生在排練課本劇中走進三國故事,臺灣學生則與于丹成為“老鄉”,《同一堂課》以獨具匠心的選題與形式,使大陸與臺灣形成一種人文回溯,在詮釋傳統文化價值的同時,又拉近臺灣與大陸同胞的心理距離。

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

豆瓣8.4分,《同一堂課》贏得各方好評

《同一堂課》目前播出四期,豆瓣評分8.4分,已然成為2018年國產文化類綜藝的佼佼者。 節目播出引來不少網友熱議,有網友說“老師和孩子們都很可愛,節目的立意初心值得稱讚”,也有網友走心表示“現在這種節目真的是一汩清流了,給人一種如沐浴春風的感覺,真的希望可以多多推出這樣的節目了”,還有網友說“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魂根,是兩岸同根同脈所繫,《同一堂課》彌補了教育類節目在炎黃子孫歸屬感培養方面的缺失”,大部分評論則是表示被《同一堂課》的用心打動,紛紛給節目組點贊。

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
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

不僅是觀眾跟網友反映強烈,不少業內人士也給予了高度好評,“《同一堂課》以小見大,讓課堂的範圍從教室擴大到了社會,將課程的內容從書本延展至現實,在反映一檔節目的社會使命感的同時,也有效觸發了更多的源於社會層面的關照”。也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同一堂課》專注表達師生間的真情與兩岸的關聯,使教育不止於知識,而是深層次地激發家國情懷,跨越時代迸發濃烈的人文情感。”

每一堂課都異彩紛呈,每一次教學嘗試都不同以往,由南瓜視業、燦星製作、浙江衛視及碧桂園集團聯手打造,博實樂獨家冠名的《同一堂課》,秉承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初心,貫徹著“同文同宗、同根同脈”的人文精神,傳播中華文化之美,思考教育多樣性。每週日晚21:10,敬請鎖定浙江衛視《同一堂課》,重回課堂,用心學語文。

附:《二十二堂語文課的傳承》

(發表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6月16日 第 07 版)

□ 皓 然

人民日报点赞《同一堂课》:同根同脉传承中华文化

《同一堂課》日前在浙江衛視正式“開課”。節目邀請濮存昕、張大春、麥家、于丹、孟非等22位文化名人擔任代課老師,為兩岸三地的小學生講授22堂語文課。因節目模式和教學形式的新穎獨特,播出後獲得不少掌聲。

節目裡的22篇課文,既有《詩經》《論語》《三國演義》等典籍名著,也有李白、陶淵明、蒲松齡以及魯迅、朱自清、李叔同、蕭紅、張愛玲等古今文人的作品,大多是中華文化裡的經典。

上頭一堂課的代課老師是主持人孟非和作家張大春,兩人分別給臺灣屏東和山東濟南的小學生講李白。在臺灣,孟非重新解讀李白的詩歌,讓孩子們揣摩李白的人生經歷,體會他的作詩情感,通過詩歌講述李白的旅行路線圖。他還用繪畫和表演的方式勾勒出古都西安的兵馬俑,一堂課讓臺灣小朋友對大陸心生嚮往。在濟南,張大春以“有些字年紀比較大,有些字很年輕”以及“李白眼神不太好。為什麼?因為他總是用‘疑是’”等幽默詼諧的語言,引導二年級學生寫出了人生第一首古體詩。

另一堂課上,代課老師于丹來到臺灣池上——一個聞名遐邇的稻米之鄉。在收割稻子的戶外體驗課上,于丹給孩子們講了中國漢字“秋”。“秋是禾木旁,右半邊是火,以火燒禾,即莊稼稈燒掉當肥料,表示秋收完結。”為了讓池上的孩子們瞭解農耕及天人合一的道理,于丹教孩子寫“春”的小篆體:“春天的太陽在下面,種子拱出來,上面的小草發芽了。”看到這裡,無論是課堂上的孩子,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深深地受到觸動,有網友在微博上留言,“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魂根,是兩岸同根同脈所繫,《同一堂課》彌補了教育類節目在炎黃子孫歸屬感培養方面的缺失”。

《同一堂課》通過臺灣文化名人、大陸文化學者交換教學,引領兩岸三地同尋中華文化之根,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國學風範,體現了“同宗同文、同根同脈”的深厚主題。節目裡呈現出的富有新意的教學形式,也引發了人們對語文教育、國學教育的思考。比如我們的語文課還可以用哪些遊戲和互動手段來增加趣味性?我們的課堂如果不侷限在黑板前、講臺上,還可以走進哪些地方?諸如此類,有更多可能值得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