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地里種出「金疙瘩」

眼下,正是百合採挖時節,綏寧縣長鋪子苗族侗族鄉印坪村村民洪清忙著在地裡採挖百合。“產量不錯,按現在的市場價,每畝百合有4萬多元毛收入。”洪清喜滋滋地說。

去年,洪清聯合3名村民,在本鄉新水衝村租賃田地30多畝,種植龍牙百合。近幾天,他們請了10多個人幫忙採挖。看著一袋袋百合,洪清算起了收入賬:“平均畝產2250公斤,種子收購價每公斤24元,食用百合收購價每公斤16元。除去成本,每畝純收入超過2萬元。”

百合地裡種出“金疙瘩”

和洪清一樣,印坪村有20餘戶村民種百合,百合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地處山區的印坪村是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200人。這裡自然條件適合百合生長。2012年,村民洪尚龍牽頭,聯合5戶村民,種植百合10多畝,喜獲豐收。當年百合價格走高,一畝毛收入達8萬元。

村民嚐到甜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百合種植隊伍,湧現出一批種植大戶、致富能手。村民歐享傑2013年開始種百合,最高年收入達54萬元。

百合地裡種出“金疙瘩”

“百合屬於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產業。如果種植技術跟不上,就會造成虧損。”現任村秘書洪尚龍介紹,為確保種植戶增產增收,印坪村成立了綠山扶貧專業合作社,通過技術培訓、收集市場信息、聯繫客商訂購等,為農戶種植、銷售百合提供服務。

由於百合不耐連作,在水田一般3年輪換種植,旱地是5年。從2016年開始,印坪村百合種植向外村拓展。去年,該村村民在外村種植百合50畝,今年達100多畝。

“搭幫政府扶持,今年脫貧沒問題。”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洪清堂去年申請5萬元貼息貸款,在合作社支持下種百合4畝,今年純收入可達4萬元。

百合地裡種出“金疙瘩”

“丈夫在外地打工,我在村裡照顧家,做些零活,一天也能賺100元錢。”村裡連續採挖了4天百合的留守婦女肖萍說。百合種植、除草、採挖季節,不少貧困戶、留守婦女在家門口賺起了“零花錢”。目前,印坪村參與百合種植、務工的貧困戶有20多戶100餘人。

“我們種的百合品質優良,供不應求。”洪尚龍說,印坪村百合種植走上了規模化道路,種植面積達到400多畝,年產值預計超過120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