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拉磨的驢,蒙上眼睛就知道轉圈——讀《老子》第三章

從嬰孩時代起,當人類睜開了雙眼,看見了這個世界,就被這個世界的五光十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嬰兒的眼神熱切而渴望,對一切都充滿了興趣。好奇與求知,與生俱來,與天地同在。

人類幾百萬年來,孜孜以求,改變著世界,改變著自身,成為並鞏固了主宰世界的地位。人類一切源於人類的大腦——宇宙中最大的奇蹟。

可自古以來,統治者都希望百姓無知,頭腦空空如也。無知則無慾,連造反都想不到,這就維護了統治者的統治。持這種觀點的源頭就是老子,後世奉《老子》為圭臬。老子心中理想的社會是“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沒有交流,沒有發展,各個家庭自耕自織,自給自足,除了交賦稅,活著就行,老百姓不能有任何慾望、任何追求,只是供養著統治者就好。統治者將人民死死地關在了那個點了一盞油燈的昏暗的小屋中,不許向窗外望一眼。

人不是拉磨的驢,蒙上眼睛就知道轉圈——讀《老子》第三章


《老子》第三章中,就對“愚民”的思想進行了集中地描寫。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不要宣揚優秀的人,這樣人就不會產生競爭的心理;不要創造珍貴的物品,這樣就不會有人希望擁有,也就沒有了盜賊;不讓人民看到可以引發心中慾望的東西,這樣就不會亂。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就是要清淨民眾的思想,讓民眾吃飽飯,削弱民眾對理想的追逐,強健民眾的身體。

使人民沒有知識,也沒有慾望,這樣有知識有能力的人也就不敢亂說亂動了。

這就是無為而治。


很難想象現代國家可以接受這樣的觀點。(可能朝鮮除外。)也許天下能夠以此方式治理而享有太平,不過,人類社會可能就此停滯。

人類的發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通俗來說,知識和科技代表了人類的發展階段。使人民“無知無慾”,科技便無從發展,生活水平也無法提高,認知邊界也不會擴大,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直到清末,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近三百年來,從歐洲文藝復興開始,科技的進步可以說是爆炸式的,同時文藝、哲學等各種社會學科也突飛猛進,人類文明走入了新階段。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科技顛覆式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文明已經開化,人類正大踏步地向著自由邁進。

古時候,老百姓是羊,官員是牧羊人,劉皇叔不就是豫州牧麼。直到建國前,中國人的識字率還是非常低,統治者憑藉著擁有的知識優勢、見識優勢,牢牢地掌控百姓,不勞而獲,受百姓供養。百姓反而奉其為主為神,無知無覺,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這樣的人生與被填的鴨子何異,與生產線上專供食用的肉雞何異。


如果以為這僅僅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與外部無關,那就大錯特錯了。誠然,人民的素質低下並不影響社會的安寧,而當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國家則無法置身事外。不思進取的國家必然要落後,落後就要捱打,捱打時早晚的。康乾盛世與工業革命幾乎同時,那時候中國已經落後,捱打卻是發生在差不多一百年之後。當大清王朝的王公大臣、達官顯貴還在將西方文明的科技視為“奇技淫巧”的時候,裝有“利炮”的“堅船”已經漂洋過海來到了家門口。

看一看清末老照片中那些呆滯的眼神,近代的苦難也就不難理解了。民強國才強,一群羊怎能在更大的賽場與各種狼競爭。

如果說國家面對全球是如此,那麼地球面對宇宙也是如此。儘管目前無法確定有沒有外星人的存在,但當初,歐洲也不知道美洲的存在,中國不知道歐洲的情況。科技理論偏向於在宇宙中地球並不孤單的說法。待到與外星文明競爭時,屆時將是生死存亡的終極對決,情形將與地球戰爭的勝敗完全不同,畢竟地球人都擁有差不多的基因序列。

國家發展、人類發展,就需要開啟民智,營造自有的氛圍,有了文藝復興,才有了工業革命,很多科技都是思想自有後的靈光一閃而發明的,這樣的閃爍多了,就建立了科學體系。

沒有馬鐙的發明,就沒有古人在廣袤大地的馳騁;沒有電機,就不能翻越高山、橫渡重洋;沒有網絡,就沒有這個便捷聯通的世界。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的天性,也是目標和責任,《老子》中那些“愚民”思想,早應該被時代所淘汰。社會發展都是有矛盾的,也會出現衝突,這並不可怕,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定然會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