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爲什麼要受教育?不受教育可不可以?

人類為什麼要受教育?不受教育可不可以?或者說,歸根結底,受教育是個人的自由還是應該被強制?

伊凡伊里奇在《去學校化社會》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很具挑戰性的觀點:學校取代了教會,成為現代化的神權機構。

他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已經把學校當成不可或缺的社會元素,把教育當成必須且不可繞過的生命手段,但這些觀念都是應該被質疑的。

如果我們看一個問題可以回到源頭,找到元問題,那麼一定會有不一定的視角。

伊里奇認為,是否受教,是一種個人自由。因為人的生命的自我實現,只關乎上帝,而與他人無關。你需要什麼,就學什麼,想怎麼學,就怎麼學,想跟誰學,就跟誰學,這完全是個體自由的選擇權利。但學校的出現,完全消解了個人的這種自由性。

人類為什麼要受教育?不受教育可不可以?

通過兩百年的努力,“學校壟斷了知識,否定了其他教育途徑、教育方式、教育資源的價值和地位,造成了學校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家長對教育機構的依附和心理無能。”我們將之稱之為“知識的壓迫”。

“知識的壓迫”,它與商品的統治是一回事,都建立在權力的不對等上,或者說,建立在對產品的壟斷經營上。

知識,在現代社會,也是一種商品。尤其是在所謂內容付費的大潮下,這種商品性更加明顯了。

知識的壟斷直觀體現就是學校的層級。我們把知識分成各種層次,然後逐一填充到幼兒園到大學的過程,並賦予這些機構的運營人員以職責。學校的成果,則通過文憑的形式與社會流動掛鉤。

所以,一個神權化的機構就產生了。

“人們學會了需要學校,往往就會不加思索地認為,凡教育上的問題,只要向學校增加投資,改善管理,就能得到解決。而人生的大問題,只能委託專家們去做。這些專家要領取高額薪俸,成為真理的代言人。”

伊利奇認為,現代學校所造成的知識層級,還直接催生了階層分流。這不僅阻礙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無能力、無個性的人,並帶來了社會兩極化和新的不平等。

這些,只是伊里奇的部分想法。

人類為什麼要受教育?不受教育可不可以?

阿童木人工智能認為,這些想法其實並非毫無道理。“如果沒有高考你會怎麼做?”,這個問題產生的答案很可能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標。實際上,我們也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學校教育,你會怎樣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才關乎人生命真正的意義,也包括一個人如何在現實世界生存下去的方式。

觀點看起來很有衝擊性,但正如胡適先生所說,可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雖然就目前來看,學校體系消亡是難以想象的,但是思考一下這類問題,對教育的本質理解卻非常必要。

伊里奇列舉了四個可能。最重要的一個是“人人互聯”。意思是,現在是一個人人可以互教的時代,通過互聯網和建立起來的人際網,人們可以學習各種所需的技能。學校將慢慢變得不重要。它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個學習中心,只是提供各種各樣的人和技能罷了。

所以,學校不應該成為一種信仰。人最重要的,乃是找尋自己的生命。在這一點上,學校尚不能壟斷所有途徑。

人類為什麼要受教育?不受教育可不可以?

阿童木人工智能專注於3-18歲孩子的機器人、編程、創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專注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更多信息請關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