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知道要和孩子交朋友,但是具體怎麼做你知道嗎?

上了一天班的英子急忙趕往學校接兒子放學,到家後剛打開門,兒子小聲地說:“媽媽,我差點兒忘了,老師讓買一盒橡皮泥。” 英子不耐煩地說:“早幹嘛去了,剛才路上怎麼不說,現在說還得返回去,真受不了你,長得是豬腦子嗎?” 正打算帶著兒子返回文具店時,兒子竟然氣鼓鼓地說:買就不買,“不你發什麼火啊?” 說完,一摔門進了自己的房間。英子意識到自己的話說重了,悄悄的推開兒子的房門,打算安慰一下。兒子還在氣頭上,吼著說:“媽媽,你們父母心煩的時候,可以衝我們發火,我們心煩的時候,找誰發火呢?你知不知道……” 哽咽聲淹沒了兒子後面的話。

父母都知道要和孩子交朋友,但是具體怎麼做你知道嗎?

孩子時刻揹負著望子成龍的殷殷期望和繁重的學習壓力,又缺乏兄弟姐妹的親情溝通,他們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溝通了。許多父母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而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只看重每次考試的分數,卻不知道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加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所以,這也是許多的孩子變得不願和父母說話的原因。如果長期受到不良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在缺少親子溝通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和父母產生代溝,心生隔膜等問題自然不可避免了。

父母要常跟孩子談心,代溝這堵牆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有些父母很少與自己的孩子談心、聊天,對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聞不問,家裡的一切事情也不讓孩子過問。他們認為:跟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沒什麼好談的,小孩子應該少管大人的事,只管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一切用不著他操心。而在大人的眼裡,孩子是不會有太多心事的。這些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板著面孔,擺出一種什麼都懂,絕對權威,至高無上的樣子,動不動就對孩子教訓一番。他們十分擔心與孩子平等相處,會減少自己的尊嚴和威信,管不住孩子。除學習之外,父母可以說完全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況,摸不透孩子的想法,甚至孩子已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父母也完全不知,等到反省之後卻為時已晚。孩子在這樣的父母面前也常常覺得無話可說,因而選擇沉默,當面對內心的不安、委屈、痛苦時,也選擇獨自承擔。


父母都知道要和孩子交朋友,但是具體怎麼做你知道嗎?

作為父母,不能只限於關心孩子的學習,應該對孩子進行全面瞭解,才真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新時代的父母應當儘快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放下架子,與男孩進行溝通,增進相互瞭解。

談心是與孩子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孩子的思想、心事和煩惱都可以通過談心來了解,沒有比語言交流更簡便直接的溝通方式,孩子的內心感受從他的言談中就可以表現出來。父母與孩子談心,沒必要要在指定時間或日期完成,那樣會讓孩子顯得拘謹、不自然,從而更容易導致沉默和出現溝通不暢的尷尬。可以選擇在同孩子一起遊玩、看電視、吃飯的時候,與孩子聊聊天,問一問班級裡、學校裡發生了什麼尤其的事,和同學之間關係好不好,老師對你們怎麼樣,你們班同學誰學習最好等。聊天時,父母還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敘述,瞭解他的觀點。

事實上,每當父母在和孩子聊這些話題時,孩子是非常高興向別人特別是父母講的。孩子心直口快,往往不假思索地把他感興趣的問題說出來。即使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敏感,有些事情不願跟父母講,但是如果父母以平等的態度關心和對待他,他也會把父母當作朋友,敞開心扉。

父母都知道要和孩子交朋友,但是具體怎麼做你知道嗎?

穆尼爾·納素夫說:“父母應從孩子的言談中結合家庭情況,引導他。父母的耳朵永遠俯在孩子的心靈上,他們的智慧火花應該永遠照耀著孩子的前進之路。” 通過和孩子談心,父母能夠了解到孩子的一些觀點和想法,瞭解到他的希望、打算、目標和行為。如果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正確,父母要加以讚揚,並鼓勵孩子勇敢地去做。而對於孩子認識上的誤區,父母應和孩子一起分析,幫助他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孩子在認識或行為上犯了錯誤,父母要慎重對待,並且客觀地做出判斷和評價。切忌用訓斥、打罵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盲目的打罵會讓孩子減少傾訴的勇氣,如果不讓孩子辯解,時間長了就很難讓孩子再向父母敞開心扉,講實話、講心裡話。耐心寬容、平心靜氣地擺事實、講道理,講明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所在,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從而改過自新。與孩子多談心,不但容易解決問題,也會讓孩子對父母心存感激。

父母與孩子以平等的姿態談心、交流,等於幫助孩子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瞭解成人、瞭解社會的窗口。通過和父母的交流,孩子會向父母探究大人的內心世界,會參與家庭中的經濟、生活,他們會了解到父母的工作情況,對生活的規劃和人生志向等,這一切都將有利於孩子增長知識和社會經驗,增進對父母、對社會的瞭解。

總之,父母與孩子平等對待,孩子也會做到平等待人,學會寬以待人,養成優秀品質,加速心理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