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1992年10月的河源源城白田、高埔片区

动工区域为建设中的华嘉工业城项目

现在的河源高新区

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厂房林业

2018年的河源高新区

成为河源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能手机

供应世界各地的高品质模架

供不应求的客车空调

运往北京新机场的金属材料

加快建设的

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平台......

这生机勃勃的一幕幕

河源工业经济爆发出强劲活力

是河源积极响应和落实

改革开放政策的生动案例

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从“后无追兵”到省级园区数全省之冠

河源工业

迸发率先振兴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30年来,河源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从曾经的“后无追兵”到目前省级产业园区数量居全省之冠,为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0年来,全市工业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总量增加300.74倍,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加142.4倍,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加16264.67倍。

经过30年的发展,河源已经进入乘风远航新的历史时期。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将河源写进了“一核”、“一区”;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李希指出了河源面临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等“四大机遇”。

目前,河源明确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两个河源”的发展思路,正按照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数据产业园、数据集聚区,推动开放型经济要素加快集聚,努力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作分工、价值链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助推河源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振兴和同步现代化目标。

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从“农业大市”到“工业立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大幕从此开启。当时的河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五县隶属原惠阳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工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各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1988 年,河源撤县建市,正式开启了河源发展的新纪元。建市初,受交通等因素制约,河源仍以农业为主,期间河源提出“山上再造一个新河源”,逐步探索工业发展之路。

1988年4月20日,河源市区岩前对外加工工业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河源建设的名列前茅个对外加工工业开发区。

1992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河源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开放河源口岸,河源呈全方位开放格局。

1998年,河源提出“工业立市”经济发展战略。“要改变我市贫穷落后面貌,就必须突出发展工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河源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台湾、香港、深圳等地区的投资考察团,一批工业项目落户河源,奠定了河源工业发展的基础。

精电(河源)电子有限公司,当时主要生产高科技产品液晶显示器(LCD),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河源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模架销量多年来稳居亚洲之冠。

此外,劲达(河源)集团、丰达科技、雅达电子、立国制药等这些河源人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是2000年前落户河源的重要工业企业。

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园区发展

走绿富双赢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为广东重要生态屏障和深圳、香港等珠三角城市水源保护地,河源必须牢牢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发展工业不能走“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老路,而是探索“点上发展、面上保护”的园区发展模式,实行集聚集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富双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3年6月,河源高新区正式成立,河源新型工业化发展掀开了新篇章。

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可通信)是较早落户河源高新区的企业之一,也是该区引进的名列前茅家手机制造企业。“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滩秃岭。”西可通信副总经理邓涛2004年就跟随公司从深圳来到河源,并见证了河源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历程。

邓涛回忆,河源高新区的综合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陆续落户,包括美晨通讯、中兴通讯、农夫山泉、汉能光伏、海川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推动河源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西可通信的手机产能从2005年的每年七八十万部增至每年约2500万部,增加了30多倍。

截至目前,河源高新区共引进330家企业,投资总额超过650亿元,累计实现产值近3900亿元,成为河源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5年,河源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头个高级别高新区。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服装鞋靴、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一些新兴工业行业如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2017年实现总产值543.27亿元,比1987年增加16264.67倍。

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园区经济的产业支撑作用凸显。省社科院发布的一份《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分析称,河源形成的覆盖各县的产业园体系,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近15年来,全市工业经济之所以能保持稳步发展,主要是依靠园区工业的快速发展。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9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1.7%,完成工业增加值261.5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1.6%,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到96.1%。

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新兴产业

为“两个河源”建设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河源工业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行“破”“立”“降”并举,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经济质量优势。

今年以来,河源市委、市政府部署了“136”河源招商系列经贸活动,掀起一拨又一拨招商引资热潮。

从年初开始,我市先后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保利集团等6家央企和阿里巴巴、砺剑集团、香港铜锣湾集团等16家大型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3月29日召开的2018广东河源投资年会上,又有58个项目与我市签订投资协议。

今年6月29日,阿里巴巴等总投资达450多亿元的99个产业项目集中动工投产,项目涵盖了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阿里巴巴项目施工现场

“河源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可以近距离接受广州、深圳、香港的辐射,落户在河源,阿里巴巴可以为华南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域提供较优质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服务。”阿里巴巴研发事业部副总经理黄龙对在河源发展充满了信心。

实干铸就梦想。上半年签订的一张张投资协议正变成一个个实体项目,为河源工业经济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分工合作,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河源开放型经济全要素注入了新动力。

砥砺奋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当前,河源工业经济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将河源写进了“一核”,又写进了“一区”,这与我市提出的“两个河源”发展思路高度契合;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李希指出了河源面临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等“四大机遇”,这为河源工业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数据产业园、数据集聚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河源将抢抓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等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作分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河源开放型经济全要素,助推“两个河源”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

房产资讯推荐:

河源浩创花语城户型图有吗?浩创花语城户型鉴赏

预售!坚基沁园和府1/2栋合计159套房源入市

河源高新区以前跟现在的差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