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珞、寶釵……古時女子頭上美麗的玄機,你都認識幾個?


笄,古代中國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

古代髮飾,簪是由笄發展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簪是古代婦女髮型中最基礎的固定和裝飾工具。

《長恨歌》唐·白居易:“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一種密齒梳,亦稱篦櫛、篦子、篦梳。篦是古時一種篦汙去癢的理髮工具。

婦女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合成:金釵,玉釵,寶釵

華勝是指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為華麗的首飾,華麗的頭飾。出處是《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它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

扁方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一尺二寸。清宮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綠如水,有的則在翡翠上鑲嵌金銀、碧空壽字、團花、蝙蝠等吉祥圖案。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髮箍、眉勒、腦包,明代較盛行。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亦稱“抹頭”,束在額上的巾。《新唐書·婁師德傳》:“戴紅抹額。”《席上腐談》:“以綃縛其頭,即今之抹額也。”在宋代的儀衛中,如教官服幞頭紅繡抹額,招箭班的皆長腳幞頭,紫繡抹額,就是用紅紫等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