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碗麵”裡藏玄機:端著“金碗”討飯吃的山西面食行業


山西的麵食文化不僅種類繁多,口味複雜而且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現在晉南一帶仍在使用的加工石子饃的“石烹法”,就是原始烹飪技法的“活化石”。

在漢代,隨著石磨的廣泛使用,麵食已經大量出現,據史料記載,麵食在漢代已經是上至皇宮,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開始,麵食發生變化,有了炒、燠、煎等方式,而且還在面中加入或葷或素的澆頭,並奠定的山西面食的發展走向。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 晉人“無面不食”、“無面不飽”的飲食習慣和以麵食為主的食俗文化造就了山西面食在中國麵食烹飪之林中的一枝獨秀。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面食品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麵食製作也更精美,品種更繁多,風味更講究,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山西涌現了大批名師、名店,大大高了山西面食的烹飪技藝水平。

一些以山西面食為龍頭產品的優秀餐飲企業也湧現出來:太原麵食店、全晉會館、晉韻樓、芙蓉酒樓、風味大王、大同永和食府、平遙親圪墶鍋仔等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將傳統麵食與現代消費理念和當地地域文化結合在一起,重新演繹了山西面食的豐富內涵。

 然而,這些優秀的餐飲企業更多地是在內打天下,但這些餐飲企業無論是在規模上、實力上,都還不足以代表山西面食。山西全範圍內目前甚至還沒有一家中國餐飲行業的百強企業,尤其是以山西面食為主、以山西面食為特色的企業。


太原市曾經連續多年成地舉辦了“中國•太原國麵食節”,受到了社會各界方方面面的認可。麵食節上,山西面食不僅大出風頭,甚至初具中國麵食中心的氣象,這與中國麵食之鄉———山西的評定相得益彰。

據統計資料顯示,山西食品工業產品約50%由省外調入,其中谷物磨製類產品、方便麵食品90%以上由外省調入。素有面食王國、小雜糧王國著稱的山西,卻端著“金碗”討飯吃。

與意大利麵一樣,日本拉麵也來自中國。如今味千、博多、味增等日本拉麵品牌早已分佈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甚至在有“中國麵食之鄉”美譽的山西,也佔有了一席之地。

天津包子、蘭州拉麵、西安扯麵、北京炒麵、上海燒麥、東北大餡餃子、重慶小面……拉走了一撥撥的食客,山西的“削麵刀”、“擀麵杖”面臨嚴峻的挑戰。

有資料顯示,山西規模以上餐飲和食品工業企業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靠後;山西食品工業產品市場佔有率遠遠落後於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出口交貨值僅佔到全國的0.1%。

經過多年的宣傳以及麵食節的舉辦,山西面食不再是家中有寶無人識,但如何通過資源整合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山西面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業內人士認為,從快餐市場入手,向工業化、產業化、品牌化、連鎖化的方向發展,不斷增加工業化麵食生產品種,以加盟連鎖的方式形成產業化的規模效益,是完全有可能打造出一批山西面食的知名餐飲連鎖品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