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數字中國:把握信息化發展新階段的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數字中國建設,他強調:“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怎樣加快數字中國建設?《人民日報》今日觀察版的幾篇文章主要圍繞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建设数字中国:把握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机遇

去年12月8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今年4月22日至24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此次峰會的主題為“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習近平同志在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賀信中強調:“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當前,信息化、大數據、數字經濟……一個個高頻詞正在勾畫出數字中國建設的宏偉圖景。我們要深刻認識數據資源蘊藏的巨大能量,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建设数字中国:把握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机遇

數據資源蘊藏的巨大能量正不斷釋放

從文明之初的“結繩記事”,到文字發明後的“文以載道”,再到近現代科學的“數據建模”,數據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然而,直到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出現後,人類掌握數據、處理數據的能力才有了質的躍升。信息技術及其在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應用(即信息化)推動數據(信息)成為繼物質、能源之後的又一種重要戰略資源。

回顧信息化的發展歷程,我們已經經歷過兩次高速發展浪潮,正在進入第三次浪潮。從20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出現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計算機價格昂貴、體積巨大、能耗較大,僅應用在國防、氣象和科學探索等領域。20世紀80年代,隨著個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應用,第一次信息化浪潮到來,這一階段可總結為以單機應用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化階段。在這一波浪潮中,信息技術褪去神秘的面紗,開始廣泛應用到其他領域。受這一波信息化影響而最先發生改變的當屬辦公條件。數字化辦公和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取代了純手工處理,人類第一次體會到信息化帶來的巨大改變。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以美國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設計劃為重要標誌,互聯網開始了大規模商用進程,信息化迎來了蓬勃發展的第二次浪潮,即以互聯網應用為主要特徵的網絡化階段。利用計算機工作的人們,通過互聯網實現了高效連接,人類信息交互、任務協同的規模得到空前拓展,空間上的距離不再成為制約溝通和協作的障礙。政府和企業利用互聯網促進信息交流與異地協作,從而實現業務流程和資源配置的優化,並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結識好友、交流情感、表達自我、學習娛樂,人類開啟了在信息空間中的數字化生存方式。可以說,互聯網快速發展及延伸,加速了數據的流通與匯聚,促使數據資源體量指數式增長,數據呈現出海量、多樣、時效、低價值密度等一系列特徵。

當前,信息化建設的第三次浪潮撲面而來,信息化正在開啟以數據的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為主要特徵的智能化階段,這是我們建設數字中國的大背景。隨著互聯網向物聯網(含工業互聯網)延伸而覆蓋物理世界,“人機物”三元融合的發展態勢已然成型。除了人類在使用信息系統的過程中產生數據,各種傳感器、智能設備也在源源不斷產生數據,並逐漸成為數據最重要的來源。數據資源的不斷豐富、計算能力的快速提升,推動數據驅動的智能應用快速興起。大量智能應用通過對數據的深度挖掘與融合,幫助人們採用新的視角和新的手段,全方位、全視角展現事物的演化歷史和當前狀態,掌握事物的全局態勢和細微差別;歸納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預測事物的未來狀態;分析各種備選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從而為決策提供最佳選項。當然,第三次浪潮還剛剛開啟、方興未艾,大數據理論和技術遠未成熟,智能化應用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然而,匯聚和挖掘數據資源,開發和釋放數據蘊藏的巨大價值,已經成為信息化新階段的共識。

縱觀信息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三條並行不悖的主線。數字化奠定基礎,實現數據資源的獲取和積累;網絡化構造平臺,促進數據資源的流通和匯聚;智能化展現能力,通過多源數據的融合分析呈現信息應用的類人智能,幫助人類更好認知事物和解決問題。三個階段的“數字化”又各有特色和重點。信息化的第一階段是從具有廣泛需求且與個人計算機能力最為匹配的辦公起步,如文字處理、人事財務物資管理等,“辦公數字化”是這個階段的重點。在第二階段,通信帶寬不斷增長、覆蓋範圍日益廣泛的互聯網成為信息化的基礎平臺,各種信息系統紛紛接入互聯網並與其他系統交換數據。人們不僅依靠互聯網協同工作,也藉助互聯網開展生活中的各種活動,信息化場景從辦公室拓展到整個人類社會。人類積累的數據不再僅限於結構化的業務數據,無結構的文本、圖片、音視頻等用戶生成內容佔比日益增加,數據呈現結構化、非結構化並存並通過網絡大規模交換、共享和聚集的態勢。這個階段的重點可歸納為“社會數字化”。信息化進入新階段,數字化的重點將是“萬物數字化”,越來越多物理實體的實時狀態被採集、傳輸和匯聚,從而使數字化的範圍蔓延到整個物理世界,物聯網數據將成為人類掌握的數據集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海量、多樣、時效等大數據特徵也更加突出。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第二階段,網絡化的重點平臺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而在當前的新階段,網絡化的重點平臺將是面向各行各業、面向物理世界各類實體的物聯網。智能化作為剛剛開啟的信息化新階段的主要特徵,通過各類智能化的信息應用幫助人們判斷態勢、預測趨勢並輔助決策,當前仍處於起步期,本質上還是數據驅動的智能。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應用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數據資源蘊藏的巨大能量將會不斷釋放,進一步惠及人類社會。

建设数字中国:把握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机遇

信息技術從助力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向引領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轉變

毫無疑問,信息化正在廣泛並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社會。特別是過去的20餘年,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深度滲透到經濟社會方方面面,衝擊著原有的社會結構,並逐漸編織起新的工業網絡,建立新的基礎設施,擴散先進的思維模式和行事方法。經過20餘年的積累和儲備,數據資源大規模聚集,其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日益凸顯。當前,信息技術正從助力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向引領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轉變,一種新的經濟範式——“數字經濟”正在逐漸成型,即將進入信息技術帶動經濟發展的爆發期和黃金期。數字經濟是指以數字化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為依託,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新經濟形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信息化建設快速推進,為建設數字中國奠定了良好基礎。建設數字中國,需要推動大數據技術產業創新發展,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保障國家數據安全。著眼於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當前尤其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在全球經濟從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我國數字經濟迎來了換道超車的歷史性機遇。一方面,較之歐美髮達國家,我國沒有由傳統經濟發展慣性所帶來的沉重包袱,具有明顯的後發優勢;另一方面,較之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國在信息化的前兩次浪潮中建立了體系完整的信息系統、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源,同時也建成了高速泛在的通信網絡,構築了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已經具備堅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是信息化第三次浪潮奔湧向前的歷史時期,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麥肯錫2017年12月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報告”指出:中國電子商務等數字化應用和信息技術創業投資方面發展迅速,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豐富的數據資源和領先的大數據技術是信息化新階段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我國通過前期的科研投入,在大數據相關技術領域已具備加快技術創新的良好基礎。“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研發計劃實施了“雲計算和大數據”重點專項,部分領域已取得較大進展。大數據也已列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從大數據生命週期和信息技術體系兩個維度全面規劃、全鏈條推進大數據技術體系建設。國家發改委組織建設國家級大數據工程實驗室,加強大數據領域相關技術創新基地建設。各地也陸續推出一批與大數據相關的政策措施。貴州、上海、京津冀、珠三角等8個綜合試驗區正在開展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

但也應看到,較之國際先進水平,我國大數據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落後。這是導致我國信息技術發展長期處於“空心化”和“低端化”的根本原因,大數據時代如何避免這一問題在新一輪發展中再次出現是一個重大挑戰。二是數據治理體系尚未形成。原始數據資源雖然豐富,但數據壁壘廣泛存在,相關法律法規也比較滯後,這些都制約了數據資源蘊含的價值的挖掘與轉化。三是應用發展不均衡。互聯網應用市場化程度高、發展較好,但行業應用廣度和深度明顯不足,特別是和實體經濟融合不夠。

當前,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為我國建設自主可控的大數據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構建完整的數據治理體系以及全面推進大數據應用注入了強大動力。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和發展數字經濟進程的穩步推進,我國在信息化新階段將會不斷強化已有基礎,彌補尚存不足,逐步走向引領,促進我國數字經濟騰飛。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上,數字中國建設必將不斷邁上新臺階,有力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