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運動,是否應該讓他贏?

現在的家長們,已經逐漸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很多家長會抽空和孩子們一起運動。而體育作為一種競技,自然少不了競爭,在競爭過程中就會產生輸贏。

於是家長們就會產生疑惑:當我和我的孩子一起運動的時候,讓他贏會是一個好主意嗎?因為我想幫助他建立自信。但是如果我打敗他的話,我會有小小愧疚,但是,我又不想我的孩子輸不起。

牛牛教練想說,家長的擔憂,確實是個敏感話題。但有一點非常肯定的是:讓孩子體會到成功,有助於提高他的自信心;但是讓孩子經歷失敗,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競賽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製造氣氛,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它本身不是目的。在此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很重要。無論輸贏,家長應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在輸贏中學到人生的智慧。

當孩子贏了

當孩子品嚐到勝利的喜悅後,不要一味地誇孩子“真棒”。一味的誇讚會使孩子驕傲自滿。正確的做法是告訴他進步很快,分析比起上次進步在哪裡,鼓勵他再接再厲等,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增強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孩子的態度來源於家長所示範的榜樣,所以當孩子贏了,家長“輸”了的時候,別忘了總結一下教訓:“我怎麼會輸呢?讓我想想看,噢,是不太專心的緣故。”孩子就能從家長身上學到,失敗之後應該從自己身上先找原因。

另外,贏了之後,要引導孩子關注失敗一方的感受,撫慰失敗方,和失敗方握手擁抱,給予鼓勵,而不能只顧著自己高興。如此孩子就能學會照顧別人的感受,培養起同理心。

當孩子輸了

當你和你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如果你確實贏了,孩子輸了,這時候你需要做一個好榜樣。

你可以告訴他,這是一場有意義的運動,比賽重在分享過程中的快樂,而不是最終的結果,並和孩子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不要嘲笑孩子,相反,感謝他和你完成了一場精彩的比賽。

如果你的孩子並沒有表現出失敗的痛楚,記得輕輕地鼓勵他就好。

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情緒或做出不尊重的行為,你需要立即暫停遊戲或比賽,然後提醒你的孩子:其他的對手在面對你這種行為的時候,可能不會有像爸爸和媽媽這樣有耐心。

和孩子一起運動,是否應該讓他贏?

家長要正確看待“輸”,才能引導孩子擺正自己的心態。成為一個優雅的失敗者需要經過練習,就像孩子在投籃的時候需要大量的重複練習一樣,他也要學會如何失敗卻不失去信心。

“讓”也要講究

當然有些孩子缺乏自信心,家長希望通過謙讓孩子,讓孩子贏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

可是,如果家長經常故意輸給孩子,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假象,以為自己很能幹,容易產生自大心理。當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會缺乏抗挫能力,造成“輸不起”。所以,在讓中,家長也要講究方法。

01、讓之有道

對年幼的孩子,家長為了激發其對運動的興趣,如,打球、跳繩等,開始可以放低水平,讓孩子假贏。但要控制好節奏,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家長要逐步顯露真實的水平,讓孩子有輸有贏。

和孩子一起運動,是否應該讓他贏?

02、讓在明處

家長在遵守比賽規則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賽前和孩子約定讓他幾步,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在謙讓他。如賽跑,考慮到雙方實力的差距,家長可以讓孩子十幾二十米,再和孩子“比試”。而涉及到基本規則的,儘量不讓。讓了哪些,也要擺在明處,讓孩子知道。

03、多參與對等遊戲

家長與孩子比賽,孩子相對處於劣勢。家長可以多引導孩子與同伴遊戲,雙方實力均衡,輸贏概率相近。這樣能最大地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身體變得更強壯,內心變得更強大,他們慢慢會懂得你一直以來的用心。

和孩子一起運動,是否應該讓他贏?

等到你們的水平相當,比賽會變得更公平,他們依然有機會獲勝或者失敗。但是到那時,他已經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個優雅的贏家或坦然的失敗者,而這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