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開學季教師離職潮?別再說教師是鐵飯碗,鐵都降價了

學生開學季教師離職潮?別再說教師是鐵飯碗,鐵都降價了

在小庫前幾天推送的的一條《2018年教師節期間,教師待遇將會"大幅度提升"?》的文章下面,老師們的留言格外辛酸。

有從鄉鎮借調到市區11年,不給評職稱,扣除績效工資和鄉鎮補貼,沒有班主任津貼,每月打卡工資2838.5的21年教齡的老教師。

也有臨近鎮上的教師薪資是3000元,而自己作為代課教師一個月的薪資只有1400。

還有一開始多上一節課補貼一塊,然後補貼五毛,現在什麼也沒有了......

小庫看著這些留言,也很想給回覆給老師們回覆上幾句寬慰的話,但手指懸在鍵盤上,我並沒敲下一個字,我覺得身為老師最不需要的就是一時安慰。教師工資一定會賬上去的!同工同酬不再是紙上談兵!教師工資不得低於公務員.....等等等一類的話我們聽得太多,早就麻木了。

小庫的一位師姐,最近決定辭職了。

她不是一個愛抱怨的人,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能任教於公立學校,她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但又能好到那兒去呢?

每個月到手工資永遠不超過3000塊,身為班主任又永遠都是做不完的學校任務,寫不完的材料心得,短短五年,執筆的手指間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熬出了一身的職業病。

學生開學季教師離職潮?別再說教師是鐵飯碗,鐵都降價了

沒有職稱、沒有教齡、沒有好待遇。

老師有什麼呢?

年輕的時候有熱情,因為有情飲水飽。

等上了年紀熱情漸漸地消耗殆盡,就淪為蠟炬成灰淚始幹了嗎?

曾經,教師這份職業是人人豔羨的"鐵飯碗",現在多少老師笑侃著自己面臨的尷尬現狀:鐵的價錢一直在降,教師這個鐵飯碗現在並不鐵了。

青年教師趁著拼勁兒尚在,跳出圍城,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那麼中年的老師又該何去何從呢?

有位人到中年的老師,講訴了自己的境遇——

我曾經是一名公辦學校的教師,說說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師這個工作並非一無是處,穩定、不操心是事實。像我們省的重點中學,十二年一貫制的學校,教職工600人,走十分之一就是60人。原來正常情況工資就是4400多,扣完亂七八糟的到手3500左右。我36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用錢的地方多,還在外地,沒房沒車的。職稱上不去?你工資就不行!學校要進職稱的人多,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輪到自己,整個教育的大環境都是這樣,領導也沒有好辦法,只安慰大家能說再熬熬,再過幾年就有了,但什麼時候能熬到頭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學生開學季成了教師的離職季,大家驚奇的發現,之前的個別鄉村教師離職,成了大批量的紛紛"逃離",以前城鎮公立學校機會難求,如今的教師招聘預冷,甚至原有的老師們也紛紛"離職出走"。

是老師太矯情,還是真的那兒出了問題?

學生開學季教師離職潮?別再說教師是鐵飯碗,鐵都降價了

在分析教師離職潮的文章中,總結提煉出來起來無非是三大"頑疾":

事多:尋常的教學上課備課工作暫且不表,隱形的工作耗費了老師太多的經歷,何況現在師生、家校關係緊張,老師們做起工作來身累心更累。

2.錢少:教師收入普遍偏低,高工資多是靠熬出來的,多少教師從青年等到白髮蒼蒼,另覓高薪工作,至少在外面付出了就會看見回報。

3.空間小:編制難進,職稱難評不需多說那個老師不是一把辛酸淚?連老教師苦等無望,青年教師又能看的到多少希望呢?

馬雲曾經說過: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一、錢,沒給到位;二、心,委屈了。這些歸根到底就一條:幹得不爽。

在我們的教師行業中,有多少老師敢說自己從沒有過失望委屈的時候呢?

學生開學季教師離職潮?別再說教師是鐵飯碗,鐵都降價了

那麼教師的"鐵飯碗",真的就成了破飯碗嗎?

不,不是的。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提出問題,第二步是先尋求出一條向前發展的路,而不是先爭論誰對誰錯。

近來新出的政策不少,無論是《慶祝2018年教師節有關工作的通知》的再次呼籲尊師重教,提高教師待遇。還是《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對"免費師範生"政策的改革,無疑都是相關部門對教育大環境以及教育生態的改善。

那為什麼相比於期待和叫好,我們更多的是帶著不信任的眼光,更多的是吐槽和質疑呢,因為我們從來不缺乏好政策,缺的是真真實實落實。

---------------------------------------------

感恩相遇,班海教師一直在前行

目前全國已有上萬班級開通使用【預複習功能】

點擊“瞭解更多”申請【預複習功能】免費使用權限!為新學期加油打氣!

僅限前100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