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本文由SMZDM.com用户HIFIDig原创。

2018年年初就有来自各方的消息传出SONY将于年内发布售价5万元以上的醇音系列便携播放器。今天,这只重磅皮靴终于落地,结果既在人们的期待之中,也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五款顶级产品应对不同需求

8月9日在香港君悦酒店举办的全球首发式上共有5款新品发布,分别是代表个人音频旗舰定位的醇音系列入耳式耳机IER-Z1R与音乐播放器DMP-Z1,次旗舰级头戴式耳机MDR-Z7M2和两款专业舞台监听入耳式耳机IER-M7、IER-M9。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尽管全部定位为SONY音频产品中的高端型号,代表了SONY音频产品线的最顶级追求,但这5款产品的目标群体和使用场景却不尽相同。例如3款入耳式耳机IER-Z1R、IER-M7、IER-M9是便携随身产品,而DMP-Z1和MDR-Z7M2则是室内使用的台式设备。但同,时几款产品又可以“反串”使用,例如DMP-Z1的内置电池赋予了它成为随身“巨砖”的潜质,IER-M9也可以被喜欢监听风格的发烧友喜爱。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只要背得动,一切皆便携

——苏格拉底

DMP-Z1音乐播放器

当所有人都以为索尼将会发布金砖WM1Z的继任者的时候,平井一夫投野耕治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本次发布会上价格最贵的一款播放器产品真的跨过了传说中的5万元门槛,但它并不是NW-WM1Z的正统继承人。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DMP-Z1不是SONY任何产品的更新,它是一款全新概念的音乐播放器。在SONY官网上,它被归类于Walkman系列,但是它的设计师佐藤朝明先生却告诉我DMP-Z1是一款家用的台式播放设备。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DMP-Z1技术亮点

  • 双AK4497EQ解码芯片与超低相噪晶振,原生支持11.2MHz DSD于32Bit/384kHz PCM音乐回放
  • 基于TPA6120A2的模拟放大电路与定制镀金模拟音量电位器,平衡驱动时可提供最高1500mW(16Ω)的输出功率
  • 5个独立电池组与5只超级电容分别为数字与模拟电路供电,将内外部电磁干扰降到最低
  • H型铝质机身将数字、模拟电路分离,机内信号线使用4芯金宝线
  • 优化后的音乐播放系统(与WM1Z系统类似)
  • 全新DSEE HX处理器,可智能识别歌曲类型,重建丢失信息
  • PCM to DSD转换
  • 黑胶模拟器
  • USB Type C接口支持USB DAC功能
  • 内置LDAC蓝牙接收器
  • 内置256GB存储空间,另外配备2个micro SD扩展槽
  • 使用电池时音乐播放时间可达10小时(128k MP3)或9小时(24/96 FLAC)
  • 尺寸:278.7mm(长)*138mm(宽)*68.1mm(高)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再以上众多技术亮点中,最引人注意的是DMP-Z1放弃了SONY长期以来在个人音频产品中采用的S-MASTER HX数字放大技术,回归到DAC芯片+耳放电路的传统构架。这个问题我专门采访了设计师佐藤照明,他的解释是DMP-Z1采用传统构架主要是为了获得比WM1Z更高的输出功率,以满足发烧友驱动全尺寸耳机的需求。至于什么身为台式耳放的TA-ZH1ES也同样采用了S-MASTER HX技术,这个问题我没有继续追问……

DMP-Z1听感

尽管体机与重量都超越了我对“便携”这一概念的认知,但是不得不承认DMP-Z1在音质方面确实可以当得起最强Walkman的称号。与金砖WM1Z相比,它的声音既是完整的继承也是完成的超越。

SONY在现场给DMP-Z1搭配的耳机是4.4mm平衡驱动的MDR-Z1R,这套系统的声音远比金砖驱动Z1R更加平衡大气,细节表现也更加真实和饱满,也有了一种在便携设备上基本找不到的安定感。同时对比两台机器,相信一耳朵就可以体会到DMP-Z1比WM1Z多出来的体积与价格换来了什么。

系统操作体验方面,DMP-Z1与金砖等产品没有太大不同,但是3.1寸的显示屏放在一个巨大的机身上会显得有些尴尬,搞不懂为什么会比金砖(4.0寸)的屏幕更小。

对于没有见过实机的朋友我想说,Z1的体积没有照片中显得那么大,尤其得益于瘦长的外形,放在书桌上比很多桌面一体机要苗条太多,放进登机箱里也只会占用不大的空间。但是如果希望拿它EDC使用的最好先去健身房练练臂力。一个DMP-Z1的重量要超过一个C/N顶级单反+标准变焦镜头组合,并且丝毫没有在握持感上做任何优化,反正我一只拿着表示比较吃力。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下面分享一下半烧主义与吴彤老师对于DMP-Z1的听感

半烧主义:

索六万音色跟金砖一脉相承,背景更黑,细节更丰富,动态不用说肯定是明显要好不少了,除了在不用AB的情况下就能听出明显级别层次的差距外,还能感受到索六万带来的细节上耳目一新的聆听感受。

它推Z1R, PP8, 银黄鹂,VE13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综合听感及素质的水平都达到了目前移动数播之巅。

自带EQ相当强悍,调整之后比金砖的EQ能更好的匹配到音色的耳塞,并能结合特定耳塞的特点,做到扬长避短,在保证素质基本不掉分的情况下,全面提升整体听感。

跟索尼金砖USB输出+HUGO2+Partita2(USB音频线用小凡的,对录线用JPS的RCA转3.5的)的对比,索六万仍有较明显的优势。

吴彤:

(DMP-Z1与MDR-Z1R)应该说这是我听过的Sony音频产品中完成度最高的组合。在我戴上MDR-Z1R的一瞬间,就想大叫这是“好声音”,因为这是一种一听就知道是“政治正确”的音质表现。我对这套系统的音质评价可以包括这几点:1、整体声音健康、阳光,大气开扬;

2、细节丰富,质感也比较强,背景相当干净;

3、各频段的比例相对比较均衡,没有哪一段会特别吸引你的注意,更它强调整体性;

4、速度稍稍快一点,高频不算太油润,但突出质感。

5、耳放的驱动力不错,但我没时间试更大动态的乐曲。

IER-Z1R入耳式耳机

2014年,我在北京王府井SONY体验店第一次参加SONY音频产品的发布会,正是在这次发布会上,投野耕治带来了全新的旗舰圈铁耳塞XBA-Z5。4年后的今天,IER-Z1R从MDR-EX1000与XBA-Z5手里接过了旗舰的帅旗。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IER-Z1R技术亮点

  • 首创全频动圈+高频动铁+超高频动圈同轴式结构
  • 12mm全频动圈单元单元采用镁质穹顶与镀铝液晶悬边
  • 自主研发的高频动铁单元采用镁合金振膜、铜镀银音圈及镀金针脚
  • 5mm超高频动圈单元采用镀铝液晶振膜,外磁式设计,最高可实现100kHz频响
  • 内部通过导管与腔体结构优化实现准确气流与相位控制
  • 坚固的锆合金腔体配合鱼鳞纹图案
  • 镀银无氧铜耳机线,镀金MMCX接口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IER-Z1R的主动圈单元从EX1000与XBA-Z5的16mm缩小到了12mm,伴随着磁路的优化,可以获得更好的瞬态响应,并且应该不会对低频的量感造成明显影响,我认为这无疑是一个进步。全新的5mm动圈作为超高频单元,并且做到100kHz的高频延申有些出乎意料。要知道这一指标远高于XBA-Z5上那颗超高频动铁单元标称的40kHz高频极限。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锆合金外壳也是一个颇为意外的亮点,与XBA-Z5使用的镁合金外壳相比,更加坚固,阻尼系数更好,可以有效减小腔体谐振的影响……前提是你能接受这种bling bling的风格。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说到旗舰耳塞,IER-Z1R的定位让我联想起了SONY之前发布的定制圈铁耳塞Just ear XJE-MH2。在询问这两款产品在定位方面的区别的时候,我得到了另一个非常官方的答复——IER-Z1R与XJE-MH2都应用了SONY顶尖的音频技术,也融合了工程师最大的热情和努力,但是Just ear系列更加注重为顾客提供定制化的调音风格。

IER-Z1R听感

尽管采用了全新的2圈1铁设计,但在声音方面IER-Z1R还是可以看成XBA-Z5的升级,这一判断基于我对Z5试听的印象,并非现场对比,所以这里不展开说。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值得说的是我在现场比较仔细的对比了一下IER-Z1R与今年3月发布的Just Ear系列的XJE-MH2。两者的区别为IER-Z1R采用非定制的镁合金外壳,内部为2圈1铁设计,只有一个版本。XJE-MH2为可定制的透明树脂外壳,内部为1圈1铁,但是主动圈单元尺寸上XJE-MH2比IER-Z1R更大(13.5mm vs. 12mm)。XJE-MH2有3个调音版本可以选择(Monitor/Listening/Club Sound)。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两支耳塞差不多时间发布,售价也比较接近(港币13,990 vs. 16,888),但是在风格上有着较大的差别。

IER-Z1R的声音现代感十足,比XJE-MH2更加快速、凌厉,高频延申更加充分,解析力也稍高。XJE-MH2则显得比较细腻、温润,尤其在中频的处理上比IER-Z1R更加耐听。这一点让MH2在人声的表现力上占尽优势,但是聆听动态较大,配器丰富的音乐时,Z1R显得更加扎实和全面。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MDR-Z7M2头戴式耳机

发布的所有产品中,只有MDR-Z7M2是标准的例行升级。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例行升级就质疑这款产品的诚意。在保持外观基本不变的前提下,Z7M2的声学性能比Z7一代有了明显进步。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MDR-Z7M2技术亮点

  • 全新70mm镀铝液晶动圈单元,比第一代Z7的振膜更圆、更厚、更坚硬;
  • 比上一代Z7大2.25倍的铷磁体,以提高对单元的控制力;
  • 斐波那契数列图案格栅比原版格栅更加纤细,可以降低声音不良衍射(当然也是为了好看)
  • 从Z7的下方单一气孔改为单元四周放射型气孔,结构上更接近半开放式耳机,对改善气流运动,降低失真有着重要作用
  • 上面这些技术亮点虽然看起来没有前两款醇音系列产品那么丰富,但是我认为这些改善对于Z7音质的升级都有着重要作用。有机会我将对两款耳机进行更详细的对比。

上面这些技术亮点虽然看起来没有前两款醇音系列产品那么丰富,但是我认为这些改善对于Z7音质的升级都有着重要作用。有机会我将对两款耳机进行更详细的对比。

MDR-Z7M2听感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简短的试听下来,Z7M2无论在风格还是声音素质上都有旗舰MDR-Z1R的影子,声音扎实、细腻,解析力出色,没有封闭式耳机上常见的沉闷感或者“山洞音”,并且相对比较容易驱动,推力不算太大的黑砖NW-WM1A也足以应付。相比Z1R万元以上的价格,不到5000元的Z7M2显得性价比十足。

IER-M7与M9入耳式舞台监听耳机

作为一个老牌专业音频设备制造商,SONY这些年在Pro Audio领域发力不多,今天发布的两款入耳式舞台监听耳机算是对专业音频工程师与音乐人的一个交代。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监听耳机与音乐欣赏耳机区别在哪里,SONY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普通音乐耳为了体验到音乐创造者想要传递给听众的音乐,需要在回放中加入一些模拟声场的元素,以还原演唱会现场(观众席)或者在家庭中使用音箱聆听的感觉。而舞台监听耳机则是为了让表演者直接感受自己演唱状态而设计的,它需要忠实的反应音乐中的情绪、距离等因素。如果为了好听,把人声调教的较远,歌手听到自己的声音会下意识的增大自身音量,如果把声音调教的比较硬,歌手听到后会用更柔和的声音演唱,而这些都是监听器材需要极力避免的。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对于普通发烧友来说,如果希望真实的体会表演者的感受与心境,也可以选择舞台监听耳机作为音乐欣赏使用。这就是SONY将IER-M7、M9与其他个人音频产品同时发布的考虑。

IER-M9技术亮点

  • 5颗自主研发动铁单元(M7为4单元),采用镁合金振膜、铜镀银音圈及镀金针脚
  • 分频器采用音频级薄膜电容
  • 镁合金内壳将5颗动铁单元牢固固定在腔体内
  • 镁合金外壳优化声学路径,以获得更加理想的频率响应
  • 镀银无氧铜耳机线与MMCX接口
  • 为什么不像其他竞品一样追求更多单元?SONY的工程师认为5颗单元已经可以实现Hi-Res频段的完美重现,更多的单元只会增加设计难度,并使腔体变得更大,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选择。

IER-M9听感

很明显,这两款耳塞是在与MDR-Z1R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下开发出来的。它们的声音素质并不弱于IER-Z1R,在听感上也没有添加太多SONY HiFi产品的审美取向。相比IER-Z1R,这两款耳机的声音显得更加直接和硬朗,声音的收放比HiFi类产品更快也更彻底。

大法的自我超越——记SONY 2018醇音新品发布会

如果与IER-Z1R相比,有不少朋友恐怕会觉得M系列的声音缺乏润泽感和厚度,但是我相信会有像我一样的监听器材爱好者喜欢M系列这样的调音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