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2018.8.9 | 昆明行记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转眼又是开学季。

四年前的这个时候,大队长刚收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通知书,伴随着成人礼,姗然而至。

就像一只刚被接回家的小猫,小心翼翼地开拓着自己的“疆土”——从最开始的教室宿舍两点一线,逐渐扩展到校园周边大大小小的街道。

在昆明,这样的区域,当属园西路和文化巷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市区大学城的“秦叔宝”和“尉迟恭”

如果在X度地图上找到园西路和文化巷,会发现他们像极了一对门神。守护的,大概是吃货的精神乐园吧。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细数一下周边的学府:

独享文化巷的师大附小;被夹在中间的云大;紧跟在后面的云师大、民大,云大附中;蹲在最后有点难过的昆工,还有遥遥相望的昆医......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说到学生时代,你想到了什么呢?

每一次后操场畅快的奔跑,每一次阶梯教室昏沉的梦境;

每一次天台上的触摸的晚霞,每一次银杏树下拾起的灿烂;

每一次图书馆挑灯的夜晚,每一次网吧通宵的凌晨;

每一次夏夜烟熏火燎的烧烤,每一次冬日带着暖意的奶茶......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学生时代,我们毫不吝啬把青春和责任献给学校,而几乎所有的痛快和畅然都贡献给了这两条商业街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烧豆腐味的园西路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园西路与云大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两头刚好连接着云大的东门和宿舍区东二院。

据说曾经的云大,鼎鑫公寓实行男女混住,“性福无边”。后来进入2001年,由于一些原因,女生全都搬到了东二院。被夹在中间的园西路,就这样成为了“鹊桥”一样的存在。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所谓“食色性也”,单纯的学生时期的恋爱,除了吃似乎也没有再多更好的去除。

园西路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光顾中,成为了昆明最热门的小吃街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据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大食堂的饭菜经济实惠,色香味俱全到就连园西路的商铺老板也无法拒绝。

那时的云大饭票,就是最受欢迎的“通行货币”

时过境迁,不知道是不是落后的食堂生产力追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园西路和云大食堂竟然成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主角。甚至把名气扩充到了整个昆明。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除了美食,园西路与数码零售店密集的圆通北路组成了“电子一条街”,至今还有散发着陈旧味道的音像店,贩卖这网络上也难以找到的碟子。

承载着几万人课余生活的园西路,单凭想象,会以为是一片庞大的商业王国。而实际上只有短短的400米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而就算只有400米,走一趟下来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因为,这里是吃货的天堂,对于意志不坚定者来说,这里就是地狱

一条斜坡上,腾冲饵丝、德宏傣味、大理下关风味小吃、建水烤豆腐、川味烤猪蹄、重庆酸辣粉、台北鸡油饭......

各种店铺依次排开,诱人的香味就像倒卖爱豆演唱会门票的黄牛。什么都不用讲,勾勾手指就引得你乖乖打开钱包。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园西路上的小吃,最多的应该是烧豆腐了。铺满了豆腐的烤架,老板亲自调的蘸水,最简单又最诱人,因此每家的味道都不一样。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烤猪蹄的摊位也有很多。肥嫩的猪蹄在烤架上散发出神圣的光芒,外表油光发亮,口感外焦里嫩。人间不值得,但烤猪蹄值得。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昆明十九怪,“泡菜当作零食卖”。园西路上的泡菜不光有黄瓜萝卜,还有芒果草莓。水果的甜蜜加上泡菜的酸辣,不吃后悔一辈子。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冷饮店越来越洋气,洋气到老外也会驻足等待。干净的店面和时尚的装修,谁说小吃街就一定脏乱差?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大学城逐渐南迁,呈贡大学城分走了原属于园西路的流量,似乎也变得不如以前那样火爆。就像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来往往形成一种频率。

园西路上游荡的灵魂,也有一种固定的频率。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傍晚时分是背着书包的中学生、小学生,坐在奶茶店里写写作业,买一根火山石烤肠。趁着回家前的最后时光跟心仪的女孩多说几句话。

晚上最多的就是大学里的老油条。他们深知哪家的烤猪蹄肥而不腻,了解每一家奶茶店对甜度的把握,甚至哪家店偶遇小姐姐的几率会更大一点。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出到昆明,作为一个外地人,园西路上的很多特色菜让人并不敢轻易尝试(大概是因为在学校受到了欺骗)。

还记得第一次去园西路,也是沾了本地室友的光。在一家云南菜馆,见到了她的许多朋友,恍惚间有见家长的错觉。也是从那次聚会开始,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与昆明融为了一体。

四年大学生活过去,昆明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被走遍了。如果不是因为乡音,很多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园西路上一次又一次的聚会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咖啡味的文化巷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在众多的高等学府的熏陶下,文化巷堪称昆明最有人文关怀的地方之一

这里曾经叫做苍麻巷,因为沈从文老人、冰心老人、李公朴先生等等一代文豪,经常在这里谈笑风生,而被改成了

“文化巷”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文化巷地理位置实在优越。众多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旅游景点和大型商场都聚集于此: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大学、省中医医院、翠湖公园、云南陆军讲武堂、南屏步行街......

城市的种种功能都汇集在这一个区域,就催生出了文化巷这样一个集

购物、休闲、美食于一体的地方。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如果说园西路是一部鲜活的武侠大片,文化巷就是你侬我侬的琼瑶巨作。

富有年代感的街边建筑保留着岁月的刮痕,陈旧中又带着新潮。在这里,没有任何一家店子是雷同的。

文化巷和园西路一样,也藏着无数的特色美食店,不一样的是,这里拥有更多的外来美食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大大小小的网红店藏匿其中。

被国际友人占领的萨尔瓦多咖啡馆,也是附近学生聚会休息的首选。经常会看到络腮胡子的帅大叔,或是眼眸深邃的碧眼小哥。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五米开外香味摄人心魄的糖炒栗子铺,绵软的栗子肉被包裹在油亮的外壳中,只看一眼就能想象到栗子的香甜。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名声远扬的印度菜菜,一个能让无数妹子放下变胖恐惧的地方。印度酸奶几乎成了必点甜品,就连正宗的印度人也无法拒绝。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汉江韩国料理,老板是中文超级厉害的韩国首尔人。正宗的韩国味道,让这家店在全昆明都榜上有名。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除了一步一美食,文化巷还有一家大隐于市的独立书店——大象书店。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咖啡袅袅的轻烟中,伴着书香度过一个下午。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这样的季节,昆明人与文化巷,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园西路是放纵时的青春,文化巷是走向成熟的奋斗史。

对文化巷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每个周末去找个安静的咖啡馆坐上一下午,看看书,做做职业规划。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尤其是从昆工穿过铁路,经过一段像致青春里的那种林荫大道,穿过121大街的天桥,很慵懒,可以放下一切的疲惫。

伴随着下午的阳光斑驳,去文化巷旁边的建设路看场电影,吃上一碗羊肉米线,买点水果,看看书,再伴随着夜晚的路灯点点,如同沉浸在一个电影般的画面里悠闲的散步回宿舍。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这里有着很多年轻朝气的面孔,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种活力。

可以经常听到路过的学生谈起最近的食堂和烦恼,也可以听到很多听不懂的外语。有着用心设计的精美小店,也有藏在巷子深处的苍蝇馆子。

你可以很投入的去感受生活的孤独与自由,也可以无所忌惮地大谈未来和梦想。它是一种放纵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宽容。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内敛和张扬,就是历史的模样

翠湖旁的学校,大都拥有比较久远的历史。

始建于1922年的云大,建校80周年的云师大,诞生于甲午年的昆工,还有辛卯年的民大......就连十大隔壁的云大附中,都有91年的历史了。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近百年时光,在这一片小小的区域,曾有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的沈从文、朱自清,有急匆匆赶着去西南联大上课的华罗庚,也有在翠湖边沉思的聂耳......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如今的这方土地上,无数人从这里路过。似乎所有人都能与百年前的学者对话,甚至感受他们的生活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时至今日,两条街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单单是周边学生校园生活的佐料,更成为了昆明的一张名片。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喧闹和热辣是园西路,发呆和慵懒是文化巷。前者更多市井生活和平民气质,后者更显小资格调和时尚风潮。

内敛和张扬,就像身体上静脉和动脉,维持着这个区域鲜活的脉搏,也升华着整个城市气韵。

历史在古老的街道上流转,终有一天我们也会称为历史的一部分。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有人离开,就一定有人过来。又到了开学季,新鲜的血液将会给这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希望在这里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有它独特的意义。

在昆明生活四年,我把胃留在了园西路,把眼睛留在了文化巷

春城头条(kmtt0871)原创发布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