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芯「朋友圈」風波後表現各異:有噤聲的,有喊冤的,有力挺的……

红芯“朋友圈”风波后表现各异:有噤声的,有喊冤的,有力挺的……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任曉寧 8月21日,紅芯事件風波仍未徹底平復,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紅芯事件涉及到的利益相關方以及領域內的專家,儘可能多地溯源事件發生背後的真相。

紅芯

8月17日,紅芯官方微信號推送了《紅芯致歉信》稱,紅芯在近期的融資宣傳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大,給公眾帶來了誤導,“這一點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確實做錯了,在此鄭重地向大家道歉。”其次,紅芯還就瀏覽器內核加以解釋“Redcore是基於國際通用的開源Chromium內核架構進行的改造和創新,這一點紅芯前期宣傳中沒有明確提及,誤導部分讀者認為其從零開始研發了瀏覽器內核。”

“被牽扯進的主角”谷歌

外界質疑紅芯瀏覽器套殼谷歌Chrome,“被主角”的谷歌卻至今未發聲,記者多方聯繫谷歌官方,對方並未給予回覆,接近谷歌中國的人士對記者說,谷歌對此不做回應。

紅芯創始人陳本峰的“老東家”微軟

陳本峰個人簡介顯示,2006年以微軟跨國人才招聘項目從香港直接入職微軟美國總部,成功發佈了IE8、IE9、IE10,參與了下一代互聯網標準HTML5國際標準制定以及IE中HTML5引擎的設計。全球IE 404頁面開發者,曾獲得微軟最有價值技術專家(MVP)榮譽稱號、微軟最佳產品貢獻獎,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優秀人才”等榮譽。

針對全球IE 404頁面開發者乃至“締造者”的說法,微軟美國一位工程師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404頁面開發技術應該比較簡單,關鍵是創意。這個人可能參與了一些工作,貢獻多大就不太好說了。

紅芯瀏覽器合作伙伴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公開信息顯示,“雲適配”曾在2017年12月聯合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成立了“中科院移動應用與紅芯雲安全聯合實驗室”。對此,經濟觀察網記者致電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提及與紅芯成立實驗室的經過和後續成效時,研究所一位教授表示,“紅芯不過是希望能由中科院來做背書,他們投錢來建實驗室。現在回過頭來看,網絡信息中心多少有點被這家企業利用之嫌。”記者進一步和網絡信息中心一位教授,他不想就紅芯發表任何評論,而對合作成立實驗室一事也避而不談。

紅芯瀏覽器競爭對手360公司

國內瀏覽器諸如360瀏覽器也使用了谷歌瀏覽器內核,當被問及紅芯瀏覽器與360瀏覽器的區別,陳本峰舉例說:“我們跟其它瀏覽器的差別就像貨車與家用汽車的區別。貨車和家用轎車都使用了發動機,也都是車,但在功能用途上和設計上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

360方面告訴記者,其實谷歌Chrome基於開源社區驅動的瀏覽器產品是有個開源協議的,鼓勵第三方基於其代碼進行二次開發,而且不要求二次開源。而要看一個產品是否自主研發,就要看它是否能根據最新的標準,能否及時修復漏洞,“如果做不到,證明它們消化不了2400萬行的瀏覽器代碼,出了bug不一定能修復。”

紅心瀏覽器C輪投資機構

紅芯瀏覽器C輪投資方包括晨興資本、達晨創投、IDG等知名投資機構。

經濟觀察網聯繫這幾家投資機構採訪,這三家均不對“紅芯事件”予以任何回應。

原本為紅芯站臺的晨興資本創始人劉芹,在記者聯繫採訪的過程中一直保持緘默,並未予以任何回覆。當記者第一時間與達晨創投的投資總監楊興取得聯繫時,他則通過微信發來了紅芯瀏覽器的官方聲明,後又在電話中表示,“自身並未參與此企業投資過程中,徵詢官方後統一了口徑,對此事不予評論。”而IDG公關部相關人士則告知記者不方便近期就此事進行任何回應,後續或再給出官方聲明。

曾經參與紅芯融資的機構合夥人

紅芯事件後,曾經參與紅芯融資的機構合夥人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這個項目走到這一天,感覺還是挺可惜的。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公司,他們做的是一個企業服務的入口。現在在移動辦公環境下,一切企業移動辦公都很不方便,舉一個例子,某集團最大的問題在於系統很老了。用的是十幾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系統,沒有做移動化支持,如果他們大老闆出差了,很多審批都無法在手機上完成。因為以前系統的開發商可能都不存在了,沒有辦法再二次開發,更沒辦法把他們系統搬到手機上去。

上述機構合夥人稱,這種公司移動辦公很難操作。雲適配能很好地解決移動環境下這種類似問題。他們的業務都是大中型客戶以及政府項目,因為這些客戶存在很強的移動辦公需求。從技術上看,他們對於谷歌Chrome內核的確做了很多改進,基於Chrome做了一些安全應用性和兼容性的APP,做了深度開發,要說有自主知識產權也是可以的,要像網民說自主內核他造假,也可以。

我之前推薦他們項目的邏輯是,在移動辦公環境下,怎樣去解決移動辦公便利性問題。便利性問題解決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安全性,比如領導手機丟了怎麼辦,裡面全都是審核的核心文件。所以他們後來又做了很多安全工作。他們做的這些東西對於企業來講,價值是非常大的。因為適配的行業就是在瀏覽器裡面。他原來就有一個企業瀏覽器,後來把企業瀏覽器改名叫紅芯。因為你適配的載體,首先需要有一個APP,放到用戶手機上和PC端,只有放到裡面了,企業的OA、ERP、HR這些各種各樣的系統需要有一個統一入口,你要把這個APP作為載體,這個APP就是一個瀏覽器。瀏覽器一直都在,只是改了個名字。

上述機構合夥人對記者說,紅芯最大的錯誤就是做了一個不正當的包裝,這是團隊需要反省的。原來叫雲適配就挺好的,幹嘛要扯上紅芯。

上述機構合夥人稱,面對面溝通時,他們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至少跟我溝通過程中,他們都說清楚了自己的背景履歷,高婧明確說過她是哈佛大學交流生,陳本峰也沒有提過科大訊飛創始人經歷。

陳本峰中國科技大學同校師弟、信息安全專業畢業生、現桃李創投創始人常亮

就紅芯官方融資宣傳中關於“自主知識產權”的標籤,常亮在微信朋友圈中發聲——“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絕對是不妥的,這導致了輿論的失焦。”他還就紅芯產品的核心價值加以評價,“基於瀏覽器的 SDP 整體安全解決方案(紅芯隱盾),坦率地講應該是國內領先的。”在對紅芯安全解決方案白皮書進行通覽後,常亮認為“料很足”,他認可紅芯提供了完整全面的瀏覽器端企業信息安全解決方案,並在最後強調“我自己對本峰有信心,也建議他引以為鑑,抓主要矛盾,做對產品推廣和宣傳。”

行業專家觀點: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倪光南

就紅芯宣傳中的關鍵用詞“自主可控”,經濟觀察網記者電話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倪光南。在他看來,紅芯事件讓業界對自主可控加以重視,“顯然是一個進步,同時也說明了對於如何客觀地、科學地評估自主可控已經產生緊迫的需求。”

倪光南指出,近來人們發現了一些“穿馬甲”的行為,即把非自主可控的外國產品或服務打扮成國產自主可控,並使其混入政府採購和重要領域的事件,“要適應網信領域的特點,還需要增加屬於 ‘可控性’範疇的‘自主可控測評’”。

為了防止或減少“穿馬甲”這類安全風險,他強調目前在一些自主可控替代工作中正在推進“多維度測評”制度,而“關於紅芯瀏覽器是否自主可控的爭議不難通過實施第三方機構的自主可控測評得到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