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調色,為什麼要調色呢?因為調色可以從形式上更好地配合影片內容的表達,在影視後期裡,調色更為重要,一部影片的表達語言,由畫面、音效、同期音與配音等基本構成。其中,畫面自然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畫面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對影片內容會起到非常大的改變。要想把影片內容表現得很飽滿、很到位,那麼畫面的影調、構圖、曝光、視角等細節都要精細安排,才能統一形成完美的、適合主題的表現力。 瞭解一下色調在影視影片製作中的重要作用: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原始視頻素材,畫面是以中性的所謂"標準"基色為主,前期拍攝中,主要控制的是畫面的曝光、白平衡、構圖、視角、運動等基本指標。對於色調,往往不會在前期進行調整和設置,前期儘量提供"標準"拍攝,因為,不同的畫面素材,可能會在後期用在不同的場景和氣氛中,前期不能判斷後期處理的所有要求和操作,所以,前期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構圖、曝光這樣後期很難處理的環節,而色調,只要提供準確的白平衡即可,當然,模擬夜景、晚霞渲染之類的白平衡也算前期工作,這可以適當改變色調色溫,使其大致符合後期要求。前期能做的都在前期做,但不要過分改變太多,那樣,會給後期造成麻煩。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前期素材拍攝完畢,在影視後期機房,製作師會領會導演意圖,根據影片風格,確定色調風格,對前期素材進行一級和二級校色,其目的是把素材這些"蔬菜"做成不同味道的"菜餚",這完全取決於"廚師"對菜餚的製作手藝。如果說,一道菜是由色、香、味組成,那麼,影視後期的調色就是其中的視覺元素,而影片的節奏、蒙太奇剪輯手法等則是影片的味道。調色可以喚起觀眾的觀賞情緒,甚至改變一部影片的風格,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色彩的物理屬性: 如果一部影片,不進行調色,或者調色不正確,會在視覺上大打折扣,本來可以影響觀眾情緒的畫面,因為平淡無奇的色彩而達不到目的。或者,調色過於誇張和隨意,本應該平和的畫面卻顯得突兀和做作,這也是不允許的。合格的調色,應該是完全與影片主題相吻合,不溫不火,不誇張,不炫技。沒有調色的影片是粗製的半成品,調色不正確的影片是半廢品,調色也是雙刃劍,過猶不及不可取、恰到好處才行。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影視後期調色的第一步,就是對色彩的屬性給予深入的理解:

色彩,是光在不同介質上的反射結果。不同材質,對光的色譜吸收不同,才有了不同的色彩表現。本質上,除了太陽和燈光等發光體,一般物體是沒有色彩的,是對光的不同反射能力才產生了各種色彩感受,而這些色彩的物理屬性,也會隨著光的強弱、角度等不同而發生改變。

雖然我們通過白平衡偏移,也能改變色彩,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白平衡改變是機器對色彩的不正確還原得到的,其副作用就是,可能對真實環境的某些色彩還原偏差過大,甚至產生嚴重的噪點。我們應該儘量在前期布光中,先把色彩的分佈進行妥當安排,不靠機器去人為改變,靠燈光的不同照射角度和強弱、增減不同的色溫濾片等方法,改變光線的物理屬性,讓攝像機處於標準的主體色溫範圍。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光線是由色相、飽和度、明度來整體決定本身的屬性:

① 色相,是一種色彩區別於其他的色彩的屬性,儘管自然界的色彩極大豐富,但我們觀看影片的媒介卻遠遠不能還原那麼多色彩,前期攝像機可以記錄很高的色彩色域範圍,而電視機這類的媒介,僅僅能夠接受8bit色彩,也就是說,前期色相很豐富,後期製作中,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控範圍,真正能夠讓觀眾欣賞的色域要壓縮不少。

② 飽和度,簡單理解就是色彩濃度的大小。飽和度太小,色彩黯淡,缺乏足夠的色彩衝擊力。飽和度過大,則顯示出明顯的色彩視覺刺激,讓人更加醒目地感受到色彩的力量,但是,飽和度過高,會給暗部色彩產生明顯的噪聲,這種噪聲干擾,是視頻調色的底線,應該在處理飽和度過程中,既要保持一定的飽和度,又要接近但不能出現噪聲的那個閾值。

③ 明度,是一種色彩的純潔度、通透度,明度高,則色彩乾淨準確,明度低,則色彩有些混沌。調色中,未必要追求所有色彩的明度都是很高的。當需要表現的主體需要高明度的時候,必然要用其他輔助物體的低明度做對比。光線在色彩明度中起到關鍵作用,光線較強,明度則高,光線較弱,明度則低,必須充分利用布光,改變明度的大小。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影視後期調色色彩的主觀作用: 色彩除了本身的物理屬性,在視頻製作中,色彩的主觀作用更重要。所謂主觀作用,就是一種色彩在畫面中能對觀眾的視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影響到觀眾的心理。色彩有時候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它是視覺刺激之後,對觀眾更深層次的影響。

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不同的商業環境,色彩基調也是不一樣的,這和影視製作異曲同工。比如,我們會感受到大多酒店、飯店採用暖色調照明,就是營造一種安全、溫馨、放鬆的感覺,在飯店,則可以激發食客的食慾。而冷飲店之類的環境,大多使用冷色調,強調清爽、冷靜的主觀感受。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一般來說,暖色調會把畫面宣示出厚重、可靠、飽滿、沉穩的感受。而冷色調則會顯示出安靜、空蕩、遙遠、清靈的視覺感受。這樣,我們在調色中,就要根據影片的風格,採用恰當的冷暖調,甚至通過冷暖調的反差和對比,進一步強化主觀的視覺感受,讓觀眾潛移默化受到影片色調的影響,從而達到影片思想的有效傳達。

比如,寒冷清寂的冷色調夜晚,風雪夜歸人,突然,畫面中出現一盞溫馨的暖色調光亮,不管那個暖色調有多小,在大面積的冷色調中,依然非常顯眼,觀眾會立刻被吸引,這樣,接下來的,讓暖色調不斷擴大,最後,進入完全暖色系的房間,一種家庭的溫暖、吸引力和渴望力就大大加強,冷暖色調的作用和鮮明的反差,在強烈的對比中自然形成,而這種色彩上的主觀感受,並不需要過多的畫面解釋,就能水到渠成,這就是調色的作用。

一定要善於運用冷暖色調,一般性的新聞之類的,可以採用標準客觀的自然色彩還原,不能採用主觀的人為色調,其目的是更好地再現真實。紀錄片、劇情片可以根據影片整體風格,採用以一種色調為基礎的調色,是暖色系的懷舊還是冷色系的觀察,這都要在後期製作之前確定,而適當加入冷暖對比,可以突出表現的主題,但還是應該以一種基調為標準,不能冷暖色調反覆出現,過猶不及,千萬不能以一種手段反覆應用,那樣就失去了主題基調的全片統帥作用了。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影視後期調色原則: 調色是整體的一個操作過程,不能以單一畫面為主,而是要整體把握影片的基調,有時候,某個畫面用某種色調錶現很有衝擊力,但是和整體影片風格有些差異,這樣,只能捨棄小眾,以大眾整體為標準,這就是色彩構成學的基本要求。色彩構成,就是通過不同的色彩組合,達到畫面的色彩協調統一,並要遵循一定的色彩規律,才能很好地讓不懂專業色彩學的觀眾卻能很舒服地享受色彩帶來的視覺滋味。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首先要確定畫面的主體基調,當一個畫面中或連續畫面中,出現幾種不同的色塊,那麼,要始終以一種色調為標準基調,完成這個主體色調的統一,才能細化其他色調的調整。

提高對比度,可以明顯改善畫面的反差,一般我們得到的原始素材畫面,飽和度中性偏低,就是給後期調色留出餘地,後期調整飽和度,可以降低中間灰度的量值,增加畫面的通透性,但對比度不能調太高,否則會是暗部細節丟失抑或高光溢出。要結合亮度調整進行改善,也可以調整Gamma曲率,改變高光、暗部、中間影調的動態範圍。調整過程,要結合示波器、直方圖等工具作參數參考,不能出現技術上的過度調整。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如果,在夜景、燈光等亮度對比較大的環境下拍攝的素材,此時可以嘗試降低對比度降低對比度,可以改善畫面的動態範圍,反差降低,目的是讓更多大面積灰暗畫面多些層次,因為燈光的亮度已經足夠增加畫面的反差了,此時對比度過大的話,將嚴重影響暗部層次的表現,沒有暗部層次,畫面就會顯得太單一。

改變飽和度,飽和度也一樣,調高了,豔麗度增加,但畫面顯得有些假。因為自然界的飽和度並沒有影視畫面那麼高,集中在狹小畫面中的飽和度,本身就會被誇張,大面積色塊的飽和度,不但容易產生噪聲,更容易造成各種色彩的串擾,影響觀眾平和的收視感受。很多電影和電視劇,都採用了降低飽和度和對比度的處理,營造更真實的環境氣氛,所謂電影感和普通電視劇,這個方面的區別很明顯。

影視後期調色必要性以及原則

其他更細化的調整,包括RGB原色通道調整、曲線調整、色彩濾鏡、遮罩等等都是調色的手段,要根據實際畫面的視覺元素和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進行有的放矢的調整。不是每次調整都需要所有功能,只要能達到目的,別在意使用什麼方式。在調色中,常被用到的是偏色的方式,偏色只是一種色彩傾向的調整,不是說畫面非常明顯地偏向某種色彩,而是要讓影片整體看起來稍稍偏向哪個方向的色調。和之前的冷暖色調相似,偏色一般採用偏黃或者偏藍綠色調,偏黃的色調會烘托一種熱鬧、活力、溫馨甚至蒼涼的氣氛,這要根據現實畫面來針對性調整。

之所以常用這兩種色調為偏色規律,是因為在大量的鏡頭畫面中,藍色和黃色相對來說比較中性,其他顏色的跟進容易一些,不會造成其他跟隨顏色的色相改變的太突兀,整體畫面效果的協調性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