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數字|詩中帶點數字?秀技能又拉風

葉璇、林峰飾演的《再生緣》中,孟麗君曾女扮男裝在一群老師前秀了一把技能,她問對方老師:“孔子的學生中,有多少成年人,有多少兒童?”

對方老師熟讀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但從未想過如此刁鑽的問題,支支吾吾答不上來。

研究數字|詩中帶點數字?秀技能又拉風

孟麗君懟夫子

孟麗君一本正經地給了答案:孔子門生共七十二人,但沒說多少,但他們的一次春遊中有提示,裡面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冠者五六人”那就是成年人三十個,“冠者五六人”就是兒童四十二人,剛好七十二個門生。

如此恰巧可謂是孟麗君花了心思,湊了巧了。

其實這個例子表明,古文中是有數學題的,古文中的數字是有來頭的,有一類詩詩數字與文字的完美結合,是為“數字詩”。

據說《孫子算經》中有一道數學定理詩,這是宋朝數學家秦九韶的解答,加上明朝數學家程大位編成歌訣: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

七子團員正月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這首詩是著名的孫子定理,通過這首詩是秦九韶解法,能知道心中所想的數字,條件是問三個問題:

  • 第一個問題是你心中的數除以3剩餘多少?
  • 第二個問題是你心中的數除以5剩餘多少?
  • 第三個問題是你心中的數除以7等於多少?

例如,如果你心中的數除以3還剩餘2,那麼可以得到70x2=140;你心中的數除以5還剩餘2,那麼可以得到21x2=42;你心中的數除以7還剩餘3,那麼可以得到15x3=45,然後三個數相加得到140+42+45=227,最後把227除以105(或者105的倍數)剩餘的數就是你心中的數,即17。

研究數字|詩中帶點數字?秀技能又拉風

秦九韶

上面提及的程大位可說是編歌訣的高手,他在《算法統宗》裡辛辛苦苦設計了595道數學題,想編成教科書流傳後世,例如:

例1《求甜苦果樹》:

九百九十九文錢,甜果苦果買一千。

四文錢買苦果七,十一文錢九個甜。

甜苦兩果各幾個?請君來算莫延遲。(答案:甜果657個、苦果343個)

例2《求大小船相同數》:

四千三百五十鹽,大小船隻要裝全。

五百袋裝三大船,三百袋裝四小船。

大小船隻同只數,折算須請眾英賢。(答案:大小船18只)

例三《求八萬三千根竹槓可做筆桿成雙數》:

八萬三千短竹竿,將來要把筆頭安。

管三套四預先定,問君多少配成雙?(答案:83000根竹竿要做成155625支筆桿才配成雙)

他的隨便一道題都能憋死人,神奇不神奇?其實詩歌也是門手藝活,既要能出題,還得能解題,數學家還得會文學才行。

不過萬壑君看著有些頭暈。其實,涉及數字也不一定都那麼燒腦。

古人也玩點不少腦的數字遊戲,純玩樂,萬壑君也不再出題。但其中也有玩數字的高手,有玩出哲理的,充滿著高智商的味道。

研究數字|詩中帶點數字?秀技能又拉風

程大位,也是算盤之家

例如王建的《古謠》:

一東一西壠頭水,一聚一散天邊霞。

一來一去道上客,一顛一倒池中麻。

通俗易懂,平樸自然,又有些哲學玄理的味道,萬事萬物可不是就是這麼一東一西、一聚一散、一來一去的嘛?

再有用數字的堆疊和遞進營造從疏到密的畫面感的,例如《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皆不見。

前面覺得實在是平淡,還有點小玩樂,但最後一句就如漫天飄雪的場景就在眼前。

再如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兩地書》,用來調情或者罵人的。

卓文君在詩中從“一”寫到“百、千、萬”,就是沒寫“億”,這是說沒有“意”,這是卓文君在罵司馬相如在外做了高官,有了女人,再也對自己沒有心意,是個負心郎。

研究數字|詩中帶點數字?秀技能又拉風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數字用得好,詩歌很容易出新意,因為要用匠心好好構思、琢磨。

同理,數字如果放在名字裡,也很容易拉風,例如聞一多、田二喜、張三丰、李四光、五月天、六小齡童、朱七七、豬八戒、祝九紅、杜十娘……

無論哪個名字都是獨特而拉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