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忘記你是一個華人,請做好一個當地人

嚴肅地說,“海外華人”是個十分複雜且多樣化的群體,僅以加拿大華人論,就分“土生華人”和“移民華人”,“老僑”和“新僑”,大陸華人、臺灣華人、港澳華人、南洋華人等不同範疇的多種類別,彼此間還相互交叉,且大類中還套小類(如泛藍系的臺灣華人和泛綠系的不僅差異明顯,許多甚至連聚會都不願坐在同一張桌邊),泛泛而談“海外華人對國人的態度”,是無從說起的。

就筆者在多個國家多年經歷的體會,海外華人對國人的態度是因人而異的,大抵可分為“親切”、“冷漠”和“鄙夷仇視”三類。

陶短房:忘記你是一個華人,請做好一個當地人

所謂“親切”,即看見同文同種同膚色的同胞便顯得熱情甚至激動,有時彼此間明明語言不通(有些老僑不懂普通話只會方言),但也能產生這種“血濃於水”的互動和共鳴。筆者日前全家去加拿大西海岸的鹽泉島旅遊,島上華裔稀少,在一家海產品店購物時華裔老闆娘偶然發現我們是華人,立即表現出特別的熱情,得知我們孩子還沒吃飯,就主動表示“可以做便當”(當時已過了快餐服務時間),我們告辭時還一直送到門外很遠。

這種“親切”感較為濃厚的往往來自兩個極端,即移民多年的“老僑”和剛移民不久的新移民,前幾年筆者父母來加拿大探親,曾偶遇一名從香港移民幾十年年的前國軍老兵,攀談中發現彼此是安徽宿縣地區的同鄉,便格外親切,坐在溫哥華華埠中心的長凳上攀談了幾個小時。

總得來說,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海外華人對國人持“親切”態度的數量和比例是明顯增加的,但並非沒有問題。

陶短房:忘記你是一個華人,請做好一個當地人

首先,相對於國人,許多“老僑”顯得比較單純(他們自嘲為“出國變傻”),有時會被個別品行不端的國人“忽悠”,曾有一位熱心幫助同胞,最多時在家裡同時接納4名大陸小留學生及其陪讀家長寄宿的臺灣老僑感喟,某些同胞家長“辜負了我的好心”、“想來不免有些失落和寒心”。

其次,由於國人經濟實力今非昔比,也不免有些海外華人出於“生意經”,擺出一副“人造親切”吸引同胞。筆者在非洲時曾和一位當地華人商界領袖有過交往,不少在當地經營的華商就背後指摘這位僑領“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所謂親切都是裝出來騙錢的”。

當年筆者剛到貝寧,一位國內就認識的華商老前輩諄諄告誡“不要和有當地身份的華商做生意”,後來才知道,有幾位加入西非國家國籍或嫁給當地政要的同胞專門“宰熟”,這位老前輩就曾被一個嫁給尼日爾外交部高官、整日“同胞情”不離口的中國南方女性欺騙,做了幾單“肉包子打狗”的賠本生意,這位日後同樣移民加拿大的老前輩多年以後還感喟“那女人的湯圓可真夠貴的”(那位女性曾盛情邀請當地華商去自己家裡品嚐親手做的湯圓,應邀做客者中有好幾位日後被騙做了賠本生意)。

即便是“真親切”也有“居高臨下式”和“平等相待式”兩種,一部分老僑對國內和國人的印象仍停留在幾十年前,因此會有一種基於“同情弱者”的“親切”,這種親切在他而言是善意,但並非所有同胞都能夠領情。

陶短房:忘記你是一個華人,請做好一個當地人

所謂“冷漠”,指自認已完成“融入主流社會”,對華人身份沒有特別感受,對國人既不特別親切,也不特別排斥。這種態度普遍存在於歐美“華裔二代”即所謂“香蕉人”中,上世紀80-90年代移民歐美的許多專業人士也有這樣的傾向,他們中許多人已不特別在意自己的族裔身份,另一些人則認為“只有忘記族裔身份才能更好融入”。

不過這種“融入式冷漠”並非完全不可改變,筆者的一位朋友是大陸移民,其在美國出生的兒子一度就持“我根本不是華人”的態度,結果這位移民把兒子拉到當地人流量最多的超市門口,讓兒子自己問路人“你們說我是哪裡人”,驚訝發現大多數路人仍然脫口而出“華人”的兒子終於意識到“膚色是不可能改變的,你認同自己不是華裔不能改變任何問題”,從此態度有了很大變化。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女性華裔政治家自由從香港移民當地,她曾坦言,自己是直到21歲回廣東老家“尋根”,才突然產生了“我是個華人”這樣強烈的族裔認同。

陶短房:忘記你是一個華人,請做好一個當地人

所謂“鄙夷仇視”,是指以身為華裔為恥,這類人有的經常在中文平臺發表針對同胞的歧視性言論(在大多數歐美國家這類言論涉嫌“政治不正確”,主流人士是不敢公開發表的,但這些“同胞”敢),有的則不屑使用母語。

筆者多年前在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中轉,就曾碰見一位公然拒絕“為那些中國人做漢語翻譯”的機場華裔官員(後來知道他是越南華裔),無奈之下機場安保只好在乘客中臨時找人代勞(結果是我被“抓差”)。這類海外華裔的絕對人數極少,但他們通常特別愛發言,因此其聲音不難聽見(在溫哥華就有兩位著名的“華黑”,因當地中文電臺每次互動節目都必定打電話參與、有時甚至一次節目搶進幾回,被當地華人戲稱“鴛鴦麥霸”)。

華裔普遍注重學習和教育,且勤勞節儉,不論是發達的歐美或相對落後的非洲,都湧現出不少成功人士。早期華裔成功人士更多出現在學術界或商界,且從事技術、業務工作的多,從事管理工作的少,如今在包括政界在內的各領域都普遍湧現。

陶短房:忘記你是一個華人,請做好一個當地人

必須對國內同胞說明的是,不管內心對“唐山”抱持怎樣的感情,能在異國他鄉獲得成功的華裔,必定是在“融入”方面做得特別出色的,這種“融入”可以是犧牲部分民族特性以遷就“主流”,也可以是強化部分民族特性以標示自己的“註冊商標”,但道理都是一樣的,即目的是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當地人”,而非、至少不主要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華裔”。這是生存的基本原則,也是無可厚非的。

這些華裔成功人士有些會附和國內同胞“我們都是一家人,血濃於水”的說法,有些則會絲毫不給面子地立即反駁,稱自己是“某國人、不是中國人”(如不久前去世的某位著名華裔科學家,生前就不太喜歡別人當面稱他“華人”,或談及其在中國的親屬情況),對於這些國內同胞都應正確認識、對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文來自公眾號“西洋參考”,搜索ID"iwestbound"關注更多好玩有趣實用的海外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