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親愛的施工員小夥伴們大家好,“小張談施工”又如約和大家見面了,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實戰講解送給大家,適合打算學習bim特別是revit實戰的小夥伴,課件來自於2013年雖然感覺年代久遠,但是……和現在的revti操作沒有任何區別,全部內容總計1.4G,14節內容涵蓋了建築、結構、幕牆、場地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不是簡簡單單的講解一條條的命令,而是從實戰的角度出發怎麼進行講解。耐心看完這10幾個小時的課件,我相信你的水平肯定會得到提高。本文的前半截為一些關於BIM的簡單介紹,性子急的小夥伴請直接閱覽文末資源獲取方式。

一、什麼是BIM和BIM技術

根據最新出版的國家強制性標準《GB/T51212-2016 建築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中有關的定義,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通俗來講它是一個模型,模型的每個構件都包含著諸如尺寸位置、物理特性、功能特性、管理特性等信息元素。而BIM技術是指利用建築信息模型(後統一描述為BIM)對工程項目進行全壽命週期的工程管理,在可視化的情況下實現工程管理要求的三控三管一協調的各種功能。最後,我們常說的magicad、revit、navisworks等等都只是實現BIM技術所使用的軟件。

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二、BIM技術能幹什麼

BIM技術理論上可以實現的功能主要包括模型建立和維護、場地分析、建築策劃、方案論證、可視化設計、協同設計、性能化分析、工程量統計、管線綜合平衡佈置、施工進度模擬、施工組織模擬、數字化建造、物料跟蹤、施工現場配合、竣工模型交付、維護計劃、資產管理、空間管理、建築系統分析、災難應急模擬等20種。以目前的條件,公司可用的是其中模型建立和維護、場地分析、方案論證、工程量統計、管線綜合平衡佈置、施工現場配合等6種功能。

①模型建立和維護:利用相應軟件工具在分項工程施工前完成相關專業分項工程模型的建立,最後統一拼裝成整體模型;及時將圖紙會審及設計變更信息形成一個一個單項的模型,並更新到整體模型內,杜絕現場變更丟項。

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②場地分析:利用BIM配合建設單位施工用地紅線圖和GPRS快速定位整個施工現場空間位置關係,提前進行現場總平面的可視化佈置。

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③方案論證:利用BIM可以進行方案的施工模擬,且可以是多種不同方案的施工模擬,從質量、安全、成本、進度方面甚至是局部的細節進行比較,從而選擇更合適的方案。同時,利用BIM的優勢進行疑難部位的立體可視化技術交底,進一步減輕現場管理和操作人員的學習理解成本。

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④工程量統計:因為BIM實際上是所見即為所得,且每一個構件都包含了其獨有的信息,所以在施工中進行工程淨量的統計彙總也是可以做到的,從另一個方面可以與預算部門在施工量的方面互相印證。同時,在施工現場為材料計劃和材料控制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淨量也是可以做到的。

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⑤管道綜合平衡佈置:利用BIM技術,通過搭建各專業的BIM模型,能夠在虛擬的三維環境下方便地發現設計中的碰撞衝突和預留預埋遺漏,從而大大提高了管線綜合佈置能力和工作效率。這不僅能及時排除項目施工環節中可以遇到的碰撞衝突,顯著減少由此產生的變更申請單,更大大提高了施工現場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由於施工協調造成的成本增長和工期延誤。同時,因為是精準的空間模型,很多管材管件可以在加工現場進行預拼接製作,運到現場後進行簡單拼接即可,大大加快現場的工作效率。同時,因為可以對各種管線的走線進行干預整理,所以就能選擇出經濟合理的走線排布,在保證美觀的同時節省成本。這應該是目前階段公司運用BIM技術的主要方向。

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⑥施工現場配合:BIM會逐漸成為一個便於施工現場各方交流的溝通平臺,可以讓項目各方人員方便地協調項目方案,論證項目的可造性,及時排除風險隱患,減少由此產生的變更,從而縮短施工時間,降低由於設計協調造成的成本增加,提高施工現場生產效率。由於傳統平面圖無法提供空間感、關聯性等直觀信息,當設計、圖紙含義、結構、及材質等出現疑義時就需要技術人員具備良好的空間抽象思維能力才能準確描述問題。現在通過前期BIM的建立過程即可透過可視化方式直接檢視衝突對象、位置及疑義問題,並在最短時間內反映給工程設計人員進行釋疑和圖紙會審,過程中不僅更快速清晰反映了問題,也提升了溝通合作效率。通過建築信息模型也許可以將公司一直推行的“施工平面圖原位標註法”升級成“模型-實體標註法”。

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三、推行BIM技術可能會遭遇的困難和誤區

任何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要經過一個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壯大都一定是伴隨著懷疑和否定。如果公司準備推行BIM技術,那麼也一定會遇到種種困難或者陷入各式各樣的誤區。

①推行BIM技術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學習成本較高。

BIM技術絕對不是像某些推廣人員口中可以速成的技術。抱有速成的觀點,一旦學習和實際操作BIM技術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會容易產生挫敗感和牴觸感,甚至半途而廢。作為新生的事物,BIM技術所涉及的軟件種類繁多且與我們以往接觸的CAD等軟件並不相同,學習軟件自身功能以及將軟件功能熟練的應用於工程實踐當中都需要時間探索和嘗試。(工程造價軟件較早的實現了可視化算量,但造價產生的過程和BIM應用的時間節點不能匹配)。雖然前期學習較難不容易見效果,但是隨著經驗的累積,熟練掌握BIM技術應用一定可以實現。

②對BIM技術的期望值過低或者過高。

期望值過低者認為BIM是建模是翻圖,是碰撞檢測,恰恰忽略了“BIM”中“I”信息的關鍵作用。而期望值過高者會認為國家之所以大力推廣BIM應用技術,那麼它一定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實際操作過程中一旦沒有看到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就會選擇放棄。

③BIM的功效不僅僅是管道的綜合平衡和碰撞檢查。

雖然在複雜工程中使用BIM進行管線綜合平衡佈置,在方案實施之前就成功解決了管網交叉碰撞問題,可以給項目爭取大量寶貴的有效空間並加快工程進度。事實上,碰撞自動檢查工具雖是BIM工具的一部分,但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甚至算不上BIM理念的核心模塊。對於僅僅應用了碰撞檢查技術的某些項目來說,確實算不上應用了BIM理念,但是因為它在設計優化時可以做到立竿見影的透視,直接把普通設計流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檢驗出來,恰好適應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心理,因此流傳甚廣以致於被誤解為BIM技術本身。

④BIM技術不僅僅是某個專業或者某個團隊的事

BIM技術的應用需要多個專業的協同配合,BIM模型只是負責將這些專業的信息彙總合成,方便打通專業綜合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恰恰是人,是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個體,通過這樣個體將現場實踐經驗可視化和立體化,最終成就了BIM技術的實現。BIM應用人員隨著技術水平的增長,應該逐步經歷三個階段:1、圖紙翻模和模型維護:所有BIM技術的實現,第一步都是從模型的建立開始的,通過對相關軟件的學習,操作人員應熟練掌握翻模技術,這一層面的人員應植根項目層級,為BIM技術應用落地夯實基礎。2、BIM技術信息化實施人員:如果BIM是信息的集成,那麼這一類人應針對項目特點制定應用的實施計劃,並落實計劃的實施。同時還需要善於總結相應的實施經驗和思路,這就要求除掌握BIM相應的知識外,還要懂專業並具備現場管理經驗。這應該是大部分BIM人員的努力方向。3、複合型的BIM人才:這類人應該熟悉技術的一切環節並在企業級別應用的層面為決策者提供參考意見,對工作流程、組織形式和崗位職責進行從借鑑到再造的剖析。這應該是BIM人員的最終的目標。

同時,BIM技術也不是僅僅靠一個團隊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從管理層到應用層有一個良好的貫穿,只要確保產出大於投入,就堅持把BIM應用落實到實際項目中去,進而提高企業級的BIM應用水平,提高競爭力。舉例說明,BIM應用團隊對項目管線綜合平衡佈置之後的成果,如果離開了管理層的支持,離開了項目部與建設、設計、監理的溝通交流,誰敢為成果的應用簽字放行,誰又能保證成果的最終落地。

關於學習資料的獲得方式:①關注“小張談施工”;②在今日頭條客戶端轉發本篇文章;③轉發後,後臺私信“中建系統”,小張看到會及時為小夥伴發送的!(每段視頻都是大概1個半小時左右的視頻課程)

這裡有一份來自中建系統的revit學習資料,想學習bim實戰的看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