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匠心神話」破滅!日產、三菱、馬自達捲入數據造假

8月9日,馬自達、鈴木汽車承認它們在車輛燃油經濟性測試和排放測試中違規作弊,其中馬自達已向日本國土交通省提交了報告。

來自外媒的消息,該事件源起於日本國土交通省近期對日本國內所有汽車製造商的排放測試程序進行檢查,發現馬自達、鈴木兩家汽車製造商在測試中檢測不當。

其中,國土交通省在對鈴木2012年-2018年生產的12819輛汽車進行抽樣檢測中,5401輛汽車在高低速度循環設定部分存在異常情況;而馬自達被抽樣的1875輛汽車(2016年-2018年生產)中,72輛汽車在測試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

醜聞頻發

實際上,這並非日本汽車公司第一次被曝出造假醜聞。

2015年,日本高田集團承認其生產的安全氣囊存在安全隱患,對全球汽車行業造成了“有史以來最惡劣的影響”,殃及全球19家汽車集團近億輛汽車。

2016年4月,日本三菱汽車被曝在過去10年中銷售的全部車型存在篡改油耗數據等違規行為。在給消費者的使用說明書中,三菱汽車的實際燃油效率數據被提高了5%-10%。

同年5月,鈴木汽車對外承認,鈴木沒有按照規定的方法測試油耗數據,致使測試數據與實際使用數據有所出入。

2017年9月,日本國土交通省在檢查中發現日產讓部分未取得資質的工人參與最終質檢工作,涉及對剎車等安全系統的檢查。最終日產承認其在日本的6家工廠均存在這一情況,申請召回38款車型,共計116萬輛汽車。

同年10月,斯巴魯在內部檢查中也發現其在群馬縣的兩家工廠從30多年前起,就存在讓尚在接受培訓、沒有整車檢驗員資格的員工從事車輛出廠前部分項目的檢驗工作。

近乎在同一時間,日本神戶制鋼公開表示,大約從十年前開始在其鋁、銅加工廠篡改檢驗數據,並將以次充好的產品供應給客戶,造假產品流入約200多家企業。緊接著,豐田、日產、斯巴魯、馬自達等車企先後透露使用了由神戶制鋼提供的鋁製品。

2017年11月,日本碳纖維製造商東麗透露,旗下子公司Toray Hybrid Cord(THC)在2008年至2016年7月期間篡改了用於汽車輪胎簾子布、軟管和輪帶的強化材料等149款產品的數據。THC將這些產品售予汽車製造商在內的13家企業。

如今,馬自達也加入了日系車企“造假”的行列,只有豐田、本田兩家車企未出現類似事件。

日系車走下神壇

回到中國市場,消費者在準備買車的時候,一定會被親戚、朋友乃至4S店的銷售人員告知一句話,“買日系車吧,品質好,小毛病最少”。再往其他領域延伸,有的消費者也認為日本工人追求匠心,做事嚴謹,做出來的東西品質上乘,甚至馬桶蓋、電飯煲都一定比中國產的好。

日本“匠心神話”破滅!日產、三菱、馬自達捲入數據造假

誠然,日本部分產品的品質確實要遠勝中國同級別產品,在製造領域要比中國人更用心。相關學者認為,造成中日兩國工人、產品如此差距的原因在於日本民族非常重視資源利用、製造細節和效率提升。

以汽車為例,自奔馳發明汽車、福特發明流水線作業之後,正是日本豐田汽車掀起了汽車產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精益生產方式,即從源頭至結果,於各個環節重視品質和效率。包括豐田汽車當前推出的TNGA架構,則是在設計、研發、製造及銷售等各個環節對品質和效率再提升。

而在中國市場,日系車企開始對生產方式或者製造流程進行包裝、宣傳,提升消費者對日系產品的好感度和信任度,譬如,豐田汽車的“精益生產方式”,本田汽車的“技術宅男”、“工匠精神”形象,馬自達對極致技術的不懈追求等,在傳播中不斷被放大,進而衍生成為社會各界對日系產品的認知標籤,日系車品質好、故障少彷彿像是社會共識一樣。再上升一步,即是“匠心神話”。

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日本車企造假有悖於匠心精神,而且日系車的可靠性似乎並非人們認知中那樣高。在權威機構美國J.D.Power的質量榜單中,日系車雷克薩斯長期壟斷VDS車輛質量榜,而保時捷、起亞等車企則長期佔據IOS新車質量榜。

拖累日本經濟

業內人士認為,日系車頻繁爆發的造假醜聞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將會打擊日系車在全球市場的形象,進而影響銷量和利潤情況。

來自福布斯評出的2015年日本上市企業2000強中,淨利潤高於30億美元的日本企業一共有13家,其中日本豐田汽車的淨利潤高達191億美元,超過日本其他所有企業,排名第二的三菱日聯金融集團淨利潤為106億美元,這是日本僅有兩家的淨利潤超過百億美元的企業。

在日本製造業中,如果算上包含卡車業務的日立集團,淨利潤排名前五的製造業企業都是汽車公司,分別是豐田(191億美元)、本田(56億美元)、日產(43億美元)、三菱(38億美元)及日立(30億美元)。

統計包括馬自達(18億美元)、五十鈴(11億美元)、鈴木(10億美元)在內的日本七大汽車公司的總利潤,已高達367億美元。深圳學者寧南山曾撰文表示,“如果加上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輪胎、玻璃、鋼鐵及其他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利潤,其(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公司)總利潤幾乎佔到日本2000強制造業公司的一半。”

在近兩年日系車造假醜聞的影響下,涉事車企的部分車型在日本本土的銷量已經出現下降,2017年,日產標準型車在本土銷量為156046輛,同比下降3.7%;三菱汽車小型車銷量為11254輛,同比下降12.41%;鈴木汽車標準型車銷量為8916輛,同比下降7.05%。

在馬自達、鈴木這起測試造假事件中,日本國土交通省石井慶一對外表示:“這種情況讓用戶對汽車質量和汽車製造商的質量控制體系感到焦慮。”如果日本汽車製造商不能解決造假問題,接下來受到影響的將不只是單個車企,甚至會影響到日本企業對外的匠心形象,乃至日本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