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跑了,是價格惹的禍?

流量跑了,是价格惹的祸?

我有個朋友,代理一款進口食品,人也沒什麼野心,能小日子過的有酒有肉,媳婦老人過的舒坦就好,不講究什麼精英教育,差不離就夠了。

他線上線下都有店,很多代理商都這樣,線下入駐幾個門面,線上入駐幾個渠道,多代理幾個品牌,把產品拾掇拾掇,往貨架(網店)上一擺完事。

4P依然是你4P,最新版科特勒教我們4P已經轉為4C,但是不代表4P就不能用了;選對產品,找對渠道,定對價格,配合適當的宣傳,還是可以有的。起碼我這朋友就是。在2017年之前,線上幾個渠道都賣的不錯,沒找什麼KOL,公眾號,靠的全是渠道內自然流量,利潤也還算可以。

不過好景不長,不過一年時間,其中一個電商平臺(某知名折扣平臺),流量逐月下降,相同的活動,相同的產品,各種優化,愣是不見流量蹤影。平臺玩命搞促銷,消費者到手價越來越低,商家要承擔的成本日益增多,而流量並沒有因此變的越來越高,相反,一路走低。最後,他主動清退了。

這是為什麼?流量真的是因為價格而消失的嗎?我嘗試用框架來扒一扒這個平臺。

流量跑了,是价格惹的祸?

交代下平臺背景:

專注折扣

活躍用戶同比增速從180%跌至22%

活躍用戶每月只下一次訂單,且客單價還提不上來,數年如一日。

不拓展開放平臺、不拉第三方賣家入場,也不捨得燒錢“買”活躍用戶,最後把自個賣給了某巨頭

【缺失的注意力——what】

線上購物分兩大類:實物和虛擬物。

實物是我們理解的準傳統電商,衣服,日用品,外賣,旅遊,票務等。

為啥叫準傳統電商呢?小視頻,直播,新媒體軟營銷崛起後的新行為習慣,會讓瀏覽網頁,打開專屬app的搜索購物方式變成傳統,場景化,故事化,沉浸式的環境,喚起購物動機,進而成交會變的越來越廣泛,抖音的網紅奶茶,網紅旅遊景點,網紅神器,還有10W+的軟文營銷,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這個新型模式有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去中心化。

虛擬物有音樂,文章,遊戲,日常生活服務,付費知識,視頻,打賞等以數字形式存在的物品。

對整個互聯網環境來說,網民是呈增長趨勢的,不過被很多的app,小程序,網紅大V給分散了注意力。網民在被app和小程序圈出的陣營裡,過著N點一線的數字生活。消費自己的金錢,時間,精力和情緒。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是實物剁手黨;消費的場景也一定存在於自己N點一線的路徑中。也並不是一定會因為低價而趨之若鶩。

我們不乏看到某單價並不算低的產品,在新的購物模式下被搶購。甚至還有被要求漲價的,

比如,前兩日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光明“品牌的冰激凌,評論裡反倒是**的要”光明“漲價。

貼一份購物平臺的排行榜

(平臺排名數據來自國外數據統計網站Alexa(www.alexa.cn),數據為最近三個月的平均值。更新時間2018-4)

1. 淘寶(taobao.com):全球網站排名10

2. 天貓商城(tmall.com): 全球網站排名13

3. 京東商城(jd.com): 全球網站排名20

4. 亞馬遜中國 (amazon.cn): 全球網站排名302

5. 蘇寧易購 (suning.com): 全球網站排名1089

6. 大眾點評(dianping.com):全球網站排名952

7. 噹噹網 (dangdang.com): 全球網站排名2076

8. 一淘網(etao.com):全球網站排名8811

9. 一號店(yhd.com)已併入京東:全球網站排名5547

10、唯品會(vip.com):全球網站排名4640

11、國美在線(gome.com.cn):全球網站排名1093

12、糯米網(nuomi.com):全球網站排名4463

13、凡客誠品(vancl.com):全球網站排名32319

14、折800(zhe800.com):全球網站排名14071

15、卷皮網(juanpi.com):全球網站排名15055

縱向對比,同行裡,除了榜上有名的幾個購物網站,還有網易嚴選,小紅書,拼多多,餓了麼,美團,有贊,等等。

橫向對比,有抖音,快手,公眾號和頭條。還有影視,小說,遊戲,這些都是會帶走注意力,佔據碎片時間,把錢包掏空的方式。錢包就這麼大,誰都想掏,掏的人多了,單個個體能獲得的就少了。

總的來說,這個電商平臺必然缺少可以換取用戶注意力的對等交換物,除了買買買,挑挑揀揀,有意思的並不多。

或者說,平臺在設計上,沒有讓用戶迷戀到捨不得離開,倒是迷路到煩躁取關。

這個觀點,可以從旅遊上得到同樣的感受,被美景照騙到某地旅遊,發現所謂的特色一條街,和家門口附近的美食一條街沒太大區別,還亂糟糟的不好走,會覺得”勞資再也不來了。“

也有人想:拼多多動不動就9.9包郵,天貓京東也開啟了低價拼團,唯品會抄襲了所有平臺,不低價怎麼辦。我把這放在第二點來說。

【第七個饅頭-How】

低價和免費在某個時間段裡是搶佔市場的有效手段,淘寶打敗ebay,360搶佔互聯網安全市場,都是靠免費這個手段開始的。但是無法成為像空氣和水一樣必須的存在,還天天低價會換來什麼結果呢?

先講講天天低價。這是七個饅頭的故事;

"有個很飢餓的人,請求饅頭店老闆給他幾個饅頭充飢。吃第一個饅頭時候,很滿足,接著吃第二個,還是很不錯,吃到第四、第五個的時候,饅頭帶來的額外滿足感大大下降。直到吃第七個,饅頭已經不能帶來任何滿足感了。如果接著吃呢?額外滿足感可能就為負了。“

最後一個饅頭帶來的額外滿足感,就是邊際效用。這並不是說,促銷的刺激沒有用了,而是說無限量的高強度促銷,帶來的刺激變得越來越遲鈍。對用戶的刺激將越來越難實現。

這樣一來,所謂的獨特的價值供應也變的毫無獨特可言。價值感越來越低,而不是越來越高。半年買一次或者一年買一次就會變的頻繁(這平臺品類的數據也確實如此,50%以上用戶購物頻次是190天以上。)

走低價,看似可行,卻不長久,且要有方法,比如可以找到道友一起抗,而不是死道友不死貧道。接著講講這個平臺促銷的特色——死道友。

據朋友描述,剛進入這個平臺的時候,促銷力度很合理,於是給定了很實誠的價格,剛開始每個月銷量他還算滿意。可後來,平臺要求商家做全費滿減,什麼叫全費滿減呢,就是純商家讓利給買家 ,這種模式可以保留平臺的GMV等業績指標。實體店這種模式很常見,所以有經典的“先漲價再打折”的不良記錄。

舉個例子(內個,別對號入座~)。

平臺抽成比例是30%,商品原價是200元,成本是100,活動滿減力度是滿199元減100元。

沒有全費滿減這個概念的時候呢,商家賣出去1件,銷售就是200元,平臺按200元抽成後,剩下的140是商家的收入,去掉成本,淨賺40元。聽上去還挺美滋滋的。

可是,疊加滿減後呢,賣出一件只有100元的銷售,此外,平臺依然按200元(GMV)的價格抽成,100元銷售減去抽成後,剩下的40元才是商家收入,而物流、倉儲、人工等費用,一分都沒少。回回倒貼,員工們上有老下有小,這工資都夠嗆,更不用說忙了一年沒獎金和提成……

咋辦?把價格提高,這樣就好了吧?太年輕了,比價工具可不是擺著好看的,當比價結果不是全網最低,打壓,沒曝光,沒流量。選其他滿減力度,一樣沒流量沒銷售,而且,單價過高確實會影響銷售,真是進退不能。

那把其他網站價格抬高好不好?不好,不是同一個代理商,憑啥要遷就你抬價?再說了別人平臺沒這麼高抽成啊,抬價了,賣不動了,原本運作良好的渠道被搞死了,這個損失更嚴重吧?

這個例子,我的反應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大環境裡,所有電商平臺的流量紅利在消失,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商家利潤越來越薄,商家不斷的尋找和擴展新的門路,佈局不同,留給傳統平臺的價值也會不同,並不是只有平臺會傾斜資源,商家也會,主要看投入產出比。

微觀環境是這個平臺追逐GMV指標的時候,琢磨著怎麼把自己草地的頭羊滅了,留著草皮引更多羊群,估摸著這思路是:沒了這隻羊,還有新的羊(挺像招工時候的思路,沒有你還有別人)只要羊群多,不怕狼不來。

不過對電商平臺來說,給他們付費,維持平臺利潤與市值的其實是商家,而不是購物者。畫個簡圖表示一下。

流量跑了,是价格惹的祸?

即平臺把買來的流量賣給商家,商家支付費用。

對平臺來說,它的客戶既是消費者又是商家,在流量紅利高的時候,平臺話語權大,死個把頭羊,也算是生態淘汰。如今流量紅利逐漸顯露疲態,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情況下,商家無利可圖,怎會單戀一塊草皮呢?對外沒有產出獨特價值供應,流量不夠活,對內也價值貶值,敝帚自珍,流量盤不動;目前商家的流失也許還不明顯或者無所謂,但也是遲早的。

商家是逐利的,首選就是成本低,利潤高的渠道,一個沒有流量紅利,利潤不高的平臺怎麼能吸引更好的商家呢?所以求生欲下,商家勢必要掙扎,既然買不到好資源,那也沒必要提供好價值了,反而會撤離,換其他渠道後,商家自然也會去爭取用戶。這樣的商家多了,對平臺來說又降低了它換取注意力的部分籌碼。

【匹配的需求-why】

從本質上講,平臺是商家與消費者的觸點集合,平臺提供路徑與可黏著用戶的沉浸式消費環境;又或者和其他觸點聯合,形成閉路通環,讓流量在通路里循環流動,在流動過程中,購買商家的產品。

因為相同的產品會在多個平臺同時出現,對用戶來說,在這買和在那買沒有多大區別,價格相差也不會很懸殊,而在哪裡買,就看用戶對這些觸點的體驗。

體驗感與需求是相關的。四種最基礎的生物性情緒:愉悅、不爽、憤怒、恐懼。

有這麼一道情緒公式(來自梁寧產品思維):

微小的愉悅感 + 突然被滿足的爽感 = 確定性的滿足,而確定性的滿足會上癮。

平臺和商家要做的就是產生愉悅,緩解恐懼,避免或者幫助消除不爽,憤怒,最好的方式就是讓用戶上癮。

低價僅僅是最容易實現和利用的方式之一罷了,用戶因為低價暫時的停留,他的愉悅感只能單一的依靠低價的反覆刺激。而且不再是突然被滿足,因為這裡是隨時可以被滿足,頓頓無限量供應饅頭。更重要的是,他會發現,想要的東西,這裡沒有,除了饅頭還是饅頭,於是確定性就被打破了。

沒有可以匹配需求的東西,他就會離開。

【總結】

可見,低價並不是造成平臺流量消失的主因,低價雖然有一定的獲取用戶的作用,但價格不是造成用戶活躍低,回購低的主因。

做零售的都知道,價格有合適的區間,高了低了都不好。

更需要關注不活躍的因素,而不是隻關注低價這個現象。讓用戶能夠在穩定的生態環境得到確定性滿足,或者在一個環境中獲得更多可以逛和休閒的地方,而不是一路買個沒完。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價值供應商合作,而不是當海綿一樣的壓榨。共贏才有更好的生態環境。

電子購物終究要回歸它的本職——交易。所有的生態都得交給消費者和商家去搭建,而平臺要做的是構建形態和堅持環保,並不是去幹涉別人要怎麼賣東西,必須賣多少錢。過去幾年裡,電商把傳統企業摁到地上摩擦的時候,電商也要有被新模式摩擦的準備。趨勢使然,不得不服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