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渡江,白崇禧給李宗仁出了什麼主意?

歷史挖掘


白崇禧和李宗仁確實想談“劃江而治”,但是種種史料表明,這不過是一種“漫天要價”,等著“就地還錢”的姿態。


李宗仁和白崇禧絕沒有狂妄到以為可以憑藉桂系就能“劃江而治”。


其實早在1948年遼瀋戰役結束,國共之爭大勢就已經非常明朗了,大量國民黨高級軍官和政府高官拼命想和這邊搭上線。


根據去年公佈的一組1949年1月毛老人家與斯大林的往來函電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不少赫赫有名的國民黨高級軍官已經通過各種關係企圖搭上線。


比如老人家當時就曾披露國軍第8兵團司令劉汝明、第24軍軍長劉文輝等人天天在和本方聯繫,老人家還得意的表示劉文輝天天在詢問,問有沒有什麼新“指示”。


而其中最大牌的兩位國民黨高級軍官一位是白崇禧,一位是湯恩伯。


老人家說白崇禧通過聯繫人表示,若有什麼指令,他馬上照辦不誤;而湯恩伯則通過他的妻子詢問“湯家還有沒有保全自己的退路”,湯恩伯也確實曾想和陳儀密謀攜南京上海杭州周邊的數十萬部隊投誠,只是事情不機密被發現,湯恩伯出賣陳儀自保。


這件事蔣介石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在湯恩伯葬禮上說湯恩伯還不如死在戰場上,苟活這幾年沒意思這樣諷刺湯恩伯的話。


而根據另一則史料,《米高揚與老人家的秘密談判(1949年1—2月) 》顯示,白崇禧與這邊的聯繫非常具體,而且實際要求比所謂“劃江而治”要低得多,根據史料顯示,白崇禧只是希望“能夠保全軍隊,最好是隻改變部隊名稱與指揮系統

。”“在以後的聯合政府中”有“相當的位置”


從這一則史料看,至少白崇禧是很務實的,他只是希望能夠得到1930年代國民政府那樣的待遇,也就是說他能保證自己和廣西的地位。


但其實桂系無論白崇禧和李宗仁,包括他們那二十多萬軍隊在老人家看來都不足輕重,其實如果老人家同意白崇禧的條件,白可能1948年就投誠了,但是老人家就是有這個魄力,不需要。


老人家的理由是:大規模的國民黨軍隊在將軍帶領下投誠“對我們並沒有好處。因為有太多的國民黨軍隊投奔我們,很不安全。況且國民黨軍隊的將領都想謀求高位,可他們並不足信。


對於白崇禧,老人家在1949年年初就告訴米高揚,“要全殲他的軍隊。”“對付他比對付傅作義更加棘手。但是,我們也準備消滅他。”


所以,說起來李宗仁和白崇禧很可憐,他們不知道,他們兩人的命運早在1949年年初就已經確定了,他們除了靜靜等待命運的來臨外,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


蘭臺


白崇禧足智多謀,號稱軍中諸葛。1949年解放軍決定渡江作戰時,他獻計代總統李宗仁放棄長江防線,保存實力,退守西南,以觀時局。可此時的李宗仁是光桿司令一個,有職無權。蔣介石的嫡系湯恩伯部他根本調動不了,湯只聽蔣介石的指令,按照蔣介石的軍事佈署,將75個師約45萬兵力佈防於江西湖口至上海一帶防線。所以,此時精明的白崇禧再有什麼錦囊妙計也無濟於事,白崇禧的戰略意圖根本無法實現。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遭到殲滅性打擊,國民政府敗局已定。軍事上的潰敗,令美國對蔣介石大為不滿。美國有意棄蔣扶持李宗仁上臺挽救危局。此時,白崇禧連發二電致蔣介石,希望蔣下野促成國共和談。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元旦公告,表示“個人進退出處無所縈懷,一切取決於國民之公意”,首次表示同意下野。

蔣介石表面同意下野,下野之前他加緊佈署了人事安排,在要害部位安置親信心腹,以牽制李、白。任命朱紹良為福建省政府主席;方天為江西省政府主席;薛嶽為廣東省政府主席;湯恩伯為京滬警備總司令。安置就緒後,1月21日,蔣介石發佈公告,宣佈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


李宗仁上臺,徒有虛職,處處受制。黨政軍大權仍然掌握在退隱老家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手中。而因為府院之爭,1949年1月,行政院在院長孫科的率領下遷往廣州,形成一國三公的局面,李宗仁徒有代總統之名,孤守總統府,卻手無寸權,面對的是一個棘手的爛攤子。

所以,在渡江戰役時,白崇禧的退守西南的建議雖然得到李宗仁、何應欽等人的贊同,可是李宗仁根本沒有指揮力付諸實施,沒有蔣介石的首肯,臺前的傀儡李宗仁寸步難行。

和談破裂後,百萬大軍強渡長江,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潰不成軍。

桂系主力在鄂、湘、桂地區被殲,殘部退入越南。而大半輩子親密合作、共同進退的李宗仁、白崇禧最終也分道揚鑣,李宗仁以治病為由流亡美國,1965年迴歸祖國。而白崇禧隨蔣赴臺,晚年鬱郁暴斃而終,死因不得而知。


歲月是一條河流


按照張發奎回憶錄裡的說法,在1948年國軍的重點進攻失敗之後,共軍轉入全面反攻,形勢就已經明朗了。當時,包括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閻錫山的晉綏軍和張發奎等西南地方勢力,都普遍認為,長江以北肯定是守不住了,接下來能夠爭取的最好結果就是劃江而治。

從他們的角度看,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阻力就是蔣委員長。只要蔣委員長一下臺,就什麼都好說。所以,他們私下串聯密謀,達成的共識就是趕委員長下臺,李宗仁從副總統轉正,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張發奎這時候雖然已經沒兵了,但認為自己懂軍事,可以給李白在軍事上出謀劃策。

他們當時的想法是,淮海戰局也已經無法挽回,但西北馬家軍和胡宗南還是有優勢的,長江下游還有江防的四十多萬軍隊,白崇禧在長江中游也還有二三十萬人,加起來也有一百五十萬人到兩百萬人的軍隊。因此,只要經營得當,還是能夠形成一道有戰鬥力的防線的,就可以作為和共軍談劃江而治的資本。

李宗仁此前在北平單位行轅主任,和當時正在燕京大學當校長的司徒雷登往來比較多,後來司徒雷登當上了美國駐華大使,李宗仁就借這層關係,試探美國是否支持他們逼宮,讓蔣委員長下臺,改由他們來爭取和平。美國此時的重心在歐洲,把中國的事情交給一個對政治並不熟悉的司徒雷登,就已經能說明問題,所以就同意了李宗仁他們的打算。

得到美國的認可後,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張發奎這些人就積極活動,加上東北已經完全被解放,國大的東北代表跑去總統府哭鬧,委員長只好同意下臺。但委員長還是要棋高一著的,下臺的時候說的是他暫時下野,李宗仁只是代總統。而李認為,憲法根本就沒有代總統這麼一說,也不存在暫時下野這回事,既然總統下去了,就沒有再上來的道理。副總統既然已經轉正,就是堂而皇之的總統,不存在暫時代理的情況。

所以,李宗仁上臺之後,就以和平為號召,派代表和共軍談判。談判的情況眾所周知,共軍根本沒想過劃江而治的事,所以開出的條件就是要李宗仁他們無條件投降。李宗仁無法接受,所以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這就有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國軍千里江防被一舉擊潰,湯恩伯率軍退守上海,掩護委員長轉運物資到臺灣,西北方面,胡宗南也向西南撤退。

這時候,四野大軍南下,白崇禧要在武漢周圍組織會戰也已經不可能了,只能繼續後撤。但也是在這時候,白崇禧看清楚了局勢,委員長的嫡系中央軍根本就無意和桂系共進退,他們也指揮不動,所以,靠譜的辦法還是跟之前一樣,退回西南老巢,依託西南的高山深谷地形,發揮桂軍擅長山地戰的優勢,準備持久抵抗。

但這時候國軍的情況很混亂,南京政府先遷廣州,再遷重慶,從廣州遷到重慶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是委員長在指揮了,其他人根本不聽李宗仁白崇禧招呼。所以,李宗仁作為代總統,實際上並沒有到重慶去履職,而是在廣州觀望形勢。而國軍各個戰場上的殘軍敗將也在紛紛退往西南,準備沖走抗戰的老路,都到西南來養精蓄銳,堅守待變。

白崇禧率長江中游的三十多萬國軍先從四野的攻勢中跳出來,退到長沙,程潛陳明仁又想起義,差點就把白崇禧也抓住當作送給共軍的見面禮,白崇禧只好繼續南撤。但桂軍才退到衡陽寶慶一帶,就被解放軍的迂迴切斷退路,完成了戰略包圍。實際上,當時深入敵後的只有丁盛的一個師,但桂軍這時候人無鬥心,士無戰意,只想著跑,一看到歸路有共軍猛烈阻擊,就已經慌了神,最後被解放軍在衡寶戰役全部消滅了。

客觀來說,四野推進到湖北後,就已經分三路推進,目的是很明顯的,就是希望在武漢周圍消滅長江中游的白崇禧集團。這時候桂軍不僅在士氣和戰鬥力上,就是在數量上,也已經處於絕對劣勢。這種形勢下,如果白崇禧集團真的退入西南,以西南的地形來說,解放軍要圍而殲之,是不容易的。而且,西南地區即便是在解放後,剿匪工作也持續了很長時間,也能說明西南政治和軍事鬥爭的複雜性。


蕭武


如果白崇禧聯合宋希濂,正面對抗,側面迂迴,湖南戰事還可以延緩。但是宋希濂怎麼能相信白崇禧呢?

如果白崇禧聰明一點,淮海戰役就應該側擊中野,解黃維之圍。

更早一點就應該靠近徐州,助杜聿明決戰徐州。

不過蔣介石不肯把嫡系主力交給白崇禧,還讓草包劉峙指揮,可見嫌隙之深了。

內部如此,怎麼能不失敗?蔣和李白不是攜手一致對敵,反而是一個處心積慮消滅而後快,一個是想方設法取而代之。李宗仁政治上只是反蔣的人們的看重,不是他們的依靠。他們最高的目標就是割據一省為王。

李白僅僅是一個軍事集團,而不是政治集團。卻要干政治集團要做的事。


天明遙遙山海關


解放軍渡江,白崇禧主張放棄南京、上海,把湯恩伯的主力移至浙贛線(杭州至南昌)和南潯線(南昌至九江),與華中部隊約四十萬人成為犄角,固守湖南、江西,防止解放軍攻入西南。也就是說,白崇禧對防守武漢及西南半壁江山尚具一定信心。

李宗仁、何應欽、顧祝同均表贊同,但是,大家都知道,如果退居幕後的蔣介石不同意,一切方案全是空談。於是,白崇禧建議李宗仁:"你應乘此機會向蔣先生明白提出,蔣、李二人只能擇一負責領導政府,以期統一事權,而免拖泥帶水!蔣先生既已引退下野,應將人事權、指揮權和財政權全部交出。"



1949年4月22日,李宗仁等人飛往杭州見蔣,"你當初要我出來,為的是和談。現在和談已經決裂,南京馬上就要失守,你看怎麼辦?"蔣介石客氣地說:"你繼續領導下去,我支持你到底,不必灰心!"李宗仁不便說破,只好直言:"你如果要我繼續領導下去,我是可以萬死不辭的。但是現在這種政出多門、一國三公的情形,誰也不能做事,我如何能領導?"蔣介石當然心知肚明,但也不願正面回覆,反覆強調"不論你要怎樣做,我總歸支持你"。

事情明擺著,蔣介石不可能放權。解放軍渡江後,白崇禧又這樣建議李宗仁:"既然蔣先生不肯放手,處處掣肘,倒不如由我敦請他重新出山,主持大政,俾卸仔肩。"李宗仁立馬否決,"此事萬不可行。現在已是憲政時期,吾人必須維護憲法的尊嚴。今蔣氏已引退下野,即為一介平民,若不經國民大會的合法選舉而私相接受,由我勸他復任總統,則我將為千古的罪人"。



因此,白先勇先生近年不止一次解釋說:"我父親有時候也是夾在蔣、李中間,不知如何是好。"由此可見,此話確有一定道理。

關於新桂系總有說不完的歷史,不妨列個書單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深入閱讀。《李宗仁回憶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臺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五十自述:黃紹竑回憶錄》(嶽麓書社)《黃旭初回憶錄》(臺北秀威出版社)《新桂系紀實》(廣西區政協文史委)。如果能把這些書都看了,任何新桂系的問題一定難不倒你。



馮傑



1948年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美械精銳部隊消失殆盡,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桂系實力派趁機向蔣介石逼宮,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發公告宣佈正式下野,歸隱老家浙江寧波奉化,由李宗仁代行其職。不過,深諳權謀的蔣介石一邊辭掉總統之職,一邊又掛起了國民黨總裁的牌匾,實際上仍幕後掌控著100萬中央軍嫡系部隊和財權、軍權、人事權,做起了“太上皇”。李宗仁這個代總統是個有職無權的“虛君”,沒有任何實際性的權力。



李宗仁出任代總統後,他妄想依靠僅存的一百多萬軍隊和我黨劃江而治,他也發現國民黨的中央軍根本不聽他的調遣,而老蔣的心腹湯恩伯早已經開始了長江防線的排兵佈陣。在這個時候,李宗仁唯一能指揮的只有自己桂系的二十多萬人馬。 在此背景下,素有“小諸葛”之稱的國民黨政府時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向李宗仁進言,

依靠桂系20萬軍隊,退守大西南地區和武漢,以待時變。同時,讓湯恩伯領導的中央軍退守杭州—南昌—九江一線,以形成犄角之勢,互相支援。



老蔣認為他精心構築的長江防線卻在一天便被解放軍全線突破,渡過長江後的解放軍之後席捲東南諸省。不久解放軍便向西南進軍,而李宗仁的桂系也被四野所消滅,李宗仁在失去軍隊後,他也喪失了在國民黨中的地位,之後離開了大陸去了美國。

白崇禧則追隨了老蔣去了臺灣,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這個小諸葛,晚年居然暴斃家中,原因耐人深思。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歡迎批評,指正,多謝關注、轉發。


美麗青春您真痘


1949年4月21日,中共軍隊強渡長江。下游從江陰渡江,國民黨江陰要塞官兵舉行戰場起義,南下大軍順利渡江;上游解放軍從蕪湖以西大通、青陽一帶強渡,此處國民黨守軍力量較為薄弱,大軍登陸後或降或逃,解放軍如入無人之境。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南自江陰,北至蕪湖,以鉗形攻勢向南京逼進。

百萬雄師過大江

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等國民黨高級官員和將領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一致認為南京無法固守。這時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提出了一個建議,他對固守武漢及西南地區頗有信心,主張放棄京滬兩地,將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的部隊轉移至浙贛線和南潯線,與華中白崇禧部互為犄角,以固守湘贛,防止解放軍進入西南地區。

李宗仁與白崇禧

實事求是地說,從軍事層面看,白崇禧這個主意是可行的,起碼可以阻擋解放軍的攻勢。李宗仁同意這個建議,何應欽和顧祝同也極為贊成,認為這是今後唯一可行之路。但眾人還是擔心蔣介石那裡通不過,於是決定一起赴杭州面見蔣介石,爭取他的同意。

白崇禧害怕蔣介石掣肘,臨行前對李宗仁說:“你應該趁機向蔣提出,蔣、李二人只能擇一人領導政府,蔣先生既然已經下野,應將人事權、指揮權和財政權全部交出。”李深以為然。

22日早上,李宗仁等乘三架專機飛往杭州,與蔣介石在杭州航校見面。關於這次會面,史稱杭州會議,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航校會客室談了幾個小時,根本沒有形成任何計劃和文件,蔣介石也只是口頭上表示支持李宗仁,絕不背後掣肘。

就職典禮上的蔣介石與李宗仁

但蔣介石只是應付李宗仁,事實上他一刻也沒有放棄權力,一直遙控指揮前線各主要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李宗仁無法再繼續幹下去了,南京失守後,李先去桂林,再走美國,國民黨政權在大陸也隨之瓦解。


民國年間那些事


白崇禧妄稱小諸葛,給李宗仁出的出主意實在是太有失水準!

1949年,桂系軍閥終於引來最後的輝煌,蔣介石宣佈下臺,李宗仁接任總統。

然而,李宗仁這個總統是假總統!蔣介石下野卻不交出權力,在溪口遙控國民黨政府和軍隊,李宗仁的任何政令軍令沒有蔣介石的認可根本不能推行。

李宗仁大呼“我要當真總統!”身邊人善意提醒——李總統,別逗了,你連侍衛秘書都是蔣先生的人!李宗仁無奈!

白崇禧也是在國民黨這個腐朽落後卻互相吹捧的圈子裡受毒害太深了,居然自命不凡到認為桂系實力可以做到割據一方。

於是,白崇禧向李宗仁建議,固守長江,和共產黨劃江而治,然而百萬雄獅過長江,長江防線瞬間崩潰,白崇禧的第一招破滅了。

白崇禧於是退而求其次,要求固守西南,割據一方,學蜀漢。沒想到,新中國成了當月,衡寶戰役爆發,桂系第七軍在內的5萬主力被團滅。李宗仁逃亡美國,白崇禧堅持一段時間後逃往臺灣。

渡江戰役前的白崇禧有什麼高招呢?

無非就是劃江而治或者割據西南這些老調重彈,這個白崇禧真是沒有諸葛亮的智慧啊!

桂系軍閥,在抗戰期間長期駐紮大別山,實際控制安徽省。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桂系軍閥始終沒有找到劉鄧大軍的命門所在,被耍的團團轉。更重要的是白崇禧在率領30萬大軍圍剿劉鄧大軍時,被粟裕所擊敗,並沒有吸取到什麼教訓。

桂系軍閥準備割據西南,面對的對手更是從東北打到西南的林彪元帥,一個青樹坪戰役勝利一下子讓白崇禧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隨後就是鋼七軍覆亡,廣西全境被佔領。

白崇禧在戰敗之後逃往臺灣,被接觸職權、長期監視軟禁、最後不明不白死掉,也是悲催。而李宗仁當初勸他不要去臺灣,他偏要去,估計之後的幾十年就在悔恨中度過了。

白崇禧這樣的草包,也配叫小諸葛,可見國民黨軍隊真的是沒人可用了!


歷史知事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是桂系軍閥,曾多次聯合其他軍閥逼迫蔣介石下野,可以說他們與蔣介石的恩怨很深。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之後,李宗仁白崇禧與蔣介石都放下了個人恩怨,團結一致堅決抗日,從這點來說,他們還是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後,不過他們之間的矛盾依舊存在,特別是在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越發彰顯出來。

國民黨內部處處都有李宗仁與蔣介石的鬥爭,許多人都能聞到濃濃的火藥味。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李宗仁沒有支援蔣介石一兵一卒,坐視中央軍與解放軍打得熱火朝天。不僅如此,他阻礙其他軍閥勢力幫助蔣介石,從這點來說,李宗仁為我軍解放戰爭的勝利間接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精銳基本損耗殆盡,蔣介石也飛往臺灣,因為他知道此時已經沒有力量和解放軍一爭高下,當時中國依舊還有實力的軍閥便是李宗仁與白崇禧。白崇禧不愧號稱軍中諸葛,他給李宗仁出的主意就是退守西南,目的很明顯,他們依舊想要過從前一樣的日子。很明顯這次他們的如意算盤打空了,他們面對是人民解放軍而不是國民黨的中央軍。



大西南隨後就被解放,李宗仁與白崇禧的幾十萬桂系部隊也被消滅。李宗仁自知如果去臺灣蔣介石必不會放過他,因此他飛往美國養病,從此退出了政治鬥爭。而他的老搭檔白崇禧不聽勸,執意前往臺灣,白崇禧仍然對蔣介石存在幻想,結果在臺灣落了個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場。


麥地傳奇


其實想都不用想,白崇禧肯定給李宗仁出的是餿主意,白崇禧勸李宗仁放棄長江防線,退守西南。

白崇禧這個人軍事指揮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從北伐開始就是桂系的智囊,在臺兒莊會戰以及崑崙關會戰等都具有良好的表現,但是,白崇禧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格局太小,政治方面能力太差,他晚年在臺灣死的不明不白也和此有關。

白崇禧、李宗仁與蔣介石

講白崇禧和李宗仁,其實也離不開老蔣,所謂三個女人一臺戲,蔣、李、白在一起那就不止是一齣戲了。

都是長江後浪變前浪,桂系和粵系在革命時期就和孫中山捆綁在一起,尤其是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更是擊敗舊桂系成為西南一霸,蔣介石則在廣州國民政府中一騎黑馬殺出,1926年蔣介石聯合桂系、粵系以及新桂系組成北伐軍。

新桂系和蔣介石的這次合作,開啟了雙方新的篇章,結果北伐剛剛結束,新桂系就聯合汪精衛把蔣介石第一次幹下野,老蔣復出完成第二次北伐之後就和新桂系大打出手,把新桂系攆回了廣西。

抗戰爆發後,蔣桂達成合作,拋棄前嫌,共同抗日,新桂系在抗戰中也急劇發展自己的勢力,整個抗戰的過程,也是老蔣削弱地方軍閥的過程,北方軍閥包括東北軍、西北局殘餘等都被收編,其他地方軍閥也都削弱的差不多了,只有桂系得到了發展。

到抗戰勝利後,新桂系已經成為國民黨中央軍之外的最大軍事集團,但是白崇禧這個人害怕老蔣成功後把他們桂系給裁撤了,因此在解放站長中不但不幫蔣,還處處給蔣使絆子,三大戰役中,新桂系基本沒怎麼參與,包括宋希濂兵團想援助都被白崇禧截住。

白崇禧促使蔣介石下野

在白崇禧看來,我就是要搬倒你老蔣,換我們桂繫上去比量比量,你們中央軍不行,我們桂系可以。李宗仁相對來說還能有點大局觀,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啊!但是,白崇禧此時就有點上頭了,基本誰的話都不聽,非要搞倒蔣介石。

在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的嫡系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後,這個時候新桂系的軍事力量成為國軍的重要力量,老蔣也打算好了撤退臺灣的準備。

這是,白崇禧發難,為了獲得美國人的支持,必須要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上臺,老蔣沒有辦法,只能宣佈下野,這是老蔣第三次下野,也是被新桂系第二次整下野,因此對李、白二人是恨的牙直癢癢。

渡江戰役前白崇禧建議李宗仁退守西南

到渡江戰役之前,國民黨集結了70多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藉助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但是當時兩軍軍事已經不成對比,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經發展到四百多萬,想要擊潰國民黨軍隊更是易如反掌。

但是老蔣還是不甘心,國軍主力雖然潰散,但是各地方還有將近150萬兵力,如果能夠在長江阻止解放軍南下,還能為老蔣贏取一些時間。

白崇禧深知此時已經無法打贏解放軍,因此提出了和談,並且劃江而治的企圖,遭到拒絕後,白崇禧又建議李宗仁退守西南。

實際上這就是白崇禧格局太小的原因,他看到老蔣退守臺灣,因此也幻想利用西南天險割據一方,繼續做自己的軍閥,和老蔣分庭抗禮,白崇禧只看到長江守不住了,卻看不到西南更守不住,解放戰爭不同於抗日戰爭,所有的後方都不是國民黨的後方了。

而且長江防線上的70萬兵力,實際上白崇禧軍團只佔了25萬兵力,而老蔣的嫡系湯恩伯集團手上握有45萬兵力,兩相對比,即使老蔣下野,其實還是掌握了國軍的主導權,只不過是從臺前退居到幕後,李宗仁雖然表面是代總統,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架子,也說不了算,因此,白崇禧建議的東西實際上就是讓李宗仁給參謀參謀。

在渡江戰役之後,白崇禧還希望老蔣復出,但是自己要擔任行政院院長(心裡還打著自己的小九九),老蔣則表示自己可以復出,卻不同意白崇禧擔任行政院院長一職。最後,白崇禧無路可退的時候,蔣介石為了讓白崇禧到臺灣,答應讓他擔任這個職位,白崇禧就屁顛屁顛去了,實際就是自投羅網,老師不明白,你捅老蔣一刀又一刀,老蔣雖然面帶微笑,也早就想整死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