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祕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軍國主義戰事節節敗退,被迫宣佈無條件投降。

對於這天的到來,舉國歡欣雀躍,驅逐倭寇、光復中華的夙願得以實現,國恥家仇一朝得報,足以鼓舞中華兒女。

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秘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但是,近年來,國內關於日本戰敗的原因眾說紛紜,加上西方媒體的刻意歪曲和教唆,片面將日本戰敗歸功於單一、片面的因素——

既過分強調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的威力,即“屈原說”;又刻意誇大蘇聯紅軍出兵東北的威懾效果,即“蘇武說”。

這兩種論調鼓吹了西方一以貫之的“西方中心論”思想,抹殺了中國抗日戰場的歷史功勳,使得部分國人也掉入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飽受矇蔽。

客觀而言,日本戰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使然的綜合結果,決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因此,全面、客觀地考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理應成為應有之義。

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秘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日本歷史學家伊豆公夫對日本戰敗的原因做出了一針見血地概括:“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綿延14年(從1931年算起)的中國人的民族解放鬥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俄羅斯歷史協會秘書長彼得羅夫也批判了美國投擲原子彈的“決定論”,並直言“這是不符合史實的,中國才是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中國軍民的抗日極大地牽制了日軍,使蘇聯避免了兩面受敵,這也是中國為二戰歐洲主戰場作出的貢獻。”

那麼,為什麼說中國人民的長期抗戰才是決定性因素?原因有三:

其一,中國戰場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使之付出了最慘重的死傷代價。根據張宗平在著作《2000萬中國人之死》中的統計數據,從1931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傷亡222.72萬人,日本戰敗後向中國投降的士兵達128萬,佔日本在海外投降總兵力的一半以上。根據日本眾議院的材料,這十四年間日本軍人、軍事人員及附屬傷病者高達287.4萬人,中國戰場傷亡人數佔198.4萬人。

如果僅統計戰事最為膠著的1937年到1945年這8年的時間,16.6萬餘次的大小戰鬥按照日方的統計也高達133萬人(日方統計有縮小之嫌)。

相比之下,在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美、英、澳、荷等國軍隊擊斃的侵略者約19萬,蘇軍擊斃約8萬。換言之,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上20餘國共同消滅的侵略日軍,甚至還不及中國一國消滅侵華日軍的零頭。

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秘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正是因為中國人民十四年如一日抵禦外敵侵略,牽制了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持久戰”的戰略也拖垮了日本的國力。青壯年勞動力被源源不斷地投入中國戰場,然後在炮火轟鳴中灰飛煙滅。

進入戰略反攻階段,被戰爭機器吞噬的侵華日軍已經難以為繼,喪心病狂的日本政府竟然動員15-60歲的男性、17-40歲的女性奔赴戰場,甚至瘋狂叫囂著“一億玉碎”的邪惡口號。

試想,如果沒有中華兒女的浴血奮戰、奮勇殺敵,那這些日寇狂魔將讓多少冤魂屈死刀下?

其二,中國戰場拖延了日本侵略者的進攻進度,為盟軍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日本資源匱乏,故而希望通過北上和南進的策略攫取資源,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正因如此,一方面,日本將社會主義蘇聯視為死敵,始終覬覦著蘇聯廣袤的國土和豐饒的資源,並不斷挑起爭端和戰事。但正是因為中國東北戰場十四年如一日的奮勇抵抗,才粉碎了日寇橫掃關東的妄想,也分散了蘇聯在遠東戰場的備戰壓力,得以全力以赴在歐洲戰場與德國法西斯進行血戰和肉搏。

另一方面,太平洋戰場開闢後,日本本希望大舉南下,一路攻城略地直到吞併澳大利亞。但是,中國戰場死死鉗制住了日軍近70%的兵力,不僅在中國打得膠著不堪,更遑論增派軍隊向南擴張。從這方面來說,正是因為中國軍民的不屈不撓,才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逐步陷入被動局面。

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秘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無外乎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對此作出了精確評價“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敗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

但是,正是因為中國的虎狼之師奮勇殺敵,使得盟軍得以解除後顧之憂,無須擔心“後院失火”,從而能更好地完成戰略決戰。

其三,中國戰場極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信心。

舊中國正是在積貧積弱的局面下才會門戶洞開,引來列強的瓜分狂潮。毫不諱言地說,連年的戰亂、內鬥和財富掠奪,已經讓中國命懸一線。然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建立了即為深厚的軍火工業,製造業和工業強大,戰爭所需的物資更是中國的百倍以上。

學者曾對比過1937年時中日之間的懸殊差異——鋼鐵年產量日本對中國為145:1,銅年產量121:1,石油年產量129:1,可謂存在著天壤之別。與此同時,中國獨立自主生產軍備的能力幾乎為零,甚至沒有重炮、坦克等武器,但日本發達的工業足以傲視中國,而海軍艦隊的實力僅次於英美,排名世界第三。

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秘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秘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秘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但是,就在如此懸殊的差距之下,中國既沒有工業化的經濟基礎,沒有現代化的動員體制,沒有強大攻堅的軍事武器,沒有現代正規的戰略戰術,沒有高效完備的後勤系統,但就是靠著頑強抵抗的意志力,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豪情壯志,打贏了這場農業國和工業國之間的殊死搏鬥。

中國軍民抵禦侵略的決心和信心,打破了打破了日本稱霸世界的企圖,讓“三月滅亡中國”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讓在歐洲戰場接連失利的盟軍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恐慌,打擊了法西斯勢力的囂張氣焰。

同時,中國也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書寫了“以弱勝強”的神話,激勵了被壓迫、遭侵略的民族進行解放戰爭的信心和勇氣。

評論|並非“蘇武”也絕非“屈原”:揭秘日本投降根本原因

歷史是不容褻瀆的,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中所做出的犧牲理應得到公平公正的看待。

歸根結底,無論是“蘇武說”還是“屈原說”,均片面誇大了某一特定歷史因素對日本投降的加速作用,但歸根結底,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日戰爭,才是拖垮了日本國力、消耗了日軍士氣、痛擊了侵略者的最根本、最決定性的因素。

日本投降第73週年紀念日,願抗日英雄長眠,也願祖國安康!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