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13日,袁隆平再次登上微博熱搜,88歲的他居然還在下田搞科研!

就在前不久,一篇“暫時遺忘袁隆平”的網文刷屏。然而,面對網上出現“遺忘”之爭,他們卻很低調……

空調WiFi西瓜過夏天?

No,88歲袁隆平仍下田搞科研!

新華視點一條微博轉評贊近10萬!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微博中說,

這些天,長沙高溫不退。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馬坡嶺試驗田裡,常常能看到一個老人在田埂查看稻穗。

他就是88歲的袁隆平。

“只有下田最快樂”——這是袁隆平不變的心情。

@新華視點 微博下方還配了這樣一組資料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消息一出,

88歲袁老再次登上熱搜!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網友紛紛表示,

這才是最該尊敬的人,

我們不能忘記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然而就在前不久,

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網文刷屏

文章閱讀量很快達到10萬+

並被大量轉發。

之後,媒體發佈

《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

同樣引發熱議……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袁隆平成就被過分誇大?

媒體發文回應!

據報道,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

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隨著這個話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科技日報》通過微信公眾號發佈了《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一文,詳細介紹了雜交技術與雜交水稻的區別以及袁隆平在學術界的貢獻,並解答了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問題: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這篇報道主要回應了以下三個主要問題: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稱號名不副實?

在《遺忘》一文中,作者對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提出了質疑,認為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還據此介紹了許多在水稻育種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卻不為大眾所瞭解的科研工作者,如國內最早培育出“雜交水稻”的農學家丁穎、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育種的美國科學家Henry M. Beachell。

對此,《科技日報》採訪多位農業和育種專家表示:

《遺忘》中提及的丁毅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雜交水稻”,通俗來講並不是“雜交稻”,只是使用了“雜交”的手段選育的常規稻,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判斷一個品種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雜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雜種優勢’。”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選育常規稻的過程中,第一個發現了水稻的“雜種優勢”現象。自此,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研究雜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並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農科院研究員朱啟升說。

大面積種植的水稻和袁隆平沒有關係?

《遺忘》文章提到,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是“汕優63”,也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母”,但這一品種卻並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農學家謝華安所培育。國內實際用於大面積種植的水稻品種,鮮有袁隆平團隊的產品。

針對這個問題,《科技日報》的文章給出了這樣的解答: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卻未必沒有“袁氏基因”。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目前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是三系雜交稻。而這三個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袁隆平團隊最早發現的“野敗”。

資料顯示,1970年,時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後被命名為“野敗”。“野敗”的出現,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選育、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國內外雜交水稻公司廣泛應用於三系育種。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從我國“三系”雜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來源來看,“野敗”來源的不育系佔絕對主導地位。

袁隆平超級稻產品市場貨架為何沒有?

《遺忘》一文引發網友疑惑,為什麼袁隆平的超級稻名聲在外,卻很少出現在市場的貨架上?

針對這一疑問,《科技日報》報道稱: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介紹,市民在超市買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復配米”,即不是由某個單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會產生沒吃過超級稻,特別是袁隆平團隊超級稻品種的誤會”。

從銷售方面來說,超級稻也並非沒有市場競爭力。據《科技日報》報道,袁隆平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已經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Y兩優系列品種,截至目前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也已成為了具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去年,已成功進入全球種業十強”。

對此,不少網友表示,自媒體拿袁老“刷流量”的新聞很可氣,對於科學家,要永遠尊敬。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面對“遺忘之爭”,他們卻很低調……

眾所周知,科學研究不可能是一人之力,眾人齊心才能推動一門學科的發展,而被推上臺面的往往只是少數代表。

袁隆平自己也常說“雜交水稻並非我一個人的成績,而是整個科研團體的成就”。因此,我們既要認識給我們米飯吃的科學家,也不能忘了袁隆平。

關注|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有人卻主張“暫時遺忘他”?

關於這場“遺忘”之爭,北京青年報相關報道的記者手記中講了一個這樣的細節:

一名自稱水稻育種的從業人員在《遺忘》文章下面留言說:“其實吧,我們搞水稻的自己說這個事挺少的,覺得沒必要爭,反倒有時候覺得有袁老爺子在前面擋著,我們更好研究。我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認可袁老爺子了,那大家還支持我們研究水稻嗎?”

記者近年來曾多次聯繫袁隆平團隊,試圖對袁隆平進行採訪,但都被對方婉言謝絕。這次關於“遺忘”的討論,雖然外界各種聲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過去一樣選擇了沉默,或許他本人並不太關心這種爭論吧。

看了上面的記者手記,

再聯繫開頭

“88歲袁隆平還在下田搞科研”的新聞,

你有什麼想法?

留言分享下吧

綜合: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視點、北京青年報、科技日報、新浪微博等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