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美國U-2偵察機到底是如何被蘇聯首次擊落的呢?

密探零零發


話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正值美蘇冷戰正酣,兩國為了做到知彼知己,經常會進行一些情報收集的任務。而美國憑藉自己擁有性能出色的高空偵察機,總是肆無忌憚的進入蘇聯領空進行偵查任務……

1960年5月1號,美空軍經總統艾森豪威爾批准:再次派遣U-2偵察機進入蘇聯領空執行任務。當天早上,美軍飛行員鮑爾斯奉命駕駛U-2從巴基斯坦白沙瓦空軍基地起飛,經由阿富汗飛往蘇聯……

而事先得知美軍偵察任務的蘇聯也做出了對應措施:中斷蘇聯領空內的所有飛行路線、暫停一切飛行任務,準備對美國的U-2來一個甕中捉鱉!

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鮑爾斯駕駛的U-2偵察機已經在蘇聯領空內縱深飛行了約2100公里,蘇聯空軍見時機成熟,火速命令一架米格19升空進行攔截。但可惜的是,米格19最大17900米的最大升限在U-2偵察機最大27340米的最大升限前,無異於"望梅止渴"。

於是,蘇聯空軍又派出最大升限接近20000米的蘇7戰鬥轟炸機升空進行攔截。但蘇7由於受命倉皇,沒來得及裝備任何武器,經蘇聯空軍指揮部權衡之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由蘇7對U-2實施撞擊攔截!

接到撞擊命令的蘇7駕駛員毫不猶豫地選擇駕駛蘇7朝U-2撞去!眼看兩機就要發生"親密接觸"的千鈞一髮之際,蘇聯塔臺突然命令蘇7放棄撞擊並返航!原來是因為地面防空部隊已經發射了針對U-2的導彈……

正當接到返航命令的蘇7決定放棄撞擊任務時,駕駛員突然看到在不遠處發出一陣巨響並伴隨著一團巨大的火球。蘇7飛行員定睛一看,爆炸的竟然是己方的米格19戰鬥機,不過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陰",爆炸後的米格19飛濺出許多碎片,其中有一片正好擊中了不遠處的U-2偵察機。

緊接著,受損的U-2被迫降低了航行高度,這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枚薩姆-2導彈徑直飛向U-2偵察機並擊中了它的尾翼……對U-2失去控制的鮑爾斯不得不選擇棄機跳傘,最終,蘇聯方面不僅找到了U-2的殘骸,還活捉了飛行員鮑爾斯!

而此次事件後也促使蘇聯開始大力研製高空高速殲擊機,與此同時,蘇聯手裡的飛機殘骸和飛行員也成了赫魯曉夫同美國博弈的重要籌碼……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美國U-2偵察機在實際應用中總計被擊落7架,其中蘇聯1架、中國5架、古巴1架(在蘇聯顧問協助下)。做為一款單座高空高速偵察機,在當年絕對是一款高科技產物,是如果被擊落的,我們大致做個分析。

U-2偵察機,1955年8月首飛,1956年裝備服役,用於偵察敵方戰略目標。最大升限21336米,有效偵察高度5000~15000米,攜帶高性能偵察照相設備,可全天候執行偵察任務。在衛星還沒有正式進入偵察領域的時代,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對蘇聯擊落U-2前,三軍所裝備的各型防空武器做個簡要分析,看看是怎麼做到的。

一、戰鬥機

20世紀50年代,蘇聯最好的殲擊機“米格-17”最高升限13000米,對於在2萬米高空飛行的U-2無可奈何。

二、高射炮

KS-19 100毫米高射炮,最大射程(水平):21公里,最大射高:12700米。

KS-30 130毫米高射炮,最大射程:27000米。(用於射擊高度20千米以下的空中目標)

三、地空導彈

SA-2“薩姆”防空導彈,1954年研製、1957年裝備服役,用於替代100、130毫米口徑高射炮。最大射程48公里,最大射高32公里,採用無線電指令控制,存在易受干擾、命中率低、難以對付機動目標。

上述三類武器參數比較,只有SA-2有擊落U-2的可能,果然在後期不管是蘇聯、中國、古巴都屢建戰功。

U-2服役後對蘇聯偵察動態

1956年7月4日,這一天是美國獨立日,U-2開始第一次執行飛越蘇聯領空的任務,全程8小時45分鐘;

1956年7月5日,對莫斯科等地進行偵察,全程8小時;

兩次行動都大獲成功,拍攝到“米亞-4”重型噴氣轟炸機制造廠、火箭發動機廠、導彈工廠等。蘇聯雷達兩次都捕抓到U-2,並起飛米格戰鬥機,但高度不夠,無法完成攔截。

1957年7月8日-1960年5月1日止,U-2又多次偵察蘇聯領空,並獲取了眾多機密資料,使美國對蘇聯的軍事力量做出更清晰的判斷。

1960年5月1日,一架從巴基斯坦起飛的U-2再一次進入蘇聯領空,也許是長時間的順利飛行產生了鬆懈,U-2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被擊落,飛行員加里.鮑爾斯被俘,本文的主角SA-2“薩姆”地空導彈一鳴驚人。(下圖僅示範參考

美國在U-2偵察機彈射座椅後部安裝了自毀系統,飛行員彈射後70秒將啟動自毀裝置炸燬飛機。但鮑爾斯在跳傘時不敢冒險,他不清楚到底是先彈射還是先自毀,所以先彈射保命優先,開自毀系統根本沒開啟,這使得蘇聯人在地面上找到了U-2殘骸。

U-2飛機擊落現場殘骸照片

赫魯曉夫到被擊落的美國U-2飛機現場察看

赫魯曉夫在聯大會議上舉著U-2飛機的照片,對美國的侵入領空偵察行為進行猛烈抨擊

U-2飛機駕駛員鮑爾斯,被判在蘇聯監獄服刑10年

至於網絡上出現的各種段子,比如用磁鐵吸住高度表針、用改裝戰鬥機尾流擾亂U-2飛行等等,個人感覺不大現實。結合客觀,5月1日正是蘇聯慶祝勞動節,空中飛機較少,可以很清晰的找到目標,同時美軍長期的鬆懈,以及蘇聯長期的攔截總結,讓新式武器SA-2打了個措手不及。

U-2被擊落、鮑爾斯被俘事件產生的直接後果是,原定在5月中旬召開的美、蘇、英、法四國高峰會議流產,艾森豪威爾訪蘇計劃取消。東西方冷戰再起,緊接著是古巴導彈危機,全人類幾乎走到了核戰爭的邊緣。

後期U-2不斷被擊落。


河東三叔


簡單說吧,當時蘇聯S75德維納河防空導彈系統(也就是SA-2/薩姆2)射高已經完全覆蓋了U-2的升限,事實上當時美國對於飛越蘇聯的偵查行動已經心存疑慮,計劃僱傭英國飛行員替代美國飛行員執行這些任務(死道友不死貧道),但是當時巴黎會議即將召開,美國急需獲取情報,所以準備進行最後幾次由美國飛行員執行的飛越偵察任務(立Flag了吧)。



前幾次任務都比較順利,蘇聯截擊機夠不著U-2,而S75導彈偶爾有發射窗口也沒有把握住(在U-2飛行高度上S75的覆蓋半徑有限,加上U-2規劃任務路線會特別繞過已知導彈陣地,所以S75設計窗口非常短,一不注意稍縱即逝),所以基本都順利完成,但是到了鮑爾斯這次出師不利,原計劃4月底進行的行動,因為機械故障更換飛機和天氣原因兩次推遲,一推推到了5月1日。

鮑爾斯的計劃航線,白沙瓦起飛,挪威降落

五一恰好是國際勞動節,當天蘇聯境內的航空活動大大減少,空情非常簡單,結果U-2一接近蘇聯邊境就被蘇聯防空雷達發現並追蹤,其可能航路周邊的蘇聯防空單位全都嚴陣以待,最後鮑爾斯在航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撞進了一個以前並未發現過得S75導彈陣地的火力打擊範圍,這次這個陣地把握住了發射窗口,三發齊射命中一發,由於已經進入蘇聯腹地,鮑爾斯別無選擇只能棄機跳傘。

被擊落的U-2幾乎都是S75或其仿製型號的戰果

實際上,S75打進入打擊半徑的U-2殺傷概率相當高,問題在於S75是一種半固定式要地防空導彈,高空打擊半徑又有限,所以U-2繞過被發現的S75陣地並不難,這也是之前蘇聯一直沒能打下U-2的重要原因,這次鮑爾斯直接闖進了S75的伏擊區域,蘇聯人自然要拿他來開胡了……

鮑爾斯只能說是倒黴催的,一頭扎進了S75的伏擊區域


DDG的老船塢


鮑爾斯駕駛的U2偵察機於1960年5月1日被蘇聯S-75(北約薩姆2)地空導彈在蘇聯境內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被擊落,飛行員鮑爾斯跳傘生還。這次事件為U2偵察機首次被擊落。下圖為赫魯曉夫視察U2殘骸。

U2在蘇聯被擊落網絡上一直流傳著是蘇聯間諜在U2起飛前放了一顆磁性螺釘干擾了高度表。具體說發是:在任務前的4月30日,一名蘇聯間諜潛入巴基斯坦白沙瓦機場,他在U2高度表放了一個磁性螺釘,高度表指針受到磁性干擾無法工作,飛行員鮑爾斯並沒有達到實際高度所以被擊落。但是U2先後有7次被擊落,難道7次都把高度表放了磁釘?要是真這樣那麼美國的情報和安保恐怕早就被間諜滲透成馬蜂窩了。

高度表的這個問題,其實高度表並不是只有一根指針,而是跟我們用的手錶一樣,長針轉一圈短針走一格,然後旁邊還有數顯顯示總的高度。如果蘇聯將磁性螺釘放在了高度表上那麼應該是所有的指針都受到影響,不可能短針不動長針還正常工作。而且像駕駛U2偵察機的飛行員都屬於受過專業訓練的資深飛行員,從對地貌比例大小就能判斷出大致的高度層,1.5萬米和2.1萬米高度上目視地面參照物大小肯定是有明顯區別的。而且爬升到1.5萬米和2.1萬米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以U2偵察機50米每秒的爬升率,高度表即便顯示到了2.1萬米,那麼少用了100秒以上的時間,飛行員很容易就能覺察到。所以鮑爾斯本人應該有能力對高度層有大致判斷,如果發現有問題那麼肯定不會繼續執行任務而是返航。

再就是U2曾經被擊落過7次,首次擊落在蘇聯,在古巴一次,在中國5次,難道剩下6次都被放了磁性螺釘?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美軍的情報和安保系統就真的呵呵了,而且當時U2隸屬美國CIA,被滲透成這樣根本就是白瞎,況且都已經能直接進入U2座艙了,直接放個定時炸彈不是更乾脆。至於為什麼有這個謠言,實際上美國自己要在政治上駁回莫面子,為自己開脫。而且故意黑化蘇聯的情報機構,讓其他國家注意提防,再就是故意抹黑蘇聯防空導彈的性能,讓別人以為蘇聯防空導彈並沒有能力擊落U2。

關於U2被擊落的問題,其實S75防空導彈最大射高已經達到2.8萬-3萬米,超過U2偵察機2.4萬米的最大升限。而蘇聯從先前幾次美國偵查情況判斷出大致偵查路線,在航線中間進行導彈部署,而且S75為了保證命中率通常是採用3發連射的策略,而且有資料顯示這次擊落髮射了不止3發S75,所以U2被擊落並不是一件很玄的事情。

至於攔截過程中有種說法是蘇聯動用米格19和蘇9戰鬥機逼迫U2下降高度,有資料顯示蘇聯派出米格19和一架轉場的蘇9升空攔截,但是米格19因為技術原因失速墜毀,而且米格19飛行高度只有1.75萬米,根本達不到U2升限。至於蘇9,升空後根本就沒有發現U2偵察機。所以利用戰鬥機脅迫U2降低高度這一說法恐怕並不成立。S75導彈當時技術已經成熟,沒必要必須動用戰鬥機輔助S75導彈實施攻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擊落5架U2時候就是靠防空導彈,並沒有派出戰鬥機進行高度逼迫。

所以這架U2應該就是靠S75導彈本身擊落。至於這件事情本身造成了很嚴重的美蘇政治風波,蘇聯在國際輿論上佔了優勢推了一波反美浪潮,蘇聯審判了飛行員鮑爾斯。美方最終承認對蘇聯進行了高空偵察,之後美國逐步停止了對蘇聯的高空空中偵察。


雛菊西瓜Peterpan


1960年5月1日,一架由鮑爾斯駕駛的洛克希德360號U-2C偵察機在蘇聯葉卡捷琳堡附近被SA-2防空導彈所擊中。飛行員成功彈射但是被俘,此次擊落事件也讓美蘇關係降至冷戰後的冰點。

圖、赫魯曉夫視察被擊落的U-2殘骸

首先題圖有問題,那是SR-71“黑鳥”偵察機,從未被擊落。1950年代,美國決定實施新的偵察計劃,其主要依託於新型偵察機,該機型的飛行高度可以超過蘇聯當時所有攔截武器的上限,這讓飛行員猶入無人之境。而且偵察機上還配置有新型的照相設備。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廠接下了這個任務,並在1955年成功推出U-2偵察機。這是一款單座單發高空偵察機,飛行高度21336米。在34年的生產週期內下線104架,服役時間更是長達半個世紀,在2007年逐漸被全球鷹無人偵察機所取代。

圖、飛行中的U-2偵察機

U-2曾在1956年至1960年對蘇聯實施50餘次偵察而毫髮無損。蘇聯曾出動米格-17但卻無功而返,而蘇聯防空兵在1959年才裝備SA-2防空導彈,在此之前他們只能望“機”興嘆。1960年5月1日成為轉折點,當天鮑爾斯駕駛一架U-2C偵察機從巴基斯坦白沙瓦空軍基地起飛,計劃拍攝葉卡捷琳堡附近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基地。

圖、在博物館中陳列的U-2物品

蘇聯空軍先排出Su-9進行攔截,由於U-2超高的飛行高度未果。隨後地面防空部隊發射數枚SA-2防空導彈,其中一枚在U-2附近引爆,並迫使飛行員跳傘求生。跳傘後另一枚SA-2直接命中U-2偵察機。飛行員鮑爾斯隨後被俘獲。起初美國政府還想掩蓋這種間諜活動,並塗上NASA塗裝宣稱是“氣象活動”,但隨後便被赫魯曉夫所拆穿,美·蘇關係因此將至冷戰地點。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1962年至1967年連續5次打下U-2偵察機。


航空之家


美國U-2偵察機在1960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當天首次被蘇聯擊落,2015年上映的電影《間諜之橋》講述了這一事件的始末和後續對被俘飛行員的審判。在此之前,由於缺乏有效應對U-2這種高空間諜偵察機的手段,美國人的U-2偵察機在蘇聯陣營的天空上展開了肆無忌憚的間諜活動,直到這次被蘇聯擊落一架,美國方面仍然辯稱U-2僅僅是一架氣象資料蒐集飛機,由於航線錯誤才進入蘇聯領空,但是蘇聯方面抓獲了跳傘逃生的U-2飛行員並進行了公開審判,在面對人證/物證俱全的不利形勢下,美國方面最終承認針對蘇聯進行了高空間諜偵查活動。這一事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和新一輪的反美浪潮,最終美國逐漸停止了U-2偵察機對蘇聯的偵查活動,然而這也僅僅是停止高空偵察機對蘇聯的刺探,確實部分原因是受到U-2被擊落事件的影響,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偵查衛星技術的進步,已經將高空偵察機的作用弱化,因此美蘇之間的相互偵查和反偵察並未真正停止。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整個事件的始末:1960年5月1日,美國飛行員弗朗西斯·加里·鮑爾斯駕駛U-2偵察機從巴基斯坦白沙瓦機場起飛(那時候巴美關係還真不錯),計劃由南向北飛行,偵查蘇聯境內的洲際導彈發射井情況,完成任務後將在挪威降落。但是當該機飛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上空時,一枚SA-2(薩姆2)導彈突然來襲,擊中此前無往不利的U-2偵察機,飛機殘骸墜入蘇聯領土,跳傘逃生的鮑爾斯也隨後被捕。

世界上恐怕沒有一架飛機被擊落會像這架U-2一樣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這一事件直接暴露了美國針對其他國家的高空偵查活動,嚴重打擊了美國的世界形象。同時,原計劃1960年5月中旬舉行的美蘇英法四國高峰會談取消,艾森豪威爾總統訪蘇計劃流產,美蘇對抗再次升級,後續的古巴導彈危機也與該事件有一定的間接關係。由於U-2被擊落,美國停止了U-2偵察機對蘇聯的飛躍偵查活動,但是卻加強了對東亞和拉美地區的高空偵查活動,也正是由於U-2偵察機在拉美地區的頻繁活動,1962年10月14日,美軍飛行員駕駛U-2發現蘇聯開始在古巴部署中程彈道導彈,由此拉開了險些釀成“核戰”苦果的“古巴導彈危機”序幕。

由於這次擊落事件,還捧紅了兩個武器明星,一個是美國的U-2偵察機,不過這款高空高速飛機是以一個“卑劣”的形象站在世人面前,也成為反美陣營口誅筆伐美國的最佳素材。另一個則是SA-2導彈,在擊落U-2之後,薩姆導彈名聲大噪,隨後成為世界防空導彈出口市場的香餑餑。

蘇聯為了擊落U-2偵察機花費的代價不小,當時一共發射了8枚SA-2導彈,其中一枚擊中目標,還有1枚擊中了前去攔截的米格-19戰機,駕駛該戰機的飛行員謝爾蓋·薩夫羅諾為了避免戰機墜入人口密集的傑格佳爾斯克,堅持將受損的米格-19飛到森林附近,最終機毀人亡。另外,一架正在轉場飛行的蘇-9截擊機,也在飛行途中發現的了這架U-2戰機,由於並非是在執行任務狀態,沒有攜帶導彈,該機飛行員企圖追擊碰撞U-2,然而由於飛行高度和速度均不及U-2最後無奈放棄。被擊落的U-2飛行員鮑爾斯,經過蘇聯空開審判被判決10年有期徒刑,並招供執行的是對蘇洲際導彈偵查任務,在公開場合發表道歉聲明,無疑讓美國人的“氣象偵查說”偷雞不成蝕把米。不過美國對於人員的重視還是挺高的,鮑爾斯並沒有服刑那麼久,1962年2月就被美國用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交換回國。

此外,還有不少“地攤文學”和民間猜測稱,美國U-2偵察機被擊落是因為蘇聯克格勃特工潛入美軍基地,替換了U-2高度儀的螺絲釘,造成U-2在飛行過程誤判高度,實際飛行12000米,顯示高度20000米,所以才被蘇聯SA-2擊落。這一說法,完全沒有任何實時數據和解密資料證實,純屬個別自媒體的異想天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