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大學生深入小崗村體驗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

中航大學生深入小崗村體驗改革開放40週年成就

本網訊 (通訊員 宋華寧 金夢 攝影 趙紫琪 )近日,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踏尋改革足跡”暑期實踐隊深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探尋小崗村的獨特發展之路。

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小崗村以其敢為人先的魄力在中國改革道路上樹起豐碑。實踐過程中,實踐隊參觀了大包乾紀念館,走訪小崗村改革的親身體驗者,深入感受四十年來小崗村的改革發展。探尋小崗村,實踐隊員從一片醒目而刻骨的紅色開始。十八枚鮮紅的手印昭示著刻骨銘心的生死時刻。從當年“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隊到現如今的“拿著紅本分紅利”,小崗村向世人證明了其選擇的正確性,也向實踐隊員揭示了“順應民心,敢為人先”的重要性。“兩任村官,六載離家,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裡鄉親,對不住家裡親人。那一年,村民按下紅手印,改變了鄉村的命運;如今,他們再次伸出手指,鮮紅手指,顆顆都是他的碑文。”這是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組委會對上任小崗村第一黨支部書記沈浩的評價,他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勤奮務實,無私奉獻,為小崗村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每一場偉大改革,都由血淚凝成,用一人青春和意志,來換一個時代的變革。

參觀完紀念館後,實踐隊還通過問卷調查及採訪活動,傾聽對於小崗精神最樸實的解答,最真實的發聲。當時大包乾的帶頭人之一嚴金昌老人,作為時代的見證者,他向實踐隊員們娓娓道來:“以前的村民吃的是糠菜,睡的是茅草蓋的土屋,活著就已經很艱難了。現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村民早就不用擔心溫飽,也住上了小洋樓,現在都在想怎麼樣生活更舒適,感謝我們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促成了這一切的形成。”對普通人民來說,物質的富裕,生活的便利,就是幸福的保障。

實踐隊成員陳衛感慨:“一個農村的致富,離不開順應時代的經濟制度,更離不開一個好的領導人的積極引導,敏銳的抓住時代特點,改革改在刀刃上。我們要始終弘揚‘大包乾’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奮鬥。“

實踐隊成員劉雁飛也坦言:“我從這次的實踐活動中受益匪淺,在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見識到了當年紅色曙光的亮起以及偉大精神的傳承。頂住壓力,不怕失敗,改革有風險,但基於現實、慎重考慮後的改革,會給社會帶來新的光彩。”

“我們為小崗的發展歎為觀止,也會為沈浩帶來的貢獻為之感動,”實踐隊成員吳謙在實踐心得中這樣寫著,“我們要謹記嚴學昌老人的囑託,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我綜合素質,為國家的建設發展發光發熱。不畏改變,敢為天下先。多考多得的思想也持續到現在,對我們現在一些組織結構也有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