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匠心 鑄就傳奇 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

獨具匠心 鑄就傳奇——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

獨具匠心 鑄就傳奇 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

李人帡在工作中

獨具匠心 鑄就傳奇 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

李人帡(左)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王兆雷採訪

獨具匠心 鑄就傳奇 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

奧運陶鍾

獨具匠心 鑄就傳奇 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

高鼓花樽

獨具匠心 鑄就傳奇 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

壯魂花缸

獨具匠心 鑄就傳奇 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

壯鄉石榴瓶

■晨報記者韋振豪 《中國報道》記者王兆雷

享譽中外的坭興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取用欽江兩岸的泥土經過手工拉坯雕刻燒製而成,這項古老的制瓷技藝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2008年,欽州坭興陶燒製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人帡是這一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廣西目前惟一身兼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雙重稱號的技藝拔尖人才。從一名普通的作坊工人成長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成長經歷中有著怎樣的故事?日前,李人帡接受本報和《中國報道》記者專訪,講述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嶄露頭角

李人帡是土生土長的欽州人,自小就與坭興陶結下了不解之緣。上小學時他經常偷偷跑到學校對面的坭興陶廠,觀看老師傅製作坭興陶,在琳琅滿目的精品中流連忘返。李人帡從小愛好廣泛,特別是喜愛畫畫,玩泥巴和手工製作玩具、鳥籠之類活動。中學時代得到院校畢業的美術老師指導,提高了繪畫水平。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畫了大量大幅宣傳畫,主持複製100多件泥塑參加展覽,得到領導和群眾好評。

1973年回城進入坭興工藝廠,從當雕刻工開始,由於刻苦勤奮加上天資聰穎,三年的學徒時間,李人帡半年多就出師並當上班長,後升為車間主任,期間通過實踐,熟練掌握生產各工藝流程的技藝。

當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派專家實地考察欽州坭興陶,李人帡作為廠方代表參與接待工作,負責現場協助交流指導工藝學習。李人帡精湛的燒製手藝和勤懇的工作態度,讓專家印象深刻,當即決定收他為徒,從而打開了他從普通工人成長為工藝美術大師的大門。

1981年,李人帡作為特招生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學習。他十分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在本科班進修學習專業課程並利用假期學習其它專業知識,認真地跟隨陶藝大師學習專業知識,並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充實自己。

喜獲殊榮

畢業時,學院邀請他留校從事坭興陶研究,但經過考慮,李人帡還是回到了欽州原單位,從此從事創作設計研究及生產管理,帶徒傳藝等多方面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熱愛本職工作,從不間斷。李人帡1997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他從1973年進入工藝美術行業以來,經過了二十三年的不懈努力,成為廣西第二位獲得國家授予全國工藝美術行業最高的榮譽稱號,當時李人帡是大師中最年輕的,並在中南海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接見,進一步堅定李人帡堅持在坭興陶乾的決心。

1998年,坭興工藝廠改制遇到了暫時的困難,主管部門宣佈工人可以離廠自謀出路,大家紛紛離廠。當時,廣東、湖南等股份改制早,很多股份陶瓷廠都辦得紅火,廣東有廠家出年薪十二萬給李人帡,但他沒有動心,深知自己責任和使命,堅守崗位,斷斷續續每月領一百多元生活費,堅持了兩年多。2000年以後,在主管單位的支持下,李人帡與羅禮烈工程師合作,成立了第一家股份制民營企業永恆陶藝公司,經過幾年十分艱辛的運作,在政府和多方面人士的支持下逐漸發展壯大。2010年,坭興陶業不斷髮展壯大,成為欽州市城市名片,對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李人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到北京出席表彰大會,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這是李人帡人生最大的光榮,進一步激發他為坭興陶奮鬥終身的決心。

勇於創新

李人帡主張坭興陶作為具有實用性的工藝美術品類為主的陶藝產品,創作設計要“功能、藝術、工藝與市場有機結合”,四者缺一不可的理念,一直堅持著。

多年來,坭興陶使用古龍窯、隧道窯等窯爐進行傳統工藝燒製,不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燒成率低,且窯變率只有1%至3%,根本無法適應市場的大批量生產需求。

為了突破“窯變燒製”的技術難關,2000年,李人帡與他的科研技術團隊,不斷往返於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等中國陶瓷重鎮考察學習,並引進燒製效益較高的電窯。小巧輕便的電窯燒成率更高,但因其窯體體積較小,所以還是不太適合坭興陶的生產。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李人帡又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摸索攻關,有針對性地對電窯進行技術改造,經過反覆的實驗和研究,終於使其能夠適合坭興陶生產,並從此成功將坭興陶的窯變燒成製品率提高到90%以上,窯變率更是達到70%至80%。隨著李“窯變”技術瓶頸的突破,原來“一陶難求”的窯變陶飛入尋常百姓家,欽州的坭興陶公司由最初的兩三家迅速發展到100多家,其產值也由幾百萬元發展到幾億元,坭興陶也逐漸成為了欽州市政府的重點發展項目。

此外,李人帡還曾設計了一批坭興陶電熱湯鍋,與廣東廠家合作設計電熱鍋、電熱煲等,投入生產,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還有不少的有實用價值的茶具、花瓶、花盆類產品,迎合了市場的需要,促進了坭興陶生產的發展。

李人帡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現代的工藝美術設計理念應用到坭興陶的創新設計上。近年,他多件表現壯族文化的坭興陶精品受到國內外廣泛好評。

獨具匠心

《高鼓花樽》是2002年坭興陶轉型以後李人帡自己較為得意的作品,這作品具有地域特色,表現壯族文化的特點,造型是綜合了銅鼓和長鼓的神韻,採用具有現代感的簡潔、流暢、挺拔、對稱等手法,處理輪廓線和形體變化,器表刻飾壯先民競舟、舞蹈、壯錦圖案,翔鷺鳥與山羊追逐飛奔,構成一個具有活力、和諧的壯鄉場境,此作品2006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世界傑出手工藝徽章認證”和全國非遺文化金獎的產品稱號,國內有二十多家政府博物館收藏,非洲贊比亞等五國總統官邸收藏。《神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來樣改造的產品,從造型、工藝上有很大的突破,獲客商的稱讚,訂貨幾十萬件,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李人帡還有“壯鄉石榴瓶”“四神掛碟”“紫陶牛角”“海石花缸”“天地正氣瓶”“巡天壁掛”“壯魂花缸”等等一批頗具壯漢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在國內外的博物館都有收藏。為提高坭興陶的知名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為此中國科協曾授予他“中國科協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

建言獻策

欽州市政府近年來投資10多億打造千年古陶城,李人帡很受鼓舞,他認為這是為坭興陶發展壯大作長遠打算,李人帡指出,2000年,坭興陶業恢復以來,歷屆黨委和政府都十分看好坭興陶,大力支持關心坭興陶業的發展。坭興陶雖然有1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傳統技藝,但畢竟是小手工業,管理十分落後,缺泛經驗,傳統小作坊進入現代化大產發展,經驗管理十分不足,政府必須加強行政管理的投入,單是資金支持不夠,當行業發展走上正常軌道之後,慢慢過渡到由協會主持管理,實現有序的常態化發展才能跟上國內先進陶瓷產區的發展步伐。

李人帡認為,在傳承傳統技藝精華的基礎上,學習吸收現代的適合坭興陶發展創新,提升其品質創作,理念和生產方式,引進優秀適用人才和培養一批本土適應現代發展多方面需要的人才,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提倡“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發展。新產品的開發是重要的,生產、管理、銷售各個環節都要跟上才能符合現代產業的需要。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和審美的需要,李人帡的創新產品不侷限於實用性的工藝品,而且進入現代陶藝,純藝術品的設計生產,增加品類,進一步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品位提升客戶需求。在自身的特色上融入更多的現代元素,滿足客戶的需求。

培養人才

在幾十年當中,李人帡總感到自己從事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從中能探索出不少的知識,技藝和學文,能充實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很多方面修養,並從中享受到了工作樂趣。由於工作有成果,對社會、對工廠、家庭都有好處,從而心安理得,同時得到領導支持,群眾、朋友讚揚和好評,從中增添了活力。現在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李人帡每天都在為陶業奔忙。近年他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和指導坭興陶行業的發展上。

李人帡結合自己陶藝創作實踐經驗,深入發掘坭興陶的文化內涵,先後發表了20多萬字的研究論文,其中《坭興陶簡史》一文更是填補了中國坭興陶理論研究的空白。

從2007年起,李人帡一直擔任欽州市科技特派員,負責指導全市多家重點坭興陶企業,引導整個坭興陶行業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早年,隨著坭興陶行業的快速發展,欽州市多所大中專院校開辦了陶藝專業,但是,卻出現了一些關於課堂理論和生產實踐相脫節的問題。為此,李人帡在欽州學院及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等學校擔任陶藝專業的客座教授,以自身經驗指導學生學習,為坭興陶行業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

在培養接班人方面,李人帡認為,師徒關係要與時俱進,師徒之間要互動,學徒可同時學習多家技藝,要把傳統的優秀技藝和對專業的兢兢業業精神傳給學徒,學徒亦有責任把掌握現代的理論創作理念、信息知識等傳給師傅,實現師徒互動的方式,共同把事業提升。他表示,在行業中不應有門派之爭,技藝是多元化的,只有共同合作,適應時代發展,取長補短,才有進步。在坭興陶產業中,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傳承隊伍,要加強交流提升的活動,培養更多的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