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對於應屆生來說,爲什麼說這樣的小公司就是一個深坑!

每當到了畢業季,應屆生對於大小公司的選擇,都是一個糾結的話題。

雖然不少文章都對各自的優劣勢進行了分析,給人一種大小公司各有千秋的感覺,但其中仍然存在著不少的誤區。

在職場上:對於應屆生來說,為什麼說這樣的小公司就是一個深坑!

下面來給大家逐一擊破:

誤區1:

小公司接觸面廣,有利於全面發展

在大公司只能當螺絲釘,發展通道窄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區。

很多人覺得,相比於大公司的

“螺絲釘員工”,小公司職位門檻低,沒有太細的職能劃分。在裡面工作,可以擔當多種職務,能完整地解決一個問題,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然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

很多小公司的老闆,會專門針對這種想法,給應屆生們灌雞湯:

“我們這裡和大公司不一樣,你雖然是新人,但只要幹得好,進步快,就有機會獨立帶項目,鍛鍊你的統籌能力。”

“獨立帶項目”和“鍛鍊統籌能力”...

像這樣的說法,對於涉世未深的畢業生來說,別提有多高大上了。很容易就給人一種,晉升管理層,當上

CEO的感覺。

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這些所謂的高大上,用兩個字足以概括:

打雜。

就是隻要你肯幹,無論是大事小事,所有雜七雜八的活,全部讓你一個人幹,還不提供任何的資源配合。還美其名曰:這是學習和鍛鍊!

“年輕人啊,心態不要浮躁,有些工作雖然看著很瑣碎,你卻不一定能做好,能把這些小事幹好,也是能學到很多東西的!”

“不要總覺得,做這麼多事情很苦很累,這是對你的考驗,你要是能一個人扛下來,就是進步,以後就能放心讓你去帶項目了!”

於是,一個個好學青年就喝著滾燙的雞湯,投身到打雜事業中去了。

其實,這裡有一個明顯的漏洞,就是學習和鍛鍊,是貫穿在生活的任何方面的。生活處處有學問,就算你天天去倒垃圾,也是能倒出一定的熟練度和心得。

所以,對於職場人來說,我們要的不僅僅是學習,而是要思考如何才能最優化地學習。

在職場上:對於應屆生來說,為什麼說這樣的小公司就是一個深坑!

我們再看大公司的“螺絲釘員工”。

如果說小公司的工作是多且雜,那麼在大公司,就是少而精。無論是項目還是工作內容,都完全不是一個等級。大公司所能給你帶來的,是一個平臺級的視野,這對於起步階段,是十分收益的。

雖然不會像小公司那麼面面具到,但只要你不陷入機械化的思維之中,多跟團隊和公司大牛去交流,在平時的工作中多學多思考。

那麼你能獲得的,將不僅僅是所處職位的業務能力,而是一個系統的

“工作邏輯”,這要比在小公司裡學到的,一大堆專業度極低的“具體技能”,要有用得多。

誤區2:

小公司扁平化管理,層級少

大公司流程制度繁瑣,做事低效

曾經看過一個笑話,是諷刺大公司流程制度的。

是說在小公司裡,要把大象放進冰箱,一共就三步:打開冰箱門、放進大象、關上冰箱門。非常的簡單直接。

而在大公司,這個流程就遠不止三步了。

首先你要寫個報告,說清楚把大象放到冰箱的意義和重要性,搞清楚哪種冰箱該放哪種大象,然後把開門動作、放大象的路線描繪清楚,還要把關門的力度計算出來,再拿著完整的方案,去找項目經理排期,最後才是把大象放進冰箱。

如果我們單純從步驟數來對比,會顯得大公司的工作流程很繁瑣是不是?但只要你稍微梳理一下整個邏輯,就會發現,這個流程非常的科學且嚴謹。

而這也正是一個成熟的職場人,所應該具備的處事邏輯。

不可否認,過於繁雜的流程和制度,對個人的工作效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我們也不能只為了簡單快捷,就放棄對“規則”的學習。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學習規則,再找機會變通。

主動去思考,為什麼這套流程和制度,能保證企業的有效運轉,它的優點和缺陷分別在哪裡?然後在消化之後,把流程裝進腦子裡。

等你以後有機會成為領導,或者自己開公司創業的時候,再根據實際情況,沿用、改進甚至是簡化這套流程制度。

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化繁為簡,而不是為簡而簡。

在職場上:對於應屆生來說,為什麼說這樣的小公司就是一個深坑!

誤區3:

小公司升職快,能成為跳槽敲門磚

大公司晉升難,不容易混到資歷

很多人只關注職位的升遷,而忽略了職場品牌的溢價。

舉個例子,在你畢業三年之後,你要準備跳槽或創業了。假設你此時所在的公司是

華為,只要你肯投簡歷,這個行業幾乎所有公司都會給你面試機會。

但假如你此時在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即使幹到了部門經理的位置。想跳槽到心儀的下家,還是會有一定的困難。

同樣的,要是五年之後,你在華為,應該會有獵頭打電話挖你了。而你在小公司,那就得看看,這公司有沒有變得更牛吧。

再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十五年之後,你打算創業了。如果你是

華為的管理層,那麼你拉到風投的機會就會比小公司大得多。

記得當年我同學面試華為的時候,華為hr是這麼說的:你進了華為,幹上5年,這個行業你有立足之地了。你說你是華為出來的,這個行業任意一家公司,都至少會給你面試的機會。

這就是華為的品牌價值,給hr帶來的自信。

我們再來想象一下這兩個面試場景:

hr1:你上一家公司是做什麼的?在哪裡的?哦... 沒怎麼聽過

hr2:我在簡歷裡看到,你上一家公司是在華為啊,聽說壓力挺大的啊...

怎麼樣,感覺完全不一樣吧?

我們在網上找工作的時候,例如像58同城的白領專區的有些招聘信息會要求有中小型公司幾年工作經驗!


在職場上:對於應屆生來說,為什麼說這樣的小公司就是一個深坑!

以上的這些,就是大公司給我們帶來的職場品牌溢價。

無意識的思維滲透,最為可怕

第一份工作,對於初入職場的學生來說,可以說影響非常的大,因為我們會很自然地相信,工作就是這樣子的。

認識的第一批同事,也會在心裡留下一種印象,讓我們感覺到職場就是這樣的,人際交往也該是這樣的。

而這些無意識的思維滲透,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改變了思想。用句俗套的話來說,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人會想,即使公司風氣非常不好,只要我有足夠強的定力,也完全可以“出淤泥而不染”。

然而公司機制並不會因為一兩個人而改變,這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再小的公司都有它自己的文化。

說直白一點,這個文化就是指導你如何在公司裡生存的法則,憑一己之力去對抗企業文化是很累的。

所以,無論你是從事哪個行業,以後是想打工還是創業。

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去大公司,都是最優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