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香港有個地方叫天水圍,被稱為悲情市鎮。

香港有個地方叫天水圍,被稱為悲情市鎮。

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原是一條小圍村,19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但今天它的30萬居民多為底層勞工(其中有諸多新移民及大陸新娘)。

那裡生活著香港的最底層,他們在洶湧的時代潮流中,經歷著孤獨與困頓,一步一步被推進邊緣地帶。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前幾日,香港年輕人最愛流連的“連登討論區”出現一條貼子:“00後女孩被8男女虐待性侵,全因一個MK仔”。

貼子圖文並茂地描述一名14歲女童被一班童黨凌虐過程: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受害人的手機描述

15歲的主犯阿怡與男友銀仔戀愛兩個月分手後,因不滿14歲的阿X與自己的前男友有聯絡,夥同5男2女童黨,聚集在天水圍一處涼亭“教訓”阿X。

5個男生圍觀,3個女生動手。

她們摔爛阿X的電話,又脫去阿X的衣服並暴力施虐,包括菸頭灼面、扯頭髮撞牆、摑面、腳踩、襲胸、可樂淋身、吐口水,衛生巾貼面及火燒下體等,連環凌辱一個多小時。

事後警方以傷人罪,逮捕了8名涉事童黨……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天水圍童黨問題死灰復燃

香港媒體在報道這則新聞時,用了“天水圍童黨問題死灰復燃”這樣的字眼。

顯而易見,這樣的事不是第一次發生。

作為不熟悉香港多元文化的內地朋友,不禁要問了,什麼叫“天水圍童黨”?

在討論這則新聞中的“童黨”之前,我們不如先來了解一下香港天水圍這個地方。

01

香港的西北端,有一座與深圳隔后海灣相望的圍城,名叫天水圍。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天水圍其實就是香港的公屋村

天水圍屬於香港第三代公屋。

當年香港政府興建天水圍,目的是為了緩解密集人口所帶來的壓力。

但是,這片區域的規劃,並沒有按照標準來執行,致使天水圍在很長一段時間成了一個集結貧窮、自殺、抑鬱症、犯罪等種種社會問題的“棄城”。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1997年天水圍鳥瞰圖

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規定,一個健康城市建設之前,應該有穩定及永續的生態系統來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比如醫院、交通、網絡等等。

這就像是古代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一樣,基本設施建設應該先於居民入住。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直到2003年才慢慢有了巴士、輕鐵等交通工具

天水圍從1987年開始興建公屋,直到2003年才慢慢有了巴士、輕鐵等交通工具。

除此之外,其他的配套設施也嚴重不足,剛開始時,距天水圍最近的一間公共醫院約9公里,看一個喉炎都要預約3個月至半年。

直到2017年才在區內設立醫院,卻沒有急診,生病只能看私家診所,價格比2004年貴了一倍,“病不起”。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天水圍的32萬人口,幾乎都是為求一安居之所的低收入家庭。

所以,目前居住在天水圍的32萬人口,幾乎都是為求一安居之所的低收入家庭。

畢竟,與香港市中心那些住在籠屋、劏房及頂樓加蓋屋相比,申請到天水圍這樣的公屋,簡直做夢都要笑出來。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香港還有約10萬人正居住在籠屋、劏房及頂樓加蓋屋

香港還有約10萬人正居住在籠屋、劏房及頂樓加蓋屋

但是,住進天水圍的人只享受到短暫的喜悅,就面臨了一個窘境,甚至讓他們往後的生活陷入了一個巨大的悲劇漩渦。

因為天水圍是純粹的住宅區,只有少數餐飲、服務業可吸收就業。

住在這裡的居民想要謀生,就不得不選擇負擔高昂的交通費,跨區工作。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天水圍目及之處都是住宅樓,街道車少,行人也少

由於製造業全線遷移至內地或東南亞,香港製造業早已全面崩盤,經濟迅速萎縮。

這樣一來,基層勞動力的需求大大減少。

那些“4點半起床,為了趕5點半第一班地鐵”的天水圍人,迫切想要通過自食其力過上幸福生活,卻發現再怎麼努力工作也只能賺取微薄的薪資。

比如說一個裝修工以前月薪約2萬港幣(摺合人民幣約14000元),但現在卻只能以日薪計算,一個月下來可能只有7000至8000元人民幣的收入。

還有人傾全家之力,每月仍只能賺不足2000元的收入,根本不足以餬口。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越來越大的香港貧富差距

"工作越努力,工作時數越長,反而越貧窮",這就是天水圍居民的現狀,他們的生活質量甚至不如依靠救濟。

最後他們身不由己地,被迫加入領取救濟的隊伍,最後成為港人口中的“好吃懶做的蝗蟲”。

02

天水圍的“蝗蟲”群體,除了無法自食其力的港人,還包含著他們的妻子——一批來自內地的女子。

1997年,大量港男開始為他們的內地妻子申請家庭團聚簽證。

據統計,僅那一年港男娶內地女子,就有28309例。

這些陸港家庭普遍是“老夫少妻”,其中,內地女子比丈夫小15歲以上佔有20%。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一名港男與內地過來的妻子及大女兒住在一間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裡

這些丈夫們在香港收入低下,有的直接失業,靠政府救濟,成為“蝗蟲”一族。

而以婚姻途徑移民至香港的內地女子,因為語言不通、環境不適應,根本無法工作,更加劇了家庭負擔。

經濟上帶來的困境讓很多家庭陷入惡性循環,隨後衍生出各種諸如失業、家暴、自殺等問題。

2004年香港就發生一起滅門慘案,無業男子李柏森斬殺來自四川的妻子及2名幼女後,自殺身亡。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來自四川的金淑英,早年嫁給裝修工人李柏森,赴港後才發現丈夫靠領救濟維生。

因為怕領不到救濟,李柏森不准她外出工作,還不時虐打她發洩,精神及肉體上屢受折磨

震驚香港的慘案發生之後,天水圍在隨後13年間,設立了24間家庭服務中心,以及青少年、社會保障、就業援助等服務中心。

但直到2017年,天水圍虐待配偶案仍屬全港第一。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這宗滅門慘案後來被許鞍華拍成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由任達華和張靜初主演。

隨後幾年,天水圍命案、家暴不斷重演。

2006年,三名婦女在天水圍喝藥、割脈及燒炭,集體自殺身亡。

2007年,天水圍一名靠領取救濟的新移民家庭,丈夫患上鼻咽癌在醫院留醫,妻子承受沉重壓力精神病發,將一對12歲和9歲的子女,用繩索捆綁從24樓擲下,自己隨後也跳樓,3人當場死亡。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天水圍,因為不斷上演的倫常事件而被大眾關注,而事件的主角,往往是被香港被冠上"北女"標籤的內地女子。

也許,她們不算"香港人",只能算"天水圍人"。

她們無法融入香港這個社會,有的人嫁到香港十多年,卻連尖沙咀、中環等地標都沒去過。

她們衝著香港的繁華而來,卻被"一世困在天水圍",活在一座被愁雲蓋起的"悲情城市"裡。

03

天水圍幾乎濃縮了香港所有的社會問題,成就了香港之“最”:最多內地新移民,最多失業人口,最多低收入人士,最多單親家庭,最多家庭暴力。

以及,最多的青少年問題。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孩子在家暴的環境下長大,價值觀勢必受到扭曲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家庭的經濟長期處於困頓當中,丈夫動不動對妻兒使用暴力,那孩子在家暴的環境下長大,價值觀勢必受到扭曲。

當然,有一些女性為了過上正常生活,通過離婚來擺脫困境,但離婚後,她需要長時間工作養家,根本無法顧及子女的教養。

在天水圍還有另一種情況,即便是正常的家庭,由於他們本身受教育程度較低,面對巨大時代潮流,他們對子女的影響無疑是螳臂擋車,根本無法幫助子女成長。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香港貧富懸殊嚴重,由居住環境已可見

以上種種情況,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最終使天水圍“童黨”盛行:

2007年,天水圍8名童黨欺凌14歲女童,往她頭上淋可樂,又將其帶到屋梯間矇頭圍毆,並強迫脫衣,用手機拍攝進行勒索;

2010年,一名青年前後多次在天水圍送外賣時遭數名少年攔途截劫;

2014年,9名12歲至19歲童黨在天水圍一商場集結,包圍一名18歲青年。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這些問題少年組成童黨,目的是發洩來自家庭的負面情緒

他們在暴力、貧困、無助的世界成長,間接為香港黑幫吸收成員提供了機會。

2013年,盤踞天水圍的兩個黑幫,就為了招收門生,雙方出動兩批13歲至17歲的童黨,聚眾械鬥。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電影《圍·城》劉國昌導演的以天水圍家庭為背景一部寫實電影。

哥哥靈傑及弟弟俊傑出生於一個問題家庭,哥哥為了逃離窮困而拼命讀書,弟弟因長期被父親虐打,最終離家出走加入童黨。

另一對主角是14歲的Panadol 和姐姐綺華,Panadol 曾經被父親侵犯,但姐姐卻因為害怕而三緘其口,Panadol因此對人失去了信心,結交損友加入童黨

從過去30年香港學界對童黨與黑社會關係的研究資料看,"爛仔——大佬"是童黨與黑社會之間的循環模式。

比如說,童黨之間如果發生衝突,為求自保,他們會與某一個黑社會聯絡,尋求保護。

但童黨也需要有所付出,當黑社會需要賣毒品、集體打鬥等,童黨就要跟著造勢,變相成為黑社會作惡的工具。

就這樣,童黨的"爛仔"與黑社會接觸多年後,這些問題少年長大後,就成為別人的"大佬",造成惡性循環。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這些被稱作"港二代"的少年,沒有享受過幸福,也沒得到過同情、悲憫

這些被稱作"港二代"的少年,沒有享受過幸福,也沒得到過同情、悲憫,他們所受的苦及走投無路的心酸,並非他們所能選擇。

他們高聲呼救, 卻無人伸出援手,最後只能自己發展出一套在社會叢林中的生存法則,用傷害別人來保護自己。

04

香港人喜歡將天水圍的“悲情”從香港的“繁榮”中孤立出來。

而那些生長在破碎家庭、缺乏家人關心愛護的童黨,在香港人看來,更是"缺少做一個正常人的基本道德教育"的典範。

的確,天水圍的客觀因素是童黨猖獗很重要的誘因。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家庭結構真的是邊緣少年形成的唯一因素

但除了天水圍,香港其他地方就沒有童黨嗎?家庭結構真的是邊緣少年形成的唯一因素?

當然不是。

從香港電影的發展來看,童黨問題不止一次成為香港的影視題材。

最令人髮指的,是根據1997年"秀茂坪童黨燒屍案"改編的《三五成群》。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秀茂坪童黨燒屍案"因年幼的兇手極度殘暴而一度轟動香港。

“秀茂坪童黨燒屍案”案發於1997年,一名15歲少年被誘騙到觀塘秀茂坪內一處住所後,慘遭10多人持續毒打4小時。

他死後,兇手們還不放過他,竟然放火燒屍,然後把殘餘的屍體扔在垃圾站。

涉案的兇徒一共14名男女,令人齒冷的是他們犯案時年僅14歲至17歲!

如果說,天水圍的童黨,是因為貧窮、家暴等原因造成的,那香港其他童黨以及"秀茂坪童黨燒屍案"14名兇手又是因為什麼而犯案?

我想,香港文化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香港電影熟悉的朋友應該都知道,1996年上映的《古惑仔》系列電影曾經風靡全中國,無數少年想像"浩南哥"、"山雞哥"一樣行走江湖,義薄雲天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1996年上映的《古惑仔》系列電影曾經風靡全中國

然而,就是這種被美化的黑文化,將青少年帶上了歧途。

香港"秀茂坪童黨燒屍案"14名兇手 ,不但以《古惑仔》中的人物名字冠以外號,還沉溺在充滿英雄主義的世界之中,認為人是打不死的!

在暴戾與無知之間,拉幫結派、打架鬥毆、欺凌弱小成了童黨們日常的"娛樂活動"。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很多年後,陳小春和鄭伊健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很後悔拍攝這部影片。

可時至今日,《古惑仔》依然是很多青少年的模仿對象,那些所謂的江湖規矩也成了青少年心中衡量友情與價值的標準。

香港文化,其實是一種無根文化。

因為香港本身是個移民社會,自抗戰時期,就歷經過幾波的大移民潮。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幾代的香港人血液裡都溶進了對歷史與國家以及身世飄零的困惑與追尋

所以,幾代的香港人血液裡都溶進了對歷史與國家以及身世飄零的困惑與追尋。

但即便如此,總有新的一批人被香港人視為“外來者”,以及社會問題的“製造者”。

比如,生活在天水圍的新移民,以及她們生下的“港二代”,或是幾十年浸淫在新移民為了活下去發明了“以暴制暴”黑幫文化中的懵懂少年。

天水圍童黨:香港繁華表面下有一處被遺忘的角落

他們在洶湧的時代潮流中,經歷著孤獨與困頓,一步一步被推進邊緣地帶

在香港這個純粹的經濟城市裡,這些人沒有尊嚴,有的只是在失敗後得到勝利者的施捨和同情。

他們小心翼翼呵護著深不見底的自卑,需要與主流社會對他們有意無意的醜化進行對抗,才能有勇氣活下去。

但對於他們來說,香港是戰場,也是歸宿,需要不斷的努力才能最終尋得安定與歸屬感。

或許在幾十年的逝水移川之後,他們才能逃離來自周邊的疏離,不再是香港社會的邊緣人。

BY:張老六 來源:世界華人週刊(id:wcweek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