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十周年 新華社刊髮長文報導南靖土樓

關於“福建土樓”,你知道多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事應該知道吧?那是在2008年7月,“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到今年已經10年了。其中,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的“兩群兩樓”(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懷遠樓、和貴樓)共20座土樓成為世遺。著名的福建土樓“四菜一湯”就在田螺坑土樓群。如果你沒去過,那就跟著記者的鏡頭去一探究竟吧。

田螺坑土樓群

一提到“福建土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四菜一湯”,這形象的稱謂正是指位於南靖縣書洋鎮上坂村的田螺坑土樓群。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被稱為“四菜一湯”的田螺坑土樓群。(8月5日攝)

田螺坑土樓群由方形的步雲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因佈局酷似飯桌,被網友稱為“四菜一湯”。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與“四菜一湯”合影留念。(8月5日攝)

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崬山半坡上,所在的田螺坑自然村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聳,中間地形低窪,形似坑而得名。田螺坑土樓群的住戶均為黃氏族人。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從山下望去,田螺坑土樓群猶如一座城堡。(8月5日攝)

據介紹,田螺坑土樓群的第一座土樓叫步雲樓,就是那位於中心位置的方形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三層高,每層26個房間,全樓有4部樓梯。取名步雲,寓意子孫後代從此發跡,讀書中舉,仕途步步高昇、青雲直上。果然,步雲樓還在興建,族人又有了財力,隨即在它的右上方動工修建新一座圓樓,叫和昌樓,也是三層高,每層22個房間,設兩部樓梯。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與“四菜一湯”合影留念。(8月5日攝)

1930年,步雲樓的左下方又建起了振昌樓,還是三層高,每層26個房間。1936年,瑞雲樓又在步雲樓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三層高,每層26個房間。最後一座文昌樓建於1966年,準確地說它是一座橢圓形樓,同樣是三層高,每層有32個房間。

懷遠樓

懷遠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坎下村,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是一座雙環圓形土樓,一個大環裡面套一個小環,較為罕見。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懷遠樓內部的“大環套小環”結構。(8月5日攝)

懷遠樓為簡氏家族住宅,坐北朝南。樓門上有楹聯“懷以德敦以仁藉此修齊遵祖訓,遠而山近而水憑茲靈秀毓人文”,“懷遠樓”由此得名,可以看出簡氏祖先重視以德育人,希望子孫懷有遠大理想。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與懷遠樓合影留念。(8月5日攝)

懷遠樓最大特點就是它是一座雙環圓樓,大環和其他土樓一樣為住宅,小環為懷遠樓特有的學堂,平時是簡氏子孫讀書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取名為“斯是室”,兩聯書為“斯堂詎為遊觀祈計敦書開耳目,是寶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課兒孫”。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參觀“斯是室”。(8月5日攝)

懷遠樓的樓基用巨型鵝卵石和三合土壘築而成,整座樓共有4層,高14.5米,每層34個房間,共有136個房間。懷遠樓因夯土配方獨特,夯築技藝高超,至今外牆表面光滑無剝落,也抵禦住了地震的損壞。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懷遠樓的頂樓觀望。(8月5日攝)

懷遠樓的結構極為規範,每間屋子的規格大小一致,每戶四層,一層做飯,二層儲存糧食,三四層住人。樓內打有水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

和貴樓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始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為方形土樓,並配有院厝,共有五層,是南靖最高的土樓。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進入和貴樓院子參觀。(8月5日攝)

和貴樓主樓大門上題有“和貴樓”三個大字,兩聯書為“和靚既康祿,貴子共賢孫”,簡單十個字道出了主人的人生哲學,和對子孫的希冀。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和貴樓主樓外合影留念。(8月5日攝)

和貴樓的最大特點是,它是建在沼澤地上的,聰明的簡姓族人運用懸浮原理,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幾百年仍然堅固穩定,保存完好,被稱為“陸地上的諾亞方舟”。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和貴樓內跳躍,體驗沼澤地的鬆軟。(8月5日攝)

和貴樓每層有28個房間,共有140個房間,東西南北四個角均有樓梯上下。院內有兩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一口井水質清澈,可以飲用,另一口井水質渾濁,不能飲用,此乃和貴樓的一大奇觀。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進入和貴樓主樓院內參觀。(8月5日攝)

和貴樓由樓和厝組成,閩南地區將多層的房屋稱為“樓”,單層的房屋稱為“厝”,和貴樓的方樓為樓,外面的院牆為厝,裡面中心位置的學堂也是厝。當地有句俗語“厝包樓兒孫賢,樓包厝兒孫富”,和貴樓方樓內外都有厝,可見主人期望世代兒孫既賢又富。

裕昌樓

裕昌樓位於南靖縣書洋鎮下版村,始建於元中期(1308-1338年),是目前南靖最古老的圓土樓。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裕昌樓外合影留念。(8月5日攝)

裕昌樓共有5層,每層54個房間,共有270個房間。樓體為土木結構,五行造型,通廊式圓樓。第一層牆厚1.8米,往上逐層減縮10釐米,以保證樓體的穩固。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裕昌樓的牆面部分脫落,足以見其古老。(8月5日攝)

裕昌樓原為劉、羅、張、唐、範五姓族人共同出資建造,後來羅、張、唐、範四姓搬走,故如今裕昌樓中居民都是劉姓族人。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裕昌樓內保留有濃厚的生活氣息。(8月5日攝)

裕昌樓內現有21戶123人居住,設有五部梯道,一個大門出入,頂層建有瞭望臺,各單元一層廚房均有水井,共22口,井深約1米,水質清淨甘甜,是福建土樓中水井最多的。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走在裕昌樓內的鵝卵石地面上。(8月5日攝)

裕昌樓最大的特點是三四層的柱子東倒西歪,最大的傾斜度為15°,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幾百年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至今依然如故,有驚無險,劉氏家族在此繁衍25代。

塔下村

塔下村位於南靖縣書洋鎮,是漳州著名的僑鄉,始建於1426年,現有300多戶人家。村內土樓沿河而建,被稱為“閩南周莊”。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塔下村沿河而建,風景秀麗,宛如江南。(8月5日攝)

塔下村土樓形態豐富,有常見的方形、圓形,還有圍裙形、曲尺形,最獨特的是還有浙杭水鄉模式單院式土木、磚木結構的吊角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佈局的奇妙景觀。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塔下村沿河而建的方形土樓。(8月5日攝)

塔下村是張氏家族的居住地,為敬奉先祖,建張氏家廟——德遠堂,距今已400多年。德遠堂大殿橫樑上鐫刻著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塔下村的張氏家廟,坐北朝南,背山面水。(8月5日攝)

德遠堂前,立有24根石龍旗杆,是國內現存單處最多的石龍旗杆。清道光年間開始,張氏家族為勉勵子孫發奮讀書,規定凡中舉、中進士或取得一定官職的鄉賢,可在祠堂前立石龍旗杆。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德遠堂前面的石龍旗杆,數量之多令人讚歎。(8月5日攝)

塔下村還是南靖縣第一長壽村。這個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猶如一片清淨樂土,民風淳樸,孝敬、供養老人蔚然成風。現全村1600個人口中,60歲以上的就有220多人,其中80—89歲的30多人,90歲以上的3人。據說,環境優美、素食為主、熱愛勞動、子孫孝敬是塔下村老人普遍長壽的秘訣。

雲水謠

雲水謠原名長教,位於南靖縣境內,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一個景區。2005年底,電影《雲水謠》劇組在這裡取景拍攝。“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後,當地政府將長教改名為“雲水謠”。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在電影《雲水謠》中經典鏡頭處合影留念。(8月5日攝)

雲水謠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還有那靈山碧水,無不給人以超然的感覺。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雲水謠靈山碧水,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8月5日攝)

雲水謠的溪岸邊,排列有13棵百年老榕樹,其中一棵老榕樹需要10多個大人才能合抱,是福建省已發現的最大榕樹。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遊客從雲水謠一棵六百多年的老榕樹下走過。(8月5日攝)

榕樹下是一條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鵝卵石古道,據考證是古時長汀府(龍巖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經之路。古道旁,有一排兩層老式磚木結構房屋,那是已有數百年曆史的老街市。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十周年 新华社刊发长文报道南靖土楼

↑雲水謠的千年古道見證了歷史的滄桑。(8月5日攝)

雲水謠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腳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羅棋佈的一座座土樓。這些從元朝中期就開始建造的土樓,目前保存完好的就有53座,除了有懷遠樓、和貴樓外,還有吊腳樓、竹竿樓、府第式土樓等,姿態萬千、別具一格。

以上這些景點都是南靖土樓開發比較成熟的線路。如果你還沒有去過,那就趕快行動吧,非常值得一看。

申遺成功10年來,南靖縣致力於土樓保護性開發,無論是景區接待遊客人次、旅遊收入還是景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了10多倍。在保護土樓人文景觀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改善景區基礎設施,既服務遊客又普惠民生。樓民也在享受“土樓旅遊熱”紅利中,自覺地樹立起“主人翁”意識。

申遺成功10年來,南靖土樓成為漳州乃至福建的王牌旅遊目的地,旅遊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南靖土樓接待遊客450萬人次,比2008年的35萬人次增長了約1130%;實現旅遊收入25億元,比2008年的2000多萬元增長了約1236%;景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7481元提高到2017年的24713元。

申遺成功10年來,“福建土樓”日新月異。綠樹藍天、鳥語花香、小橋流水……每一位到此的遊客不僅能觀光休閒,還能探尋心靈的故土。當地村民也早已與土樓同呼吸、共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