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喜歡讀史的人可能會察覺,每一位成就卓著的人身後,幾乎都有一位聰慧、有見地、三觀正確的母親,比如孟母所為就是為了讓孟子遠離那些粗鄙庸俗的環境,讓他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正是孟母的遠見卓識,才成就了一代大儒孟子。

時光流轉,儘管時代不同了,為下一代創造優質的學習條件和環境無須再孟母三遷了,但仍舊需要對孩子的意志、品質、性格、心態等進行磨礪、鍛鍊。湖南衛視《少年說》近期的一集,一位少年和他媽媽因為做家務的問題展開了精彩的博弈。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這個叫付軒昂的初中生,由於媽媽經常讓他做家務,所以他想借助這次機會去改變她媽媽想法。付軒昂說到,他媽媽利用“社會實踐”的藉口逼迫他做家務,他不僅要刷碗、擦地、摘菜,還要學會做飯。他說現在已經學會做燜飯、煮粥、拌涼菜,還訴苦到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最後懇求媽媽能不能不要再逼迫他做家務了。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但是媽媽的態度讓他這個願望徹底涼涼了:“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的能力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會讓你培養感恩之心,會讓你有耐心有愛心,你必須學習。我不會答應你,而且以後你還要做更多……你現在的學習會通過做家務得到促進,因為你會懂得這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你生命的組成部分……你現在做家務,會有責任感,到將來的時候,你會對你的家人承擔責任。這就是媽媽現在讓你做家務的初衷和目的。”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不僅如此,這位媽媽列舉了很多孩子爸爸分擔家務的事例,她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教兒子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媽媽還強調“作為一個男孩子,你將來如果能泡得了廚房,下得了書房,能擔當,有責任。那麼你的未來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會很幸福!”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現在的父母有多擔心窮養了孩子,你可以在百度搜索“窮養”。

鋪天蓋地的文章都會告訴你,窮養的孩子有什麼毛病。連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都說,窮養的孩子處在高度壓力的環境下,所以會對周圍的人和事變得異常敏感,這種壓力甚至會阻礙智力發展。又一次印證了寒門難出貴子,然後深深刺痛了我們這一代。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自己吃苦受罪不要緊,耽誤了下一代,就是罪大惡極。因為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特別是父母。小時候自己吃的苦,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孩子再吃一次。要克服這種心理,捨得讓孩子吃苦,非常不容易。

家族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對自己很刻薄,看過他的記帳本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有一次,他欠了朋友5分錢,死活非要還給人家,理由是“這是一美元一整年的利息。”在他的影響之下,這個家族的孩子也過得相當節儉。因為熱衷於精打細算,他把家裡的每件家務勞動分配給孩子,按件計費,打蒼蠅2分,削鉛筆1毛,練琴一小時5分,連一天不吃糖都可以賺錢。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想想有一個摳門的爹,其實挺可怕的。洛克菲勒家的4個孩子只有一輛自行車。最小的那個男孩8歲前都在穿姐姐們的衣服。一般家庭都不會這麼養孩子。但就是這樣一個家族,養育出了一代代精英。據說,洛克菲勒家族有一句名言,“財富是上帝的,而我們只是管家。”所以,他們家的人對錢都沒有什麼執念,成了美國慈善界的先鋒。

洛克菲勒家族並不是唯一窮養孩子的有錢人家,羅斯柴爾德家族、巴菲特、比爾蓋茨、甚至八零後的扎克伯格,越來越多的有錢人選擇了窮養孩子。

反倒是我們這些算不上X幾代的父母,每天嚷著窮養的可怕,生怕孩子受一點苦。多少有點諷刺。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窮與富不在於金錢和物質,更在於精神。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精神上都應該富養!上一代的父母喜歡用愛把孩子包裹起來,越俎代庖幫他們安排好一切,由於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他們即使成家立業了,“理所當然”不會做飯、不會洗衣,習慣性的啃老,這簡直不可思議。這種萬事包辦的“富養”,讓孩子成為了坐享其成的人,產生更大的依賴性和自卑。父母們再一次思考,是不是物質充裕了、滿足了,孩子就會更加註重精神的追求呢?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或許極端的追求“窮養”或“富養”都不是明智之舉,如孔子的“中庸之道”,教育中我們也要找到最合適的尺度。如何才是合適的,我認為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心理需求,對症下藥。

實際上,所謂“窮養”,最重要的並不是“窮”,而是“養”,不管對男孩還是女孩都是這樣。窮養不單單是金錢上的約束,它是為了讓孩子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知道苦是什麼滋味後,能夠思考如何擺脫苦,而不是在苦海沉淪,覺得自己沒有一點價值。窮養中最可怕的是,你將孩子推入漩渦,卻不教他逃離其中的辦法,眼睜睜看著他越陷越深,還竊以為這樣做會讓他有一個好的未來。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窮養”是對孩子意志品質的塑造,多經歷一些挫折,養成獨立的性格並懂得承擔責任的重要性,懂得金錢的來之不易而不至於花錢無節制,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告訴孩子:“我們家裡很窮,什麼都買不起”,這樣就失去了“窮養”的內涵。孩子的教育,無關窮富,花錢的多少並不能決定什麼。窮養,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價低從優,社會也從來不會只靠人們吃糠咽菜而進步。

窮養更多的是要求父母,多減少對子女不必要的介入,用引導代替包辦一切,用平常心代替過分溺愛,小事上別斤斤計較,大事上別輕易妥協,讓孩子明白,即便環境再艱苦,人都有能力獲得更好地生活方式;最終通過窮養來達到富養,富是富在孩子的精神上,富有學識,富有內涵。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貧窮的家庭條件+耀眼的北大光環,18歲河北農村女孩王心儀707分考入北大成為勵志的典型。而很多媒體則用“感謝貧窮”這樣的字眼作為標題表現王心儀的勵志精神!而很多網友更是一片叫好之聲,跟著一起感謝貧窮!

顯然,這樣的故意“對比”有點虐心了!貧窮是好東西嗎?當然不是。既然不是,為什麼要感謝貧窮?試問,哪一個人願意生活在貧窮之中?哪一個人又甘願享受貧窮?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條件,每個人都不能選擇,這是命中註定的。無論富裕,還是貧窮,這都是家庭給予每個人的,無可選擇。但無論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每個人都要靠自己的奮鬥才能真正贏得一個好未來。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北大,是勵志典型。那麼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考上北大,同樣是勵志典型。我們不應該為那些努力奮鬥的人貼上“貧窮”或“富裕”的標籤,無論他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只要他靠著自己的奮鬥贏得自己的未來創造自己的精彩,都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不要拿貧窮說事,也不要在取得成功的時候感謝貧窮,應當感謝從未放棄的奮鬥精神。

窮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窮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