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生住宿緊張爲何不考慮改變寄宿制

近日,一篇《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萬》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文中稱,7月26日上午,學校召開各院系會議說明因宿舍資源緊張,至少有45%的專碩新生將無法入住萬柳公寓,學生自行解決住宿問題;可以擁有宿舍的55%的“幸運兒”將由抽籤決定。對此,北京大學公寓服務中心回應稱,擬通過調整圓明園校區進修教師、訪問學者原定住宿安排,幫助其餘同學解決住宿問題。

對於北大專碩新生起初可能無法入住學校宿舍的問題,有輿論將質疑引向了專碩與學碩、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地位之分。不得不說,這類質疑在觀念深處沿襲的,還是“學校辦社會”的思維。

北大研究生住宿緊張為何不考慮改變寄宿制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學生住宿還是由學校提供,普遍實行寄宿制。而這種寄宿制管理方式,已明顯不適應高校的改革和發展。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就推行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1985年頒佈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高校後勤改革的方向是實行社會化。1998年發佈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也明確指出,“加速學校後勤工作社會化改革,精簡分流富餘人員。”“爭取3-5年內大部分地區實現高校後勤社會化。”但我國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並不順利。

一方面,學生如果到校外租房,很多家庭難以支付這筆高昂的租房費用;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外租房,難以接受集體教育,會引發其他問題。對此,社會上一直存在反對社會化的阻力,這可以理解。但由學校統一提供學生宿舍,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對學校宿舍的住宿條件不滿,舍友關係緊張;學校對學生宿舍實行統一的作息管理,但學生的作息規律並不一致等。

在發達國家,大學普遍不給研究生提供住宿,而是由研究生到校外租房,學校只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服務。因為研究生從教學特點和年齡特點看,基本不需要寄宿制教育,學校提供住宿服務只是提供住宿而已,就是房東和租客的關係。

對於本科生,有的大學會給所有本科生提供四年住宿服務,讓本科生接受寄宿教育——寄宿教育對本科生適應大學生活,融入大學文化,傳承大學精神有重要作用。有的大學則只給低年級本科生提供住宿服務,到了高年級階段,需要到校外租房,且住學校宿舍的費用並不低。

對於研究生,考慮到其具體的學習、生活特點,可不再由學校提供住宿,而由學生自己到校外租房。結合城市的實際情況,可由政府提供人才公租房、廉租房,由研究生自願選擇,這就既解決了學校的辦社會負擔,也避免研究生租房成本增加。

具體到北大專碩住宿問題,應從改革角度理性分析,情緒化地指責其歧視某一部分學生,只會給學校施加非教學的壓力。本質上,建立現代大學,就是需要明晰大學的辦學責任,對於不應由大學承擔的責任,該剝離的遲早要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