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在世界大變局中保持沉著與理性

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已成為諸多國際觀察家的共同判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當我們放大視野,穿越歷史的迷霧,從亂局中尋找主線,不難發現:當下的中美經貿摩擦,不過是世界大變局中一個顯性分子,不必驚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輕心。越是浪高越沉著,面對挑戰保持定力與理性尤為重要。

“如果按照佛教的說法,今天的國際局勢已經走進了‘末法時期’”——這是日本《選擇》月刊7月號刊登的題為《“戰後國際秩序”死期將至》文章的話語,認為戰後在美英主導下形成的政治、經濟與安全國際秩序“正向著空洞化方向發展”,“國際秩序的輪廓儀全然崩塌”,而美國作為曾經的規則制定者,卻“時不時做出破壞性行為”。

一年多來,從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到退出伊朗核協議,從稱歐盟為“敵人”,羞辱北約盟友到與七國集團峰會拂袖而去,從對歐洲、加拿大等傳統盟友打貿易戰到最近對土耳其制裁打金融戰,美國唯恐天下不亂,推倒重來、亂中獲益的“無底線式”作風發揮到極致。

把中美貿易戰放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審視觀察,我們會有更從容、淡然的心態。從中美關係幾十年的發展脈絡來看,中美貿易戰不過是中美關係曲折演進中的一個新波折,是“接觸”與“遏制”、“鬥爭”與“合作”洪流中的新浪花。自1979年正式建交以來,中美雙方一直摸索與對方的交往之道,交鋒之中有握手是主旋律。中美兩國在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階段、對外政策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美國從來沒把中國當做“自己人”,對華戰略疑慮從未消除,對華遏制的總基調不曾偏離,只不過不同的白宮主人在“接觸”與“遏制”之間的平衡把握不同而已。美國一直把維繫全球霸權作為其對外政策的核心,總是有“假想敵綜合徵”,並想憑藉其超強國力將潛在對手甩開十年、二十年的差距才心滿意足。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一步步趕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世界第一的美國越來越對中國不爽。人常說,該來的遲早會來,美國政府如今把中國列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並不讓世界輿論意外,意外的只是特朗普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韙,急不可待地公然違背國際規則挑起貿易戰。可以說,中國是特朗普政府踐踏國際規則、維繫全球霸權的受害者之一,而非唯一。

從中美經濟交往來看,幾十年螺旋式上升是主調,但美對華“卡脖子”留一手始終存在。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曾將美中經濟關係分成了三幕:第一幕是雙方在對蘇戰略上相互利用的時期;第二幕是中國啟動改革開放之後時期;第三幕是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以後的時期。前兩個時期,由於中國的強項是美國“瞧不上”的中低端產業,美國樂見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但嚴禁輸華高科技。隨著中國發展勢頭越來越猛,為阻止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對美國造成威脅,美國政府扣動了貿易戰的扳機,主要目標就是針對中國的高新科技產業。所以,作為新興大國和霸權大國,中美關係在經貿領域發生當下的新碰撞更不意外。

越是浪高越沉著。這次中美貿易戰是美國先挑起的,中國政府秉持“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原則立場,堅決應戰。儘管我們同美國有不小差距,但同40年前相比,中國經濟體量、綜合國力、社會基礎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更不要犯“恐美症”,要有定力、更要有自信。美國《福布斯》雙週刊8月初刊文指出,“美國正打贏對華貿易戰是危險的胡話”,文章認為白宮低估了中國人的決心和信念,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們的耐心,而特朗普的戰爭機器對美國造成的傷害“遠大於對中國的傷害”。

美中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體,合作是唯一正確道路,世界大變局趨勢向好離不開中美攜手。那種簡單地認為“美國不再需要中國”、或者“中國不再需要美國”的想法並不符合實際。避免中美從貿易戰擴展上升為全面衝突,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中美“鬥”與“合”的歷史糾結中,我們希望“合”能更多地唱主調。(吳板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