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破7」僅一步之遙,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嗎?

距“破7”僅一步之遙,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嗎?

今天來講講跟我們錢袋子息息相關的東西: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匯率下跌,已經是一個不是新聞的新聞。今年3月3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6.24,四月初中美毛衣戰爆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開始貶值,到今天,人民幣匯率在6.85左右波動。

人民幣匯率下跌,意味著人民幣貶值。比如以前1美元只需要我拿6.24元人民幣去交換,現在卻需要6.85元人民幣。

人民幣跌跌不休,央行坐不住了,宣佈從8月6日起,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正式調整為20%。

距“破7”僅一步之遙,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嗎?

01

什麼是遠期售匯業務呢?

假設小明主要做國外產品代購生意,在國外買東西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幣,小明要代購的商品正好在美國,預計要100萬美元。他需要去銀行拿人民幣換100萬美元。拿人民幣兌換美元,對銀行來說是售匯,對小明來說是購匯。

小明憑藉他敏銳的商業眼光,預感人民幣要貶值了,但目前小明手上沒那麼多錢,不能提前全部兌換好美元,就跟銀行簽了一份合同,約定一年以後要以目前的匯率兌換美元。這項業務就叫遠期售匯業務。

除了做國外產品代購生意的小明,也會有其他個人和企業,預測人民幣貶值,進而多買遠期售匯業務,套取利差。

有那麼多人來辦理遠期售匯業務,銀行就會更多的在市場上買美元,既提供更多的售匯業務,未來美元升值也可以多賺點錢。

這一系列的動作會影響即期匯率,讓美元升值,加速人民幣貶值。

所以央行政策來了,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正式調整為20%。

距“破7”僅一步之遙,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嗎?

02

什麼是外匯風險準備金?它又是如何調控人民幣匯率呢?

假設某銀行上月遠期售匯業務的簽約額是1億美元,則本月需要向央行繳納2000萬美元的風險準備金,一年後央行退還,但是是沒有利息的。這就是外匯風險準備金。

2018年6月,銀行的遠期售匯業務簽約額為338億美元,7月的數據未公佈,但市場預測遠期售匯規模會擴大,所以8月份銀行要上繳的無息風險準備金為67.6億美元,凍結一年。

對於銀行來說,這67.6億美元屬於資金閒置,增加其遠期售匯業務的成本,也有的會選擇把這些成本轉移到購買遠期外匯業務的顧客身上。

銀行和顧客在辦理遠期購匯業務時,也會多一些成本考量。隨之而來的遠期售匯業務減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民幣匯率下跌。

距“破7”僅一步之遙,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嗎?

03

那麼,提高風險準備金率是不是就一定能穩定人民幣匯率呢?

人民幣匯率貶值有多方的因素,此次人民幣大幅貶值主要起於中美毛衣戰,外部美元強勢,美聯儲加息、徵收關稅,央行降準、降息,以人民幣貶值來對抗關稅。

人民幣貶值有利於中國的商品出口,因為美國人可以用更少的美元買到等值的中國商品,出口商品更具價格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毛衣戰中美國加徵關稅對我國出口產生的衝擊。

但凡事有利有弊,央行此次調整風險準備金率,意味目前的匯率貶值幅度已經接近了政策的容忍線,這是央行向市場釋放的信號。

央行表示,將繼續加強外匯市場監測,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週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至於人民幣匯率後期會如何發展,還要看央行心中的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水平是多少。

央行關心的不是人民幣匯率的這個數值,而是在什麼樣的數值下可保持各方的平衡,不過市場還是預測未來人民幣破7的概率不大。

距“破7”僅一步之遙,人民幣會持續貶值嗎?

有任何理財方面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