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暑期已經過半,不少“飛行達人”開始著手預訂國慶出遊的“早鳥票”(提前預訂享受更多優惠折扣的機票)。但是部分用戶在一些OTA平臺(線上旅行社)上反覆訂票不成功,錯過了優惠票價甚至貽誤了行程。

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預訂低價機票 訂單提交多次不成功

“訂票19天,反覆嘗試提交訂單近百次,眼看著機票從7300元漲到11000元!”深圳市民孔先生說,今年國慶原計劃和朋友去法國和西班牙旅遊,但在使用攜程APP訂票時遭遇了線上線下機票價格不一致的現象。

孔先生表示,在每次提交訂單準備支付時系統都會提示“訂單提交不成功,麻煩您返回查詢頁重新預訂”。在隨後的19天內,孔先生多次嘗試預訂價格最便宜的直飛或僅中轉一次的航班,訂單均無法成功提交。

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提交訂單 價格上漲

浙江寧波的胡女士也有類似經歷,去年12月,她原計劃前往悉尼旅遊,當時在去哪兒網上查詢到的票價單張為1752元,但每次在準備付款時票價都會在燃油費和保險費之外多出540元。當胡女士點擊“重新查詢”後,去哪兒網會強行給胡女士生成一張4000餘元的訂單,並反覆提醒胡女士進行支付。

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購票平臺上的價格看上去很優惠,提交訂單後卻顯示“該價格餘票已售罄”。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運氣欠佳”,低價機票是被別人搶去了。然而,一次運氣差倒也罷了,豈能次次都點兒背?

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專家解讀:

由於機票實時變動,的確會出現訂單支付失敗的可能。不過,類似“連訂單都無法提交”且“連續多日無法購買同一往返地機票”的情況並不多見,不排除有“獨特”的產品設計邏輯。

說白了,所謂的低價機票純屬“誘餌”,只能看得見,永遠買不著。

購票平臺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增加流量,吸引消費者。在發現低價機票買不到後,一部分消費者懶得再換個平臺重新搜索,索性退而求其次,選擇購買價格更高的機票。即使向客服投訴,也很可能在客服的一步步引導下,由其通過後臺實際價格幫助下單。

正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購票平臺如此做也是煞費苦心,把消費者的心理研究透了。

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然而,這種虛構低價的做法已經不是正常的營銷策略,而涉嫌價格欺詐。

相關法規:

《價格法》第十四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

2015年國家發改委關於《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有關條款解釋的通知明確指出,經營者通過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虛構事實、隱瞞真實情況,欺騙、誘導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無論是否形成交易結果,均構成價格欺詐行為。

根據《價格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實施價格欺詐的經營者將被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罰款,消費者也有權主張購買商品的價款三倍的懲罰性賠償。

低價機票價格欺詐亟待法律亮劍

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一方面,消費者要增強維權意識,積極保存證據投訴舉報。各級消協組織也要主動作為,通過公益訴訟等方式,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低價機票總是預定失敗?這背後的“貓膩”你該知道

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除行政處罰和民事賠償外,還可以探索將實施價格欺詐的商家列入失信黑名單,向社會公佈,以此倒逼商家自覺守法誠信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