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哺乳類隱存多樣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生物多樣性不僅具有極高的科學和美學價值,還是生態系統服務的基礎和重要的戰略資源。在人與環境衝突日益嚴峻的當下,科學地認識並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全社會的迫切需求。

中國西南山地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山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其自身的構造運動形成了以“三江並流”為代表的複雜地貌。山脈—河流交互隔離的地貌和巨大山體上的環境海拔梯度為生物提供了演化的“搖籃”和全球環境變化時的“避難所”。儘管學界一致認為獨特的環境對區域生物多樣性有重要作用,但一直以來過度借用青藏高原隆升和隔離分化(variance)模型來解釋不同水平的生物多樣性形成,嚴重地誤解了中國西南山地現生物種的形成機制(Renner, 2016, Journal of Biogeography)。特別是最近對古植物群落的研究表明,中國西南山地可能在早漸新世(約3000萬年前)就已經隆升到目前的高度(Suet al., 2018,National Science Review)。以上證據表明,中國西南山地的現生物種主要形成自與當今基本相同的景觀地貌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組近十年來對中國西南山地的小型哺乳動物的研究發現,狹域分佈的隱存種是該地區小型獸類多樣性的重要組成(蹼足鼩族 He et al., 2010;姬鼠屬 Liuet al.

, 2012;鼩鼴屬 Wanet al., 2013;缺齒鼩屬 Chenet al., 2016;鼠兔科 Kojuet al., 2016;白腹鼠屬 Zhanget al., 2016;豬尾鼠屬 Chenget al., 2017;長尾鼩鼴屬 Heet al., 2017)。這些發現為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何景觀複雜度高的地區有利於形成遺傳上高度分化但形態上卻難以區分的新物種(即,隱存種現象)。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以亞洲鼩鼴為研究對象,因為之前的研究已經顯示這個中國西南山地的特有類群擁有很高的隱存多樣性(Wan et al., 2013)。通過對採集自西南山地不同地區的近200號樣本進行譜系地理分析,研究人員發現:(1)目前分類系統上能夠區分出來的5個形態學種實際上至少包括15個獨立演化的支系,提示這個類群的隱存多樣性需要在分類學上進一步釐清;(2)亞洲鼩鼴的支系主要呈異域分佈,且支系之間的氣候生態位顯著保守,提示它們對特定環境的依賴是彼此之間隔離分化的重要因素;(3)空間距離—遺傳距離的相關性分析指出,亞洲鼩鼴依賴的正是中國西南山地中呈“天空之島”狀分佈的潤涼地帶;(4)生態位模型顯示西南山地中長期穩定的存在這樣的“天空之島”,提示不同支系在彼此隔離的環境中仍然受到相似的環境壓力,因此導致形態上缺乏變異,最終形成隱存種。

亞洲鼩鼴的研究為複雜景觀環境中的多樣性形成提供了一套合理的解釋和檢測方案,對中國西南山地的動物多樣性與保護具有一定啟示,該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國際生物地理學會會刊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上,昆明動物所獸類生態與進化學科組萬韜與何鍇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研究員蔣學龍為文章的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2017YFC05052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31601852)、國家留學基金委(201704910429)和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後基金(P16092)的支持。

小型哺乳类隐存多样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雪山鼩鼴 Uropsilus nivatus;拍攝人:何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