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看黃曆,黃曆真的可信嗎?

為什麼要看黃曆,黃曆真的可信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我們的祖先從未停止過辛勤勞作,從石器時代的刀耕火種到封建社會的精耕細作,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他們的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五千年的恢弘曆史,農業作為貫穿整個人類文明的支柱產業,地位不可動搖,農業發展不止,人類世界的火種便生生不息光芒永續。今天我們所要說的黃曆,正是那個時候的先人們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農業活動中積累總結而成的經驗教訓,它包含了許多時至今日以我們的科學手段尚且不能解釋的天文地理概念,為求得風調雨順利於農耕的時機,他們千方百計地觀察記錄,並以曆法的形式成書,指導告誡後人什麼是“天時、地利、人和”,何時何地去做何事才是最有效最合適的。如今我們經常會聽到某個情感專家或者心理諮詢師告訴你,要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才能成就一段美好姻緣,說的神秘又模糊,那麼究竟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才是對的呢,恐怕專家們只能給你又一個籠統到算不上答案的答案,殊不知千百年前我們智慧的祖先早已經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相傳,黃曆是由軒轅黃帝所創造,所以叫做黃曆,民間又俗稱其為通書,大概就是天時地利無不通曉的意思吧,因書與輸同音,為避忌又名通順或通勝,而我更願意相信,黃帝老祖作為先民們的領導者,是他把大家共同獲取的信息總結起來編纂成了最初的黃曆,流傳後世。它記載了天文地理、氣象時令和吉凶宜忌,到了封建時期,出於統治階級的需要,黃曆成為只有皇帝才可以批准制定並頒佈的歷法,也稱為皇曆,這種官方的歷書作為封建統治的工具被嚴格管理,一度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私人不準印製,因此也被賦予了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步入新時代,在一片創新除舊的浪潮中,老黃曆也應聲倒下,上古先民們的智慧結晶被當做文化糟粕打入冷宮,我不禁痛心疾首,當今天的農民們仍然在遵循著“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等等諸如此類的農家諺語而勞作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黃曆作為這些經驗信息的集大成者卻被人遺忘在角落。

為什麼要看黃曆,黃曆真的可信嗎?

來翻開這一本指導了炎黃祖先千百年的生活指南看一看吧,現今流於世面的黃曆主要包括干支紀年法以及圍繞它所展開的五行屬性,財福喜貴胎神方位,生肖沖剋,黃道黑道十二神,建除十二神,二十八星宿,九宮飛星,彭祖百忌,每日宜忌等內容。細數起來你會發現,這就是一部天文地理百科全書,干支紀年法的核心“天干地支”本就源於古人們對天象的觀測,黃道黑道、二十八星宿、九宮飛星是各家星象流派學說,眾神方位是干支曆法所對應八卦的位置,五行屬性是道家解釋物質構成的哲學,而彭祖百忌、每日宜忌則是先賢們日常勞作之餘把上述天象、地形、時令結合到一起觀察所得來的寶貴經驗,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凡此種種竟與上古奇書《易經》有著莫測的淵源,同樣講述著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同樣告誡著人們順應天象、順勢而為的行為準則,同樣闡述了客觀條件與主觀奮鬥相結合的哲學道理,想來也是,伏羲作先天八卦,而至黃帝創建黃曆,再至文王編纂《周易》,三皇五帝和他們的子孫們代代相傳,畢其心血,書寫了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開篇鉅製,面對他們的文化傳承,縱使現代科學尚無法清晰解讀,也不應成為我們選擇放棄的理由,鄉野村姑尚且知道“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淺顯道理,身處時代前沿的年輕人們在熱衷於股市理論、博彩分析的時候,難道就沒有想過,同樣是基於大量經驗總結所構建的模型預測,我們解讀《周易》、運用黃曆,不都是站在經驗巨人的肩膀去預知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它們的概率嗎?

所以啊,不要因為源自封建社會的背景或者晦澀難懂的字面就產生偏見和誤解,磨滅世人繼承經典、探索真知的心願,面對龐大未知的世界,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否定過往、停滯發現的腳步,今天我們選擇相信,因為我們已經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去偽存真,我們走在永不停歇的探索和創新之路上,把無上的經典留存併發揚,終將有一天,我們會寫下新的歷史來告慰賦予我們靈魂和智慧的祖先。

為什麼要看黃曆,黃曆真的可信嗎?

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