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比別人更聰明?

自己比別人更聰明?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歷最高的一個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但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怎樣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哪!

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樣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

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能夠走過去呢?

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明白這木樁的位置,所以能夠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

大家有沒有這種情況,覺得在單位裡例子比別人更高明一些,自己比別人付出的更多,領導太偏心……。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自我服務偏差”,就是說人們習慣於將肯定的結果歸於內部原因而將否定的結果歸於外部原因的傾向。

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屢屢發生,比如家中有兄弟姐妹的,是否覺得與兄弟姐妹相比,自己對年邁的父母贍養更多;再比如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瞭解和理解他人,要多於他人理解和了解自己,同時也認為,我們比別人更瞭解自己。

但是對某些那些習慣於歸因於內部,穩定和可控性的人來說,這種情況恰恰相反。個人的生活中的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於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所以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此類人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對學習和工作有更多的目標,喜歡在困難面前挑戰,在挫折面前更能堅持。他們傾向於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因此表現出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和工作的熱情,並取得成就和進步。

因此,遇事多從自身找原因,也許,別人沒你想的那麼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