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下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分析。主要從教學內容的含義、學習內容、作用、教學內容的分類、教學內容的基本方法以及教學內容的安排進行分析。

一、教學內容的含義

所謂教學內容,是指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系統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的總和。

二、學習內容分析

對學生要學習的知識、技能、情感等內容的縱向、橫向關係的剖析,其目的是瞭解和理清它們的縱橫向關係。

分析的作用

選擇確定內容體系後,制定出教師教的序列和學生學的序列,確定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三、教學內容的分類

教學內容通常分為認知學習類、動作技能類和情感態度類。

A:認知學習類

認知學習是對知識、智力技能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其特點是知識的獲得和應用。可分為三類:

言語信息(verbal information)

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

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B:動作技能學習類(motor skills)

動作技能是一種習得的能力,以它為基礎的行為表現反映在身體運動的速度、精確度、力量和連續性上。在學生的學習中,動作技能的學習往往和認知學習交織在一起。

加涅認為,動作技能實際上有兩種成分:一是如何描述進行動作的規則,即動作的程序;二是因練習與反饋逐漸變得精確和連貫的實際肌肉運動。

言語信息:是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表達或陳述的事實性知識或事件信息。加涅將所獲得的言語信息區分為“事實”、“名稱”、“原則”和“概括”。它回答的是“是什麼”的問題,能力要求是培養學生進行“記憶”。

學習者學習或保持大量的言語信息,有助於智力技能、認知策略的學習。

智力技能:

是學習者通過學習獲得了使用符號與自己所處環境作用及反映的能力。它回答的是“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而能力要求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概念與規則的能力,以及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

認知策略: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內部心理加工過程的技能。可用於實現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行為的修正和調節的技能。加涅區分了認知策略與一般智力技能的關係:

一般智力技能是運用符號處理事情的能力,即處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即處理內部世界的能力。

C:情感態度類(attitude)

態度是通過學習形成的影響個體對人、對物、對事的行為的複雜的內部狀態,它帶有情感和行動,而不需很多知識的參與。加涅認為態度是一種習得的內部狀態,它影響個人對某些事情采取行動的選擇。

態度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核心成分是情感。我國教育方針中的德育包含在態度中,二者有時同質使用,但也有所不同。

四、分析教學內容的基本方法

一、歸類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對信息進行分類的方法,旨在鑑別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需學習的知識點。

如:一個國家的省市名稱可按地理區域的劃分歸類;人體外表各部位的名稱可由上向下分類等。各知識點之間不存在難度上的層級關係。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二、圖解分析法

是一種用直觀形式揭示學習內容要素及其相互聯繫的內容分析方法。如歷史教學中,可用帶箭頭的線段、圖表、符號來剖析某次著名戰役的全過程。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三、層級分析法(hierarchical analysis)

是用於揭示教學目標所需掌握的從屬技能的內容分析方法,是一個逆向分析的過程。

例1:攝影課教學目標--能正確曝光。

例2:教學目標為--小學數學計算任何整數的減法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層級分析法的特點:

(1)各知識點之間有一點的難度層次,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等從屬關係。

(2)要求參加教學設計的學科專家、學科教師和教學設計者熟悉學科內容,瞭解教學對象的原有基礎能力,並具備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

四、信息加工分析法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alysis):是將教學目標要求的心理操作過程揭示出來的任務分析方法(是對學生學習後的終點行為——教學目標進行分析,以揭示順利完成該目標所具有的外顯和內隱的過程)。

學習“兩位數減法”這一智力技能,就可用信息加工分析法分析。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五、解釋結構模型法

解釋結構模型法(ISM分析法):是用於分析和揭示覆雜關係結構的有效方法,它可將系統各要素之間複雜、零亂的關係分解成清晰地多級遞階結構形式。

操作步驟:

1、抽取知識元素,確定教學子目標;

2、確定各個子目標之間的直接關係,做出目標矩陣;

3、利用目標矩陣求出教學目標形成關係圖。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的安排

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對已選定的教學內容進行組織、編排,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或整體性。

在一門課程中,各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繫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相對獨立(並列型);二是一個單元的學習構成另一個單元的基礎(順序型);三是各單元教學內容的聯繫呈綜合型。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各組成部分相對獨立,順序上可以互換位置,先學習哪一部分或後學習哪一部分都可以。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各部分教學內容之間的順序是固定的,前一部分的學習將構成後一部分學習的基礎。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由此可見,教學內容分析既要解決“教什麼”,又與“如何教”有關。

在實際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學科專家和任課教師負責教學內容的確定,對內容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把關。

教育技術領域參與教學設計或負責媒體教材編制的人員則運用分析教學內容的原理和方法,與學科專家、任課教師一起,共同研究“如何教”的問題,使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符合信息傳播規律和學生認識規律。

小結:

我們可以把教學內容的分類,以及常用的分析方法綜合。如下: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

一年春夏秋冬季,今天就已經到立秋啦!趁著天還沒對你凍手凍腳,多學一點教學設計的內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