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之爭:領頭羊和羣羊都不應該被忘記

不可否認,雜交水稻的誕生,任何人都不應該獨佔功勞。但同時,樹立袁隆平這樣的科學IP,對該科研領域的發展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為中國最為耀眼的科學家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最近被一篇自媒體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推上了風口浪尖。

社評: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之爭:領頭羊和群羊都不應該被忘記

該文章梳理了中國百年來水稻育種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科學家,認為他們才是“給我們米飯吃的人”;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總之,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他不應該享有他現在所擁有的榮譽和地位。

這篇文章流傳之後,已經有很多專業人士出面反駁,指出其中的一些常識性錯誤,比如文章的作者連常規稻和雜交稻都沒有完全區分開,因為雜交只是一種交配方式和手段,既可用於常規稻育種,也能用於雜交稻育種,判斷一個品種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雜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雜種優勢。該文作者提到的幾位“雜交水稻之父”,其實研究的是常規稻。

而且,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不一定沒有“袁氏基因”,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為三系雜交稻。這三大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袁隆平培育成功的“野敗”。

不可否認,雜交水稻的誕生,是社會主義大協作的產物,任何人都不應該獨佔功勞。但同時,從另一個方面看,樹立袁隆平這樣的科學IP,對該科研領域的發展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袁隆平成為水稻科學界的大樹,對中國水稻科學界來說應該是一件幸事。多年來,正是在他的帶領和聲望影響下,中國雜交水稻才最大程度爭取到資源和政策的支持,其研究和產業化成就才得以一次又一次站上世界之巔。有了袁隆平這棵“大樹”,其他科研人員才能享有更好的科研條件和平臺。正如一位從事水稻育種工作的科研人員所說,“農學分支很多,勢單力薄,需要一個明星院士在前面頂著,才有關注度,才能拿課題。農學基礎科研出成果慢,經費少,袁老也不容易,頂在前面,為下面的遮風避雨,科研上的一個突破比不上一個明星八卦,很多奮鬥在一線的農學人不求權不求錢,有的只是樸實的造福心態。”

更何況,袁隆平在研究過程中一直秉持開放態度。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當時各個省的農業技術人員都去跟袁隆平學習培育雜交水稻,也都把袁隆平的“野敗”帶回去培育。該公號文章提到的一些應該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水稻科學家,實際上其雜交水稻育種技術也是從袁隆平那裡學來的,甚至育種材料也是袁隆平提供的。

畢竟,我們把某個人稱為某個領域之父,是表彰他的開拓性貢獻和歷史功績。以這個標準來評判,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風波之後,有媒體多次聯繫過袁隆平本人,但他一直保持沉默。或許在袁隆平看來,“雜交水稻之父”的頭銜屬於誰並不重要。

相信袁隆平本人並不希望自己被送上“神壇”。我們應該承認,雜交水稻理論並非袁隆平原創。正如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一樣,雜交水稻仍然是技術層面的突破,並沒有探究到其背後的生物學機理。而且最近幾十年來,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新型技術已經成為農業育種的重要方式,其在農業育種原理、技術路徑上都是全新的變革,這也是未來農業科技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與之相比較,傳統雜交育種的方式確實也需要不斷創新。

每個行業都有領頭羊,但群羊也不應該被忘記。如果過度拔高袁隆平的地位,抹殺了眾多水稻科學家的貢獻,當然不妥;但是如果以眾多水稻科學家的貢獻來抹殺袁隆平的開創性貢獻和領軍作用,同樣是不妥的。

社評: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之爭:領頭羊和群羊都不應該被忘記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