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你有沒有想過,

有一天,你的城市會不再增長?

除了底特律,還有更多的城市會破產?

如果不擴張也不衰退,城市又該怎麼辦?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圖片出處:攝圖網

這些年,我們看到很多新城、新區拔地而起,城市數量也從1978年的190多個增長到今天的600多個。城市建設指向新建、指向擴張和增長。

但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始終面臨著新生與衰亡、保留與淘汰、發展與保護的多重挑戰,這也意味著,它不可能永遠都在快速擴張,不可能大中小型城市都在擴張。

日前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表示,城市的迅猛擴張是一個“非常態”,我們國家城市大規模擴張的“高潮”已經過去,城市的更新將是“常態”。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城市為什麼要更新?怎樣的更新才是好的?怎樣的更新又是應該避免的?我們來聽聽楊保軍院長的解讀。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1.

解決城市問題,先要知道這個城市是什麼問題。

楊保軍說,我們今後在觀察城市時,不能再是一條線、一個標準了,而應該分三種情況區別對待——

有的城市還會保持增長,但不要像以前那種粗放式擴張,而是要精明增長;

有的城市不擴張也不衰退,不再表現為空間的急劇膨脹,那就應該實行精明調整,調整產業結構、用地結構、人口結構等等,把不合理的資源調整趨向於合理化;

還有一些城市,它會收縮,人口會流失,經濟會衰退,那就要實行精明收縮。

當然,精明收縮的難度更大。“就好比打仗,如果打了勝仗,可以趁勝追擊,要是打了敗仗,還能夠減少損失撤退回來,那才叫更難。”楊保軍形容到。

從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來看,在一定的產業結構變動時期,出現一些城市衰退、破產,是一個難以避免的必然現象。所以,當年破產的不是底特律,也可能是“小特律”“大特律”,總而言之會有一個“律”。

誰都不想自己的城市破產,但是當這一刻不得不來臨,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認識“破產”呢?

這就好比企業破產重組,需要把不當的資產、資源,投入到效率更高、更能符合社會需求的地方,每一次破產,都是一次資源結構的調整。如果能順應這個規律,就能渡過危機,如果硬是不許它破產,才是最可怕的。

目光回到國內,目前,有些地區的人口在大量流失,但解決的辦法還是不斷地投資建設,修路修橋,這就沒有做到“對症下藥”。

楊保軍說,如何精明收縮以減少一個城市,在某個階段的衰退而帶來的問題,“是我們應該補上的一課”。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圖片出處:攝圖網

2.

其實,從誕生那天起,城市的更新就在發生。

為什麼要更新?原因在於,內部功能的衰敗會導致地區活力的喪失,也就是“跟不上形勢了”。所以,要讓這個城市的有機生命體健康起來,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就要對它進行更新。

楊保軍提到了一個美國城市的例子。

巴爾的摩(Baltimore),離華盛頓不遠的一個港口城市,離大西洋出海口很近,水運條件很好。早期,萬噸輪可以進到巴爾的摩港灣,這座城市成了美國五大湖區、內陸地區聯通大西洋進行貿易的一個重要出海口。這樣的環境,在二戰前後是最優質的資源,所以巴爾的摩的鋼鐵、石化、轉運、倉儲等經濟活動非常火爆。

但是,科技在進步,隨著10萬噸、20萬噸集裝箱的出現,世界貿易推動海運越來越深水化,1萬噸的船不再賺錢,這個港口的價值大幅縮減。與此同時,依託港口發展起來的倉儲就沒用了,原來最賺錢的、最有活力的東西都不行了。

雖然功能衰退了,但巴爾的摩的位置又很好,總不能讓它“爛”下去吧?所以,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當地人就在謀劃“更新”。所謂更新,就是要適應新社會、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注入新的功能——辦公、文化、旅遊,商業等內容。同時,新功能進入後,原來的物質空間環境也要做出相應改變。

這樣的更新曾大獲成功,但由於可持續動力不足,繁華只是曇花一現,巴爾的摩後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這是另一個話題,此處不做詳述。

在楊保軍看來,功能的衰退是難以避免的,再繁華的產業都有被替代的一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適應新的變化,不斷創新。而一旦注入了新的功能,對這個地方的品質、環境以及設施,也會提出新的要求。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圖片出處:攝圖網

3.

更新是常態,怎樣的更新才是好的?

楊保軍表示,因為目前還在探索、積累,還沒有答案可以回答“怎麼做就一定是最好的”,但可以結合他人的經驗教訓,知道“怎麼做是比較糟糕的。”

最早美國的城市更新,是基於“清除貧民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貧民窟給美國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他們當時認為,如果能把貧民窟清除掉,換之以煥然一新的社區就好了,所以採取了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集中處理方式。原本想解決社會問題,結果卻帶來了更多的社會問題。後來,美國將更新手段調整為循序漸進、小規模的方式,引入了很多社會學的方法來做,才有所起色。

基於這樣的教訓,楊保軍說,大家得出了一個普遍共識,就是針對所謂的城市更新,一定要避免採用跟新區建設相同的方法,如果採用跟新區建設相同的方法,很難成功。這個相同的方法,既包括政策,也包括手段和規劃。

作為在規劃界深耕30多年的“老人”,這位中規院院長還特別強調了規劃師在城市更新中的“準則”。

“我們規劃師,首先就要區別,你學會了怎麼建設一個新城,但是如果你用這個方法去做更新,基本上就是對這個城市的一種摧毀。”他說。

楊保軍解釋說,新區建設往往不涉及利益博弈,但在城市的更新區裡,情況非常複雜,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的意見,都有可能對你的方案造成影響。所以,規劃師在這個地方不要去尋找“最優解”,而是要尋找“最大公約數”。

另外,如果說新區建設,我們可以試圖去獲得“帕累托最優”,但在更新城區中,是做不到的,因為你多得益我就少得益了,所以它是“卡爾多改進”——獲益者應該要補償受損者,不可能大家都獲益。而複雜的利益格局,也就導致了在城市更新當中成本為什麼會那麼高。

楊保軍說,城市更新的方案是好是壞,不在於圖紙有多漂亮,而在於是不是把所有的利益格局都梳理清楚了,“各方都能接受,社會上下都認可,那才是好的”。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圖片出處:攝圖網

4.

今天的城市更新,還必須和過去的“舊城改造”區分開。

楊保軍認為,舊城改造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喜新厭舊——覺得舊的東西不好,只要新的;重物輕人——把房子修得漂亮,重視物質空間環境,比較少考慮到人的感受;並且多是自上而下、大規模的。

“過去我們犯的錯誤,就是一些地方只關注了經濟效益,沒有更多關注它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楊保軍直言,過去採用的方式“有一點野蠻”,基本是推倒重來,這樣就把這個城市的記憶、文脈一掃而空了。

如今,大家追求的是更美好的生活,除了要有錢,還要有精神生活,還要有文化,所以“留住記憶”就成了城市更新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楊保軍希望,在今後的城市更新中,可以採用小規模、漸進式的柔性方式,既重物也重人,關注人們的需求。

因此,要留住城市的記憶,不能全部拆掉。既有原來的東西留下,又能注入一些新的元素、新的功能,這樣的城市才更豐富、多元,既能看出歷史的延續,又有了新的活力。

“這是我希望的城市更新的走向。”楊保軍說。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城市大規模擴張“高潮”已過,更新將是常態

文字 | 餘蕊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