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上世紀三十年代,石庫門房子是上海獨具特色的里弄住宅,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上海人在這裡出生、長大。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石庫門房子原型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在四通八達的弄堂裡,既有旅館、作坊、報館、小食攤、又有修鞋匠、理髮師傅、算命先生,以及穿街走巷的各種露天職業者來此謀求營生。老上海的生活,平日裡便在這街頭巷尾裡鋪展開來……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亭子間”是位於石庫門房子樓梯轉彎處的一間小房間。它通常朝北,冬冷夏熱,面積小,因而常被主人出租以增收益。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二、三十年代時,有不少進步的文藝界人士到上海來尋找新的生活。他們常常租用亭子間,在這陋室中苦讀鑽研、構思寫作,進行著各種藝術創作活動。著名文學家魯迅、蔡元培、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豐子愷等都在亭子間裡居住過。他們的作品中時常提及亭子間和石庫門的生活,故有“亭子間文學”之稱。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而今,隨著石庫門的消逝,住在商品房中的上海人再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為了公用廚房、廁所而排隊;也再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站在陽臺上邊晾衣服邊和鄰居聊天了。張愛玲和蘇青筆下那些穿著緊身旗袍和美國絲襪,從窗口吊下籃子購買進口胭脂花粉的女子,也只能在懷舊電影中才依稀可見。

石庫門弄堂生活曾是祖輩回憶裡的存在,也是海派文化留存市井中的浪漫想象,它生動地展現了上海的市井百態,是上海這座城市中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同時也折射出上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社會特徵。與上海這座城市同名的

上海牌手錶自1955年創立以來,不僅記錄著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時刻,更以不斷進取的研發精神,書寫著中國表業輝煌的篇章!

石庫門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