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轉換,可以這麼幹」|中信重工:新動能催生新利潤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宋敏

8月15日,在北京啟幕的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信重工攜消防偵察、排煙、滅火機器人,礦山、石化、城市管廊巡檢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等十餘款創新產品亮相,全面展示其特種機器人產業的獨特技術優勢。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0.58%,利潤增長44.12%。以特種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為代表的新動能,正成為中信重工利潤貢獻的主體。

機器人產業鏈更豐富

7月10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液壓重載機械臂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驗證”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中信重工舉行。

當業界和公眾的視線還停留在中信重工琳琅滿目的特種機器人上時,中信重工又將戰略目光盯在了更具創新價值和市場潛力的“重載工業機器人”領域。

據項目負責人、中信重工副總經理郝兵介紹,該項目將以重載液壓機械臂理論研究、機構設計、液壓伺服、智能感知、協同控制為主線,擬解決液壓重載機械臂“剛—柔”耦合多領域建模等關鍵科學問題,並將突破5項關鍵技術,旨在推動我國在液壓重載特種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達到國際

領先水平。整個專項已獲中央財政經費支持。

“從重型機械到‘重載工業機器人’,中信重工的新產業佈局與既有產業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持續性,充分體現了‘智能+’思維。這也契合我們所服務的相關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和‘機器換人’需求。”中信重工董事長、黨委書記俞章法說。

目前,中信重工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特種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研發製造基地,開發出20多種單品,廣泛應用於多種危險環境。產品取得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外觀專利6項,多項技術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領先的技術優勢,帶來的是市場的不斷擴大。近兩年,中信重工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板塊營銷訂貨實現爆發性增長,已成為企業新的、最大的利潤增長點。

智能化打造“最強大腦”

8月16日,位於洛陽市伊濱區的中信重工特種機器人制造智能工廠,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軟硬件調試:全自動立體倉庫實現智能化配料和運輸,工作島上的工業機器人按設定程序壓裝、試機……

深耕特種機器人產業的中信重工,正通過實施智能化改造,為機器人生產配上“最強大腦”。智能工廠擁有數字化物流、倉儲、生產線和信息化系統,可以完成不同類型產品、部件的換產和混產,滿足“多品種、小批量、定製化”需求,打造可複製的智能製造樣板間。中信重工特種機器人制造智能工廠項目入選2016年工信部智能製造新模式應用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前投用。

“智能工廠相當於給每臺機器都安裝了‘大腦’。”項目負責人曹志斌說,工業化時代,人像機器一樣工作。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製造技術將驅動機器像人一樣工作。以消防機器人為例,原先八九個工人需要近半個月才能裝配完成,智能工廠投用後,裝配時間將縮短至少一半。

智能化工廠改造,為中信重工的特種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智力支持。據悉,智能工廠投用後,預計將使產品研製週期縮短50%,運營成本降低30%,生產效率提高30%,能源利用率提高20%,不良品率降低30%。

中信重工特種機器人除了“洛陽造”,還將有“白俄羅斯造”。今年5月,中信阿姆智能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入駐位於白俄羅斯明斯克州的中白工業園,將擴大企業在白俄羅斯的品牌效應,迎來國際化市場開拓和國際化發展戰略實施的新里程。

隨著產業佈局的日益完善和特種機器人系列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特種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將為中信重工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專家點評

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

□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張長星

“非新無以為進。”高質量發展,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是關鍵,要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讓新動能逐步挑起大梁,讓舊動能煥發生機。中信重工大力實施智能化改造,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正是我省奮力實現產業發展動能轉換的一個縮影。面對國內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中信重工避開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競爭“紅海”,以獨特的技術優勢,進入基於特殊工況和高危環境的特種機器人產業,尋找到一條獨具特色的差異化發展之路。市場的不斷擴大,帶來的是利潤的增長。這一切,都源於中信重工在特種機器人領域的核心技術、先發優勢和可靠應用性能。“傳統動能+新動能”雙輪驅動,企業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上將行穩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