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貧窮 這個社會到底需要多少廉價感動?

就在不久之前,河北女孩王心儀因為一篇《感謝貧窮》的文章火了。這本來是她參加北大自主招生的個人自述,但媒體敏銳地把文章中的“亮點”提煉了出來,把女孩打造成一個感動中國式的勵志典型。然後,各種媒體、自媒體紛紛跟進,“看哭了!”“‘感謝貧窮’太令人感動了!”

貧窮是否值得感謝?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這裡就不再說了。但至少這篇文章沒什麼好讓人感動的。

一篇自主招生考試的個人自述,相當於過去科舉時代的“拜謁文”吧,中心思想就是說明自己有多優秀,希望你能看上我。在這樣的文章中,一個聰明的女孩該寫些什麼,不該寫些什麼,難道不是很明顯嗎?

感謝貧窮 這個社會到底需要多少廉價感動?

王心儀(圖/圖蟲創意)

這裡並沒有批評女孩的意思,一個憑藉自己的能力從貧寒家庭走出的孩子,經歷了多少艱辛,可以想象。這樣的努力的確值得尊敬。至於寫這篇文章,她也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而已。但這個社會對於“感動”這種情感似乎有點飢渴,一旦發現一星半點的跡象,這樣大肆炒作成感天動地的人物。所以,本來是一句客套或者常規話術,也要拿來深情感動一番。

可是,人們在流著熱淚的時候,竟這麼快就忘記了前兩天看《我不是藥神》時,捶胸頓足地引用的“警句”:“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前一秒窮還是一種病,後一秒就要感謝了?

感謝貧窮 這個社會到底需要多少廉價感動?

電影《我不是藥神》劇照(圖/圖蟲創意)

中國人看了那麼多武俠片,總該知道所有的武俠片裡,兩位大俠打完架,打贏的那一方總是要說一句:承讓承讓!難道有誰覺得真的是因為落敗的那一方讓著對方嗎?

不過,很多人其實並不在乎事實是什麼,只要能滿足自己的某種情感需要,就毫不介意地全盤接受。而當有新的故事出現時,又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新的“感動”中去,絲毫不管兩者有多麼大相徑庭、自相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