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國教授談我們要不要學哲學?

【2017年12月15號下午,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17級哲學班的幾位新生,抱著幾分因哲學而生的困惑和好奇,對張廷國教授進行了無主題性的採訪,聊了聊他的哲學生活和華科哲學系的前世今生。】

張廷國教授談我們要不要學哲學?

張廷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華中學者特聘崗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近現代哲學,尤其是胡塞爾的現象學。1984年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1994年研究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治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1999年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師承國內著名的德國古典哲學專家鄧曉芒教授。張廷國教授曾先後在甘肅省委黨校、河南大學政治系和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2001年正式調入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任教至今,從2005年6月至2015年5月任哲學系主任。

一、張老師,您好!我們從網上了解到您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治系,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並獲哲學博士學位。請問您在蘭大哲學系讀本科的時候,是您自己主動填報的哲學專業還是後來被調劑到哲學專業的?

在上世紀80年代初,哲學這門專業並不屬於冷門專業,相反,在當時哲學專業還是很受歡迎的。當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師聽說我被蘭州大學哲學系錄取後,很驕傲地給我說:學哲學好啊,學好哲學以後能從政,能幹大事。可見,哲學這門專業在當時還是很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的。不過在當年報志願時,其實我最想報的是地理專業,因為我在讀高中時一直對地理很有興趣,但地理專業只限理科生報,故未能如我所願。後來我就填報了經濟學和法學專業,印象中好像沒有填報哲學專業。也許是一種緣分吧,錄取時不知什麼原因就把我調劑到了哲學專業。哲學就哲學吧,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既來之,則安之”,所以大學四年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調專業的事。

張廷國教授談我們要不要學哲學?

二、在學習哲學之前,您對這個專業感興趣嗎?如果沒有的話,請問該如何培養對哲學專業的興趣?

在我的中學時代,可以說讀的書、尤其是課外書非常少,一方面,是當時的政治大環境所造成的,我的中學生涯基本上是在勤工儉學中度過的,雖然身體得到了鍛鍊,但也荒廢了大量的讀書時間。另一方面,那個時代除了教科書之外,社會上也沒什麼書可供閱讀。我記得,在高中階段我能讀到的課外書都是帶有那個時代強烈印跡的書,例如,《毛澤東選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鐵人王進喜》、《紅巖》等。所以,進入大學以後,最大的快樂就是終於有書讀了。說實話,我在讀大一、大二時,讀哲學專業書並不多,而是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進入大三以後,我才發現對哲學有了真正的興趣,原因是經過系統地學習中外哲學史以後,我覺得哲學很有意思,它不僅能讓人變得聰明,而且它可以激發人的好奇心。

至於如何培養對哲學專業的興趣?我認為,要想學好哲學,首先不僅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全面地閱讀哲學史上重要哲學家的主要著作,深刻領會哲學家的基本思想,而且還要有意識地去了解哲學家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哲學家個人的成長過程。打個比方說,哲學家的生活就像一座宮殿,它有前廳和後院兩部分組成。前廳的裝飾金碧輝煌,是作為主人的哲學家接待客人的場所;後院則長滿了花花草草,是主人在勞作之餘休息散步的地方。而我們要想真正地瞭解這裡的主人的生活全貌,就不僅要有勇氣去前廳認真參觀那令人讚歎和敬畏的裝飾,而且一定要去宮殿的後院看看,也許不經意間你可以在這裡會發現主人的許多小秘密,雖然這些小秘密與他那深邃的哲思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繫,但它卻能激發起我們無盡的好奇和聯想,進而幫助我們儘快地進入哲學家的生活世界。對於一個哲學家來說,隱藏在他後院的東西有很多,這裡既記載著他讀書和成長的經歷,也散發著來自傳統文化、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氣息,當然也許還有他個人的愛情故事。通過對這些小秘密的不斷探尋,我們既可以更好地、更全面地瞭解一個哲學家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有助於加深我們對他那抽象而晦澀的哲學思想的理解。 最近我在翻譯一本德文的小書(說它是一本小書,是因為它只有99頁,並且字號很大,行距很寬),書名是《無舌頭的廚師》。剛看到這本書時,我並不知道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等我翻閱幾頁之後,才發現這原來是一本康德遺稿的語錄摘要。與正式發表的康德哲學著作相比,康德的遺稿很難讀,也很難翻譯,這主要是因為其內容並不是寫給讀者看的,而是康德寫給自己看的,所以很多地方的書寫格式都不規範,句子也不符合語法的要求。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發現很多有趣的內容,比如,他對女性和婚姻的看法,對德國人素質的批評,以及對一些日常社會現象的評論等。這些內容看起來與康德的嚴肅的理性主義哲學並無直接的關係,但讀後仔細品味還是能夠感覺到,遺稿中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還是可以從他的哲學中找到根據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同學們在課外不妨多讀一些哲學家傳記之類的讀物,此外也要讀一些世界歷史、經濟、政治、宗教、文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書籍,因為這些領域的知識,對於我們的專業學習,對於加深我們對哲學理論的理解是大有助益的。

張廷國教授談我們要不要學哲學?

三、您是什麼時候確定要研究西方哲學的?您覺得西方哲學吸引您的地方在哪呢?您覺得和中國哲學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我之所以走上研究西方哲學的學術道路,可以說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在我大學的最後一學期,我們班的所有課程都已經結束,唯一的任務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寫畢業論文。當時老師讓選題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對西方哲學的興趣明顯強於對中國哲學的興趣,所以就選了西方哲學方向。當年我研究的題目是當代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的哲學,當時國內學術界有關梅洛-龐蒂哲學的研究文獻非常少,對他的哲學論著的翻譯更是少的可憐,我只是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編輯出版的《馬列主義研究文獻》(印象中刊物名字)中找到幾篇梅洛-龐蒂著作的譯文,而且還都是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短文,這是因為,當時學界也只是把梅洛-龐蒂當作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來批判的。因為能讀到的文獻很少,並且這些文獻也沒有過多地涉及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和身體現象學的內容,所以讀起來也比較容易理解。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我很快就寫出了兩萬多字的畢業論文——《梅洛-龐蒂哲學述評》。後來經過修改,該文發表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外國哲學》第六輯,這也是我踏上學術生涯的第一篇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

後來畢業就進了甘肅省委黨校工作,在此任教期間,除了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外,我還負責給學員們講授現代西方哲學。1987年調入河南大學政治系任教,主要是給政治專業的本科生講授西方哲學史和現代西方哲學兩門課。包括以後我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和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所講的課,基本上也都是圍繞著西方哲學史和現代西方哲學而展開的。

對我來講,我之所以致力於西方哲學的研究,可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學的第一外語是德語。當年我高考英語成績在全班50名同學中正好排名第26名,而在分班時英語老師又不夠,就這樣我就被分在德語班。當時我還覺得很委屈和遺憾,現在回過頭來看,我感覺又很榮幸。也許正是因為德語的優勢,才使得我立志從事於西方哲學的學習和研究,尤其是對德國近現代哲學的學習和研究。

根據我的體會,西方哲學之所以對我更有吸引力,主要在於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有一種“邏各斯”的精神。也就是說,西方哲學不僅是關於世界發生的原因和原理的學問,而且更重要的是西方哲學特別注重言說和論辯的重要性,強調理論智慧,這就使得西方哲學更加具有理論上的透明性,而不像中國哲學那樣,更強調實踐的人生智慧。如果說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那麼我認為,西方哲學是言說的、理論化的哲學,中國哲學是實踐的、倫理化的哲學。二者所關注的領域雖然各有不同,但在哲學的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中西哲學都是關於真善美的學問,都是為存在的意義提供最終奠基的學問。

四、對那些有志於哲學的同學,您有些什麼好的建議?

對於哲學有興趣並立志於從事哲學事業的同學來講,首先,我認為最好的、也是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多讀書,並且多讀中西哲學史上的哲學經典。哲學的經典讀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哲學想法。其次,要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不管平常是讀哪個哲學家的書,都要多問一個“為什麼?”只有這樣,才能生髮出自己的問題意識。第三,要加強哲學史的訓練。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只有放到哲學史中才會煥發出活力和親切感。最後,要為自己制定一個詳細的讀書或學習計劃。具體來說,最好是在本科階段打好基礎,碩士階段選準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博士階段聚焦於自己研究的課題並進行深入的研究。

圖文由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1701班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