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不起来,可能是你想太多

行动不起来,可能是你想太多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

全文 1577 字 | 建议阅读 3 分钟

文 | mickjoust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一个母亲给女儿发微信,说同辈的亲戚邻里都子带孩子,她也喜欢带孩子,女儿回答说,要不你去当月嫂,还能拿钱,母亲反驳一个字,滚....

而很多人,之所以行动不起来,就是因为并不慌。

然而,事实是,现在不行动,真到了想要收获结果的时候,会不慌?

就像现在的中国足球,你问他们到底慌不慌?

网友神回复:都慌了几十年了,再慌也不差多一点。

1.对行动最大的误解——行动太复杂

看一本书,要从头开始看,这是很多成年人常用的读书方法。

而实际上,这个读书方法是错的。

如果年龄很小,还在读书,从头开始学是很好的办法,然而,很多已经毕业走上社会的人却还在沿用这样的方法。

这个方法不是不好,而是效率太低,容易让人泄气。换句话说,满足的是头脑里的大而全的感觉,因为对能够掌控整体的大脑来说,这是它最舒服的处理方式。

但这就带来一个弊端,容易让人总是停留在初级的入门阶段,这样怎么也体会不了解决了一个困扰已经的问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真实的学习方法都是问题驱动的,问题驱动来带更多的收获。

人是需要有满足感,才能更快的前行。

另外一种错误的行动,就是对于所做的任何事情,总是需要寻求到有趣,或者有料,不然就认为这件事是不值得做的。

寻找名人八卦,当什么神侦探都是这样,为的就是更有趣,更有料,而忽略了行动应该要做的事情。

行动并不是总是有趣有料的,有时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还可能是有风险的。

如果要让行动一直都有趣,这本身就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

因为我们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行动,最后因为发现不了问题的真正所在,而导致到不到办法,盲目开始行动。

我们真的只是因为找不到办法而不行动?还是因为想太多了而忘记了行动本真的面目。

行动不起来,可能是你想太多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

2.越具体,越不慌

为什么具体可以让我们不慌?

因为具体可以被我们掌控。

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出发,更重要,不管是学习也好,写作也罢,找到切入点,然后深入下去,扩展开来,这才是一个好办法的样子。

而我们常常可能搞反了顺序,认为应该先要有一个宏大的目标,然后才能开始行动,实际上,即便是那些最成功的的企业,他们也并没有真正清晰的目标,他们是靠优秀的惯性在不断突破自己。

如果一开始就能如神一般的预测自己能做到什么,不做什么,那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能找到终极指南的人,和始终也无法找到的人了。

这变成了理想国。

而现实不是理想,现实是未知构成的。

我们都能真切的体会到做一件具体的事情,能够带给我们的满足感,而对于虚幻的事情,即便心中有过美好的愿望,但最终还是会忘记这样虚幻的感觉。

具体才能让我们的行动不慌张。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行动不起来,可能是你想太多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

3.行动就是不要想太多

行动不起来,可能是你想太多。

之所以,我们应该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就是因为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再开始系统的梳理才是符合我们理解的规律。

比如,学习干货文章,要先找到说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然后看作者怎么解释这个概念,用了哪些例证,然后才是,能不能讲得有趣。

行动要追求有效其次才看能不能有趣。

行动是为了有效,不是为了有趣,就像健身,肌肉的增长不是那么有趣,只是常常最后的结果看上去很有趣,是本末倒置。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一到截止日期就焦虑?

因为平时根本就没有认真努力行动过。

完成一件事需要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是盯着最后那个产出结果的过程,看能不能找到捷径的办法去获得结果。

没有过程的行动,就是一个空杯子,却想要喝水一样。

真正的行动很简单,就是去行动。

马上开始写作,马上开始读书,马上开始优化PPT,马上开始用英语......

而不是等一下,明天再做,明天还有时间,明天还早......

没有方法,也能行动,只是效果和效率好不好的问题,但是能提升行动影响力,反向影响我们的行动。

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好。

但是在找到适合自己方法前,需要开始一些无效行动,甚至重复行动,但是惯性可能会让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办法。

持续践行

不要想太多,开始你的行动吧。

---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