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做科普可晉升職稱,是喜是憂?

醫生做科普可晉升職稱,是喜是憂?

導讀:職稱論文妖魔化環境下,科普文章納入考量範圍是指路明燈還是火上澆油?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醫生很少會撰寫醫學科普文章,因為整個醫生群體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偏見,那就是科普文章絲毫沒有技術含量。同事之間討論文章的話題,都特指在哪個知名雜誌發表了醫學論文,並以發表的數目多少為榮。

如果說醫學論文可視為陽春白雪,那麼醫學科普文章就是下里巴人。

在醫生的觀念中,這種比喻其實並不過分,如果不識趣,硬是把自己所寫的科普文章拿去和論文大咖爭春秋,這樣是會被大咖恥笑的。

雖然如此,我們都不要試圖去否認甚至攻擊醫學論文的壞處,因為這樣的做法容易留下話柄——吃不了葡萄說葡萄酸。

科普文章和醫學論文並不存在紛爭,如果有人力捧科普文而貶低醫學論文,我們要警惕,這些人可能不懷好意。因為醫學論文有著巨大的能量,一篇領先的前沿的高質量的論文,有可能改變臨床的診斷、治療方法,甚至有可能攻克某些難治之症。

當然,有影響力的造假論文也有巨大的殺傷力,它可能出現在專家共識或疾病指南中,給行業和患者帶來重大打擊,

甚至是毀滅性的。

那麼,優質的醫學科普文章呢?近日,法國《歐洲時報》報道,根據歐盟統計局最近發佈的報告,歐洲有近1/3的死亡率為“可避免死亡概率”,必要的醫療技術知識和適當的醫療保健可有效避免部分死亡原因。

也就是說,必要的科普知識能避免死亡病例的發生,這直接影響了患者的生命,由此可見,優質的科普文章顯得尤為重要。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不嚴謹的科普知識也能誤導患者,或淪為莆田系醫院宣傳的軟廣告。

既然醫學論文和科普文章都重要,為何他們的“地位”卻如此不對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命運”特點決定了醫學科普文章一直上不了檯面。

醫學論文面向的是醫生同行,代表著學術權威,高質量的多數量的論文能使醫生在行業內有知名度,有話語權,亦可稱謂為業界專家。科普文章不同的是它直接面向患者,科普文章寫得再好,也不會給醫生帶來任何職業上的幫助。

如果憑藉幾十篇科普文章就能作為行業專家,那麼,專家的定義可能要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換言之,加重醫學論文和科普文章之間裂痕的原因是功利論。

由於業內交流的需要,我加了很多醫療群,時隔幾日,我都會收到群內朋友的加微信申請,備註是某某雜誌的編輯。有時出於客套,我都會同意申請。

他們的套路是先稱呼您為老師,然後詢問您是否有晉升職稱的需要,如果是,他們再問您是否有需要代寫論文的需要。這一過程很流暢,很理所當然,絲毫沒有避諱。

我以為,當一件事情達到了理所當然的地步,那麼,壞事也成了默許的普遍存在的潛規則。

醫生做科普可晉升職稱,是喜是憂?

醫生做科普可晉升職稱,是喜是憂?

醫生做科普可晉升職稱,是喜是憂?

醫生做科普可晉升職稱,是喜是憂?

(搜索“醫學論文代寫”出現條目之三)

在醫生群體中,誰也不能否認,除了真正的科研項目,那些為了晉升職稱而撰寫的論文,絕大部分是粗製濫造。

醫生的職稱是現有體制下的特色產物,在職稱的評審條件中,除了年資外,論文的要求佔有了很大的比重。

為了評定職稱,一部分醫生不得不放下臨床工作,花大力氣做臨床研究,以撰寫論文;其中一部分醫生索性花兩三萬元購買論文,畢竟職稱的價值遠遠超過了這個價格。

有需求就有市場,這導致市面上出現了林林總總的論文代寫機構,並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斂財無數。

在這種畸形的職稱評定體系下,出現了許多滑稽的事情,譬如,最會寫論文的醫生並不會看病;憑藉數十篇SCI“上位”的專家科主任根本不會做手術;

甚至有些科主任為了鼓勵醫生寫論文,做出“中國並不缺會看病的醫生,只缺會寫論文的醫生”的怪論。

職稱評定體系是作惡者,它所做的惡是讓許多醫生偏離了治病救人的初心,走上以論文論英雄的邪路。

但也有觀點認為,醫學是精英教育,醫生應該同時具備高臨床水平和高學術水平,所以,會看病的醫生也會寫論文,會寫論文的醫生也會看病。

這種觀點本身表述沒錯,但實際脫離了我國醫療的現狀,問題是在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體系下,醫學教育還沒有達到精英教育的水準。

只有大多數博士或少數研究生才具備一定的學術水平。除此之外,其他的醫生根本不具備。但這其中不乏有臨床經驗豐富、臨床技術一流的醫生,是職稱評定讓他們無法心無旁騖的看病;是職稱評定讓不少的醫生甚至走上購買論文或論文造假的道路。

醫生做科普可晉升職稱,是喜是憂?

另外那少部分學術水平高的醫生,也偏離了臨床。使得會寫文章和會看病完全分化了。醫生某種程度地作惡,體制應該負起大部分責任。

職稱評定製造了醫生們所追求的功利,無疑論文是犧牲品。非常不幸的是,近日,山西省衛健委為了鼓勵更多醫生投入健康科普工作,把撰寫醫學科普文章納入全省衛生高級職稱的評審條件。此事一出之後,我看到互聯網上無數醫生叫好。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因為科普文章較論文好寫,這使得大多數被論文所“折磨”得苦不堪言的醫生終於找到新的晉升出口,可以更加容易地晉升職稱。另一方面,撰寫科普文章確實可以為患者帶來益處。如果更多的醫生參與到健康科普的行列中,我們應該叫好。

但國家給予鼓勵的方式竟然是納入職稱評審的條件中,這無疑把健康科普又功利化了。

對於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職稱評審的條件中的事情,在筆者看來,這又是衛健委另一個錯誤的決策。原因是職稱評定本身就是造成醫院、醫生被人為分成三六九等的罪魁禍首。

雖然把其納入評審條件只是醫改的一個微小細節,但以小見大的醫改始終是處於蜻蜓點水的地步,沒有徹底的改革。

職稱是束縛醫生的枷鎖,使許多醫生畢生的追求只是“混”到主任醫師。並且,也成了許多年輕醫師不敢離開體制的攔路虎。

雖然如此,在另一個維度上,也反應了衛生主管部門也逐步認清了一些事情。那就是論文已經在職稱晉升的路上淪陷了,每年花費鉅額經費所研究出來的所謂成果,除了使醫生有了晉升條件外,對於指導臨床治病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放鬆職稱評審的條件,也是對以論文論英雄的稀釋。

論文或許在未來的晉升之中沒有那麼重要。這不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這可能衍生出其他新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原有的痼疾。

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職稱評審條件中,作為一種鼓勵手段,在短期內肯定會收效,不然,山西衛建委不會這麼做。但從長遠來看,筆者的擔憂是,論文尚可粗製濫造甚至造假,那麼科普文章會嗎?有些人會說,這肯定不會,因為科普文章太簡單了,根本沒必要。但筆者要說的是,對於粗製濫造和抄襲而言,與難易程度不形成嚴密的邏輯關係。所以,納入職稱評選的科普論文,也要謹防粗製濫造和抄襲。

作為新媒體時代,科普文章需要具備權威性的屬性,同時也需要著作屬性,那麼原創性顯得尤為重要。對筆者的觀點,有人或許會提出質疑,認為科普文章面向患者,只要能給患者帶了權威優質的科普信息,只要有益於患者,那麼原創就不重要了,只要廣泛傳播就行。這個觀點的謬誤在於以道德綁架作者的著作權,也是很容易陷入的誤區。

科普文章的粗製濫造和抄襲,後果也非常嚴重,因為面向的群體是沒有經過醫學訓練的患者,假如科普文章出現了謬誤,對於患者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對於科普文章的把關和審核也很重要。筆者的建議是,順應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建立國家醫學科普庫,向所有醫生開放,但醫生所發表的科普文章需要受到權威嚴格的審核。

在筆者看來,逐步廢除醫療行業的職稱制度,正如著名心血管醫生胡大一醫師呼籲的那般,中國醫生晉升到主治即可。筆者的解讀是當前的職稱制度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職稱晉升對醫生的整個職業生涯和醫學技術的提升沒有明顯的幫助,相反,職稱使整個醫生梯隊更為森嚴,從而造成制度所為的功利追逐,影響整個醫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論文作為晉升職稱的條件已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那麼,把醫學科普納入職稱晉升的條件中以鼓勵醫生多寫科普文章,也會失去“一切利於患者”的意義。其實,鼓勵醫生多寫科普文章的方式很多,譬如,首先廢除職稱制度,全面開放醫生自由執業,那麼,醫生為了和患者保持高粘度的緊密關係,會主動撰寫科普文章,來幫助患者做健康宣教。即使這一切沒有這麼早到來,醫院也可以把科普稿酬通過績效獎勵的方式發放給醫生。

山西衛建委出臺的辦法與其說鼓勵醫生寫科普,不如說是與醫生做的功利交換,即你寫科普,我給職稱優惠,筆者認為,這種辦法不值得推廣,而廢除職稱制度是一種釜底抽薪的解決方式。讓醫學科普和學術論文撰寫回歸到它們該有的本心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